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6 02:42:03 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研读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的关键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在阅读中必须扣住这两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步是通读课文,捕捉关键语句,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的要点;第二部是抓住关键语段,仔细品味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它们在文中内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多媒体出示一组春、夏、秋、冬片。

  提问:你能判断这组图片分别是什么季节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判断图片所代表的季节并说出依据

  教师总结:春天草木萌发,夏天荷花映日,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所有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想象叫做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一门科学,叫物候学。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用图片从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物候知识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用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提问:刚才我们通读了课文,本文的标题是《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向我们介绍物候及物候学的。那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那些物候学知识?

  方法指导:要想知道文章的说明内容大家可以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就是本文的说明内容。

  学生:依据通读中划出的中心句,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并合并成相对独立的部分,把握说明内容。

  学生交流明确:⑴、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⑷、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师总结:作者先从四季物候现象写起,从而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然后说出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再接着告诉大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其因果关系,最后阐释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这一事理说得明白透彻,从现象说到本质。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通过抓中心句把握说明内容,学习梳理说明文内容的方法。)

  4、依据我们刚刚讲过的内容,你认为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研讨明确: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拓展训练:说明文写作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说明顺序,请大家思考:如果我们要“写校园一角”、“xx中学的变迁”、“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你该分别选用什么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能说出道理即可。

  追问:你能不能仿照本课,使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列出“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结构提纲?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预设:⑴、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

  ⑵、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

  ⑶、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

  ⑷、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

  (在上一环节梳理说明内容的基础上,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就顺理成章了。本环节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选取说明顺序与材料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重点研读:

  多媒体出示问题: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有哪些因素?

  2、研讨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提示:问题一抓住关键语句就能很快的解答;问题二抓住提示说明顺序的的词语把握说明顺序,就可以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明确:

  1、①纬度因素;②经度因素;③高下的因素;④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3、拓展训练:

  决定物候来临的些因素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请你用所学知识分析下面诗句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合作学习

  选取适合的说明顺序可以使说明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但仅仅有了适合的说明顺序还不够。为了把说明内容说明的具体生动、明白透彻还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提问:速读课文研讨,本文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用“说明方法+表达效果+说明内容”的形式回答。

  ①速读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②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小组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③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本文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物候学的有关知识,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多种说明方法,使得说明生动准确、科学严谨。

  语言品析

  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而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语言上更应该生动形象。请分别找出准确严谨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美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

  教师示例:在“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句话里,苏醒将大地拟人化了,给人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正如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

  学生小组合作,赏析品味。

  课堂小结:展示农谚。

  展示收集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2、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课:回忆我们原来学过的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这些指南针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他们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以他特有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不同的信息。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看看文中又给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他们又是怎样同我们人类交流的呢?

  2、指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当你读完第一句话的时候,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理解“到处”的意思,可以换做什么词语?

  3、我们都在哪些地方发现了大自然的什么语言呢?指名同学朗读第二至九小节。

  4、你想先了解哪种语言,根据学生的喜好老师着重讲解两个小节,并出示相关图片。

  5、其余的六种语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班内交流反馈,老师做适时的讲解,并出示图片,并指导朗读。

  老师重点讲解文中的两处比喻句和反问句,并指导朗读句子。

  理解词语“嵌”、“撒”

  6、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告诉了我们自然界的气候、气象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了世界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前地球发生的变化,此时,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理解“妙不可言”

  7、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齐读第十小节。

  8、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班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9、学生可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按老师出示的图片仿照课文诗歌的形式写一写。

  10、诗歌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自然的语言,(www.fwsir.com)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妙不可言,那你觉得这些语言都是真的吗?同学们一定要从生活中去观察,让事实来说话。

  11、作业: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之后一定想探索更多大自然的奥秘,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办墙报,看哪个小组办的好。

  板书:

  天上白云云高天晴

  地上蚂蚁搬家要下雨

  水中蝌蚪春天来了爱学习

  6大自然的语言空中大雁秋天来了细心观察

  妙不可言大树年轮岁数

  大鱼鱼鳞岁数

  山巅“三叶虫化石”曾是汪洋

  庐山漂砾有过冰川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是小学语文冀教版第六册第六课课文。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最常见的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导入课文,使学生首先在认知上直接进入课文主题。这是一篇科普小诗,文章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所以我采用以自学为主。抓住诗中关键词句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渐积累语言,获得良好的语感能力。新课标指出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果,所以在后面的环节我又设计了让学生仿写诗歌,在最后的总结中我又提问“书上所说的这些是不是都是真的对吗?需要事实来验证。“也就达到了同学们观察生活,并将所学和生活紧密结合的效果。相信学完这一课,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充满了一时的激情,激发了学士科学探索的热情,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小组合作办一个墙报,既体现了小组合作的精神,又进一步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得到一个升华。但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却不是我所预想的那样理想,由于紧张,对多媒体运用不熟练,在授课时有些顾此失彼,在课堂上,指导朗读部分还不够到位,学生读的也比较少。在讲课时语言有些繁琐,时间把握不好,后面的仿写没有进行完,如果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部分一带而过,也就可以为后面的仿写节省时间了。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时,搜集的资料很多,但在说的时候范围受限制,只局限于何天气有关的谚语,应适时为学生打开思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晴

  蚂蚁(图)雨

  蝌蚪(图)春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图)秋观察

  年轮(图)年龄思考

  鱼鳞(图)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汪洋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08-16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范文08-1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08-1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08-16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08-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08-12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 示例08-1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8-2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3-18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