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基础。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点滴行为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围。
一、什么是安全感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作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见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虽历经百年的争论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我国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
● 安全感高的孩子:
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自己的评价高
愿意和别人亲近
遇到新鲜事物主动去接触
● 安全感低的孩子:
拒绝和陌生人交往
对新鲜事物没有探索欲
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害怕
不敢一个人在家
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学说话
发生矛盾时退缩
不喜欢学校,不愿意上学
二、安全感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意义
安全感是学前儿童乐于交往、与人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 ,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
三、让宝宝拥有安全感的3个关键词
关键词1:温暖的环境
3岁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觉来认识世界,他们会吸收环境的全部。小婴儿的环境最好有自然的光线、不要太亮,要稍微温暖一点,像妈妈的子宫里一样,特别温馨、柔软、舒适。环境不要太复杂,自然的东西最好,要木制的、不要塑料的。因为孩子这个年龄分不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因此要让他感受真的东西。要用真的东西,不用卡通的,玩具要像真的动物,照片也应该是真的。
关键词2:安慰爱哭的小孩
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
有些人主张孩子哭了不要哄,如果孩子吃饱了、换了尿布,就让他哭吧。其实他忽略了一点,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吃的和干净的尿布,二是你的爱和关注。1岁以下的孩子哭的时候一定要哄他的,要去抱他。不要一味地听从某些欧美专家的建议,让孩子自己睡。其实全世界很多民族的母亲都让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
关键词3: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
不要强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不要因为天气冷不让他出去。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通过嘴巴认识世界的。特别是出生后前几个月,孩子看的东西特别模糊,最初他只能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才从红黄蓝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从红黄蓝开始认识世界的丰富多彩。再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更多的颜色。所以,刚出生的孩子不能动,他们的嘴巴特别重要,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把这个放在嘴里,很危险或者很脏,其实只是不让孩子拿小于乒乓球大小的东西,保证东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嘴啃,或者吃手。他在通过这个动作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吃手会让他感到安全。最好不用安抚奶嘴。孩子认识的东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总是怕脏,这会使孩子对别人有畏惧和不安全感。
四、 家长如何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
1 不对孩子撒谎
诚如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一样,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而且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尽管家长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无论如何,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幼儿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如果幼儿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儿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2 全身心地关注幼儿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实未必。度量幼儿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仅看家长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决定家长和孩子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家长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对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这样的家长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安全,亲子之间也会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
细心的母亲可以分辨出婴儿因为饥饿、困倦或疼痛所发出哭声的细微不同,进而准确地识别、满足婴儿的需要,获得婴儿对自己的信任。而婴儿不管因何发出的哭声,在粗心的母亲耳朵里
都是同一种声音,这样的母亲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婴儿的需要,时间长了亲子之间就会缺少基于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家长只需和孩子相处时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
3 不拿幼儿当出气筒
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儿需要得到来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贯的、可靠的爱,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长在处理幼儿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方法的长久使用会使幼儿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某些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有意无意地由家长传递给幼儿。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出气筒。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甚至还招来严厉的惩罚。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幼儿茫然失措,进而损害幼儿已经形成的对父母、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相关文章:
关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05-06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07-10
心理健康发展心得体会01-14
适度优秀作文10-27
优秀适度作文03-26
心理健康发展心得体会4篇03-28
心理健康发展心得体会3篇03-31
心理健康发展心得体会精选6篇01-21
心理健康发展心得体会6篇01-14
心理健康发展心得体会(6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