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

时间:2022-03-16 10:01:59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

  自我总结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的自我总结,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自我总结了。那么自我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 篇1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强迫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比例较高。如何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要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外,教师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认知重建是教师自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策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并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通过认知重建,教师对自己原有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态度进行重新评价桥正或调整,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以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一、 职业价值认知重建。

  社会价值与人生幸福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名言警句,影响了很多人投身教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关注享受较高的报酬和待遇,形成了基本的心理期待。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理想。教师工作不仅辛苦,而且也不一定常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报酬与待遇在各阶层、工种之中,也不能算是特别好,有的贫困地方甚至时有拖欠工资的情况。这导致了一些教师的心理挫折,看不到教育工作的意义,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成就光顾的工作,特别是在和学生、家长、领导等发生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热情熄灭了,厌倦感、失落感油然而生,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工作失去了动力。

  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从单一的向度规定它的价值。太阳底下最崇高光辉的职业,是从教师职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言说的,并不是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意义的完整诊释,也不是对教师个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描述和承诺。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职业一样,教育工作既是平凡的,又是重要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与工人、农民、军人、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仅在于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乐趣。对此要有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既不要为从事这种职业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要自轻自贱,觉得比其他社会职业低下。同时,每个教师能否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否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在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成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而备受重视和奖励的只是少数,而不会是全部。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既应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神圣而虚幻的光环,又不要自惭形秽、自觉低贱,不要让职业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片面走向另一种片面,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以一个从事这一职业的普通公民来看待自己,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另一方面,对个体生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比较、取舍。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平凡与伟大交织、艰辛与欢乐共有、付出与收获同在。许多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确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当教师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条件,而且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它充盈着自由的欢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与尊严。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实现。显然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美好的一面,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可以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统一,拥有幸福感。

  总之,教师不仅需要他人、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的接纳和认同,需要以平常心、幸福感来对待自己的职业,避免一些自挫性的认识,维护心理健康。

  二、 角色意象的认知重建。

  教师更应象阳光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许多教师也以此自励,以致形成一种蜡烛的自我意象。他们认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超负荷运转、节假日不休息、生病也坚持上课,直至累倒在讲台上,释放完自己的最后能量。如此践行的时候,又有着无法排解的困惑,如感到空虚和失落、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特别是在遇到大的压力、遇到改革时,他们心力交瘁却难以应对,有一种无力感、无助感,有一种能量耗尽、心被掏空的感觉。可见,蜡烛这种比喻虽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将教师描绘成一种悲剧角色,它漠视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忽视了教师的持续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所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严重地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值得反思的。

  所谓自我意象,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肖像、心理蓝图,是一种在自我经历环境和某些特殊刺激作用下后天习得的自我感觉、自我定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象是人的心理基础,一个人把自己想象、定义或感觉成什么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思维模式说话和做事,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就会在可预知的一定框架内。不管我们认识与否,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这种自我意象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在人们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正是在蜡烛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的暗示下,教师只能为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红烛精神固然可贵,但不仅是以牺牲教师的生活幸福为代价,而且并不一定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是不理智的。事实上,教师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需要有充实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他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心情不舒畅,个性受到压抑,活力难以舒张,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更应象阳光,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只有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才可能把阳光播撒在学生心上。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而不单纯是修理的对象。学生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对教师所传送的教育信息,从来不是毫无选择,全盘吸收。而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当它被主体选择、加工,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或者说只有当主体在进行自我建构时,外界的知识才可能内化为主体素质的一部分。同时,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厌其师,必逆其道―有效的教学常常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也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在自由欢愉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兴奋点、情感的敏感点、品德的闪光点,并善于使他们的优良个性得以张扬。

