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7 21:03:12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一)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颐字是本课要学会写的生字,看清楚笔顺。生书空。齐读课题。

  2、这个颐字不常见,它是什么意思呢?

  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课件出示字的解释:1、面颊、腮;2、休养,保养)你们觉得选哪一种解释合适?

  3、谁在这里休养身心?(慈禧太后、皇帝)颐和园是清代皇家的后花园,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慈禧太后和皇帝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园子里颐养天年,所以取名为——颐和园。

  4、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颐和园,去感受它拥山抱水的秀美景色。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颐和园耸立佛香阁画舫

  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

  琉璃瓦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

  重点理解:

  画舫:(1)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2)仔细看看这个字的偏旁,和什么有关?画舫是怎样的船?船上画了很多画。画舫就是指装饰华美的游船。看,这就是画舫。

  横槛:

  (1)横槛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2)联系上下文,再看图,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谁能指出横槛是哪儿?

  琉璃瓦:璃读成轻声。看图,这就是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外层用玻璃烧制而成。多为黄色或绿色。

  远眺:

  (1)眺就是看、望。远眺就是站在远处看?读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它的意思。

  (2)作者远眺,他望见了什么?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才看见这些的?远眺,不仅只是向远处望,是站在高处向远处望的意思。所以,理解词语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多联系上下文去读、去想。

  3、齐读词语。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1、把词语送回课文,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2、指名说,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划出来。

  4、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

  (1)男生、女生、全班齐读三处句子。师相机指板书述:首先游览长廊——然后游览万寿山——最后游览昆明湖,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由读句子,找出作者游览过程中的动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作者不停地走啊看啊,一路的景点各不相同。他走到哪看到哪,他看到哪了就写到了哪,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叫做“移步换景”。读一遍。(板书:移步换景)我们在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走马观花的游览了颐和园,现在,我们也来移步换景,

  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看一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把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2、生汇报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

  七百多米273间(你很会读书。作者列举这些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长的特点。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2)还有不同感受吗?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是色彩美。

  (3)还有补充吗?长廊的画多。几千幅,说明——(数量多)而几千幅画没有两幅完全相同的,说明——(形态多,色彩多)。红的栏杆,绿的柱子,还有五彩斑斓的画。这长廊,怎一个美字了得!男生读,女生读。

  (4)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廊内画美,而且廊外什么美?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花多,形态多色多……)

  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来读?廊外风光无限好!齐读。

  (5)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看着绿色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头顶着五彩画卷,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

  用课本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神清气爽)

  (7)让我们再次回头看看美丽的、让我们心情舒畅的长廊:指大屏幕——我们来合作读,(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作者先整体看——,再抬头看廊内——,又放眼看廊外——。

  (8)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联句成段,将这条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的长廊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由衷地赞美这条美丽的长廊吧!(9)能试着背诵这段话吗?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了的主要内容,领略了长廊的美,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颐和园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感受颐和园长廊的长与美,并读懂长廊不同的美,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对长廊的观察顺序。

  3、读正确生字,读通顺课文,理解“横槛、神清气爽”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长廊不同的美。

  2、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距北京城区15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1、看我写它的名字。

  (提醒“颐”左边部分的书写,并引导在课题旁写一遍”颐”字。)

  2、自古以来,有许多名人墨客游过颐和园,大家想知道他们笔下的颐和园吗?

  大学士纪晓岚当年游颐和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著名的乾隆帝对昆明湖情有独钟,他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毛主席业曾这样称赞颐和园:莫到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颐和园究竟魅力在哪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颐和园。

  二、入园,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作者先后游览了哪些地方?用横线划出来。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长廊 柱子 神清气爽 建筑 佛香阁 堤岸 雕刻 狮子 姿态

  (1)指名读,注意指导“廊、阁、堤”的读音;指导书写:“廊、殿”。

  (2)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3、师生合作,完成填空

  (1)填空:①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

  ②指名答后出示板贴:师出示词条:长廊

  ③读准字音(后鼻音)记住字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在书上空白处,练写一个。

  ④拓展:除了长廊,你还知道有哪些廊?

  (2)继续填空: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万寿山脚下)

  登上(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万寿山)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昆明湖)

  3、师: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作者先后游览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出示课文的开头、结尾,引导读:

  齐读开头第一段——分四组分别读第2、3、4段的第一句话——齐读结尾第六自然段。

  5、小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总分总,也是文章的段落提纲,是文章的缩影。

  6、过渡: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先去长廊游览一番。(板书:长廊)

  三、游“长廊”

  1、指名学生读,读后交流: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长、美)

  2、品长廊之“长”:

  师: 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廊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

  出示图片及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1)找词:A:一眼望不到头 (师:视觉上的感觉。)

  指名读1+1 引导评价,并指导:“一眼”的“眼”字声音拉长些,感觉就更长了。

  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一眼望不到头“。

  B:七百多米长 (师:这又是用什么来说明长廊的长? 渗透说明方法之数字说明。)

  (2)补充资料:

  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纪录”。

  (3)引导算一算:一间教室约8米长,七百多米大概相当于几间教室长?(引导算一算,相当于80多间教室的长。)

  (4)引导读出“长”,还能读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3、品长廊之“美”:

  过渡:长廊给你的印象仅仅是长吗?