  三、 对学生的认知重建。

  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师对学生怎样认识,怎样看待,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师生的健康。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面,仅把学生作为劳动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客体,认为我说的你就该听,我教的你就该会,我讲的你就该懂,否则就强行要求、批评训斥、严加管教,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师道尊严,信奉严师出高徒,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对学生常过于苛刻、过于控制、过于干涉,或者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来褒贬、评价学生,往往与学生发生大的冲突,由此教师本人也体会不到育人工作的乐趣和尊师爱生的情谊,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扰。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就不一定是那么成熟,那么完善,那么合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不成熟不完善正是其发展潜力的一种表现,是孩子个性的共性。而孩子的错误既可能是真正的、不合规律性的一种错误,这有待于他们在自己的失误中认知、体验和自我矫正;也可能仅是成人世界里的不合规矩和不合要求,而其实是一种新的品质,是一种新的力量和智慧的萌芽。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对学生都要有宽容、关爱的态度,坦荡、友善的胸怀。对学生的苛求其实是教师自我消极的完美主义投向他人的一种表现,它有损于师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中最想建立的是重要感、能力感,在成长过程中最想获得的是归属感、价值感,而教师的苛求恰恰破坏了学生成长所需要获得的这些最重要的心理因子。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确认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性,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幼稚,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对或不全对,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要理解、善待孩子的失误与弱点,并善于从孩子错误行为中发现教育契机,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发展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爱和宽容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教师在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同时,也接纳、尊重和善待了自己,既使学生健康成长,也使自己快乐生活。

  四、 对职业压力的认知重建。

  压力是人生的燃料。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就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及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无疑对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能力构成挑战;素质教育沧」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等对教师素质提高了要求;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教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竞争机制的引入,都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各种压力向教师集中,使教师处于教育矛盾的焦点。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是教师自身强烈的需求与其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所构成的矛盾与压力。教师只有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首先,要认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即使是婴儿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恐慌。而且,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种对教师有着高要求、高期望的压力。当前的教育改革又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压力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共处,若无法与之和平共处,天天忧愁、焦虑、烦闷,只会更多地感到压力的折磨和痛苦,并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6]。这样不仅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到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及教学能力的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其次,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压力是人生的燃料,是生命的动力,适度的压力所带来的紧张有助于排除人们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增强人们机体的活力和免疫力,从而有益于健康。如果没有地球的大气压力,人就会象在月球上,眼睛外凸,七孔流血而死亡。同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供给个体完成任务的唤醒动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毫无压力则工作毫无效率和毫无创造。著名电视主持人吴小莉认为,人的一生仿佛都在与地心引力作斗争 ,人没有压力,就象是青蛙在温水里游泳,当水温升高却早已失去弹跳力,只能束手待毙。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负性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如课改和竞聘对教师都会产生压力,但教师可利用课改时机,抓紧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可利用竞聘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化自己的人际环境,这些都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压力不可过大,紧张不可过度,过大的压力和过度的紧张可能摧毁人的身心健康。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大小,与当事人的个性、态度及人生观有关。工作、生活环境相同的两位教师,虽然他们面临的客观压力是相同的,但由于个性等不同,他们所感受到的主观压力是不会相同的。同样一件引起压力的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个性狭隘,以逃避为行为风格的教师来说,他可能感到只是灾难和痛苦;而对于一个性格开朗,以奋斗为行为风格的人来说,会把它看作是绝好的自我锻炼和成长的契机。而且,乐观主义的价值观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改变外部世界在个体感知中的色彩,改变人们对压力来源及强度的评价,是教师心理过程的积极的动力机制。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客观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与方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每个教师能认识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坚定信念和理想,保持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心态,在改革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那么,也就一定能为自己创建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对人格面具的认知重建。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应该学养深厚、品行高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等,这一有着深远文化传承力的教师人格形象,历来为社会和教师所公认。然而,不少教师却明显感到自己在各种教育情境中与日常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人格特征相去甚远―即自己的职场人格(或称教师角色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不一致,带有面具的性质。这使得一些教师在自我认同中内心失去平衡,使他们对自我道德和人格产生怀疑或否定,并为自己的这种虚伪和表演行为 而内疚。这种自我道德冲突的困惑甚至使教师感到痛苦,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其实,人格面具并不等于虚伪。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既是教育的一种需要,又是教师在一定压力下自我适应、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培养学生,要求教师必须用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形象去陶冶学生,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当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人格水平尚未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往往是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标准)时,即教师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存在一定差距时,教师的这种过渡性的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因为教师的职场人格大多经过人格特征的扬弃,从而保留了教师人格类型中积极的职业特征,展现给学生的是更为适合的教育形象,特别是现代教师职场人格又吸纳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品质,如民主精神、创新品格等,更适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教师完全自然、真实的我,未必都符合教育的要求,如果不首先对其消极的方面加以收敛,而随意把它带入教育情境,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期待和信任,或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负面榜样。因此,教师的真诚首先应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完全的自我表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如实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想法和情感,诚实地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我,但教师又要善于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沮丧、失意、绝望等加以调控和掩饰。