  (1)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廊的美? 板书:美

  (2)交流:

  句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① 出示图片,师:这就是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

  ② 引导观察:仔细看,长廊上还有哪些颜色?

  生:暗红 ,淡绿 ……

  师:看来长廊美在色彩。

  (3)还有哪些句子感受到长廊很美

  句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www.fwsir.com)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① 指导词语:横槛。读准字音,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知道上为槛,下为栏。

  ②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画多、美,却没有重复)

  补充资料: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的彩绘,共有一万四千多幅,内容包括山水画,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③ 引导想象(幻灯片出示几幅横槛和枋梁上的彩绘,:如果你走在这样的长廊上,你感觉如何?(同时体会古代画家、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伟大智慧)。

  引:你就不想发出一点赞叹吗?——引导读出自己的赞叹。

  是谁创造了这么美的长廊?——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感激、敬佩。

  ④ 组织讨论:你还觉得这画廊仅仅是色彩美吗?(美在内涵,美在精致)

  师:这是一种有内容的美,再读句子!

  出示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你读了这句话,还觉得长廊美在哪儿?(美在赏心悦目)

  4、引导齐读整段话:

  (1)引读:向前看——

  向上看——

  向两边看——

  (2)师引:发现了没有,作者除了写了长廊的长与美,还很注意写作的顺序。这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暂时出园:

  师:走完了七百多米的长廊,我们也累了。歇一歇,下次在继续游览万寿山、昆明湖,好吗?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后观看图片,交流体会。

  六、课外延伸

  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5、要求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颐和园,做成一张手抄报。

  颐和园教学设计(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边看图片边导入,同学们,在北京西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留恋忘返,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并且把自己喜爱的景物画下来,同学们画得真好啊,我们仿佛以置身于颐和园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在颐和园里一边欣赏,一边学习,好吗?

  (二)新授:

  1、下面老师请几位小画家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上台介绍)。

  师:颐和园美,同学们画得更美,下面我们来看书里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注意听,一会儿回答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a、填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  )的大公园。

  b、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2、同学们读得真好,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在哪儿找到答案的?(第一自然段)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这一段总的描写了颐和园的什么特点?(美丽)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3、那么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呢?你从哪儿看出浏览顺序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你真有眼力。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画出来。

  4、你最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呢?

  喜欢长廊:你能用喜欢的感情给大家读一下描写长廊的部分(指名读)长廊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a、长:板书“长”。那句描写长廊的”长”?(出示课件)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廊的长?(列数字)作者用列数字的写作方法让我们很直观的了解了长廊的”长”,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b如果谈到横槛上五彩的画,师出示两张图片,简要介绍画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从画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c、如果谈到花木、微风,师说真让人心旷神怡呀!谁能试试用这种感受读一下这句话?重点强调“又”字的读法,“又”体现了长开不败的美景。理解“神清气爽”的意思。(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廊的?板书:(内――外)

  (2)喜欢万寿山(板书:万寿山)

  谈到“佛香阁和排云殿”问:a、从哪些词能看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美丽壮观?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的气势吗?(同学们可以边看、边听来感受)

  b、这是我们站在万寿山脚 下看到的(板书:下)。登上万寿山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上) 请把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象读一读。

  c、听到了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如说昆明湖静(出示图片)。问:从哪儿出来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是一个什么句?动笔画下来。还有哪一句也能说明昆明湖很静?“游船、画舫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句话中哪个字能突出湖面的静?讲时出示这个句子,并用红笔标出“滑“字,问:“为什么用‘滑’字,不用‘划’字”?让学生体会。师小结: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平时在写作文时,也要象作者一橛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过渡:从万寿山上乍昆明湖就这么美,置身其中又会如何呢?谁喜欢描写昆明湖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板书(昆明湖)

  (3)汇报昆明湖部分

  如说到狮子,师说:一定是卢沟桥的狮子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使你首选被这些小狮子吸引了。

  如果说到昆明湖的美,问:哪些地方美?师板书(堤――岛――桥)。

  小结:在昆明湖畔,我们再一欠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看来颐和园里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打开图片)。

  看过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着这种上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师:颐和园这么美,我们来组织一个颐和园旅游团,去欣赏我国现有的皇家园林的美景好吗?谁愿意来参加,你来当――导游。

  (三)总结:这篇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总)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地点转换)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为我们展示了苍翠如黛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看到了颐和园内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天然巧成,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皇家园林鲜明的文化特色,希望同学能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记住这美丽的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08-15

颐和园教学反思08-24

颐和园教学反思02-21

《颐和园》教学反思02-17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4-02

《颐和园》教学反思06-24

[精]颐和园教学反思07-11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9-30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2-23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