  其次,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可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自我警醒的状态,明确意识自身的教师身份,暗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从而进行自我规范,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学生来说,这也为他们创造了一种亲师的情境,可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忠告,让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必要的尊敬。如果一个教师过于弱化教师人格面具,那也会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的职场人格总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达到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人格水平需要时日,而当今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不合格者则可能令其下课。因此,教师人格面具也是教师职业适应和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此外,教师的真实人格不能也不应完全与教师职场人格相同,倘若一个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职场人格过度同化,则他有可能消磨个性,迷失自我。总之,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关系要求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超出自我,做一个教学情境中的我而不完全是一个自然中的我,或者说,教师人格面具的存在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质所决定。然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地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否则他将失去人格的内在统一性。长此下去会使教师人格严重分裂,或使他经常处于面具人格与真实人格冲突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状态之中,他会因此活得太累而影响健康。一个教师如果完全被教师人格面具所主宰,言不由衷且装腔作势,最终会失去与学生的正常关系。教师总是装出一幅至尊的样子,也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紧张。

  总之,教师既不必为自己的教师人格面具而过分地自卑、自责,把它视同于自身的道德问题和人格缺陷,也不宜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在课内校外判若两人,而应根据实际情境恰适地转换自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平时的师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保持个人良好人格特征的前提下,逐渐使自己的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一致,真实人格与职场人格趋近,这样才能既使自我得到发展,又能自然地经受各种时空的考验,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六、完美理念的重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追求完美、渴望卓越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品质。但追求完美也不能过度,渴望卓越也要切合实际。有的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自我苛求,而为完美所累。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名气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什么都不能落在他人的后面,在教学上力求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十分成功,指导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十分精彩,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活动中总是力争第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力求完美无瑕。然而实际上他们又总感到自己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感到力不从心,深深地陷入自责、自卑、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完美主义者应该知道,所谓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绝对完美就意味着停止、终结。他们不仅事实上达不到事事完美,而且也极容易导致自我挫折感,并诱发认知障碍和自我适应障碍,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认知一情感模式,持有这种模式的教师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这种焦虑指向自己,容易产生强迫性神经症;指向他人,则往往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往往可能只有一次,如果把它作为普遍的标准,要求每一次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目标客观而现实,行动起来常常感到轻松;渝决、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高,因而充满自信。若过度追求完美,对失败的恐惧会使人如履薄冰,工作效率反而不如心态平和时好。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阂限,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无限发展的,追求完美应当与保持平常心结合起来。作为教师,虽然理想的追求是尽可能将人类一切美好光辉的品质集于一身,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是优秀教师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瑕疵,只接受理想中的完美的我,就会总是对自己不满,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教师在学校里是好老师、好同事,工作积极努力,星期天、节假日都不休息,回到家里却情绪紊乱,难以自控,既影响家人的生活,自己也感到活得很累。可见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苛求于自己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反倒会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加速产生和职业衰老期的提前到来。可见,在过度追求完美中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其实,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偶尔有一点小缺点的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魅力,更容易为学生所喜欢,因为他们在学生面前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和自然。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个性,要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要追求完美,也要在不完美中寻求内心的欢乐;要超越自我,也要善待人生的平凡与常态。在充分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认识和直面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坦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既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慰藉,从而在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思维中保持心理和谐和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 篇2

  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心理培训,这次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工作。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使我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2、人际关系紧张。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不是与同事发生纷争,就是与学生产生对抗,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情绪不稳定。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教师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恣意发泄,借题发挥,造成人际环境恶化,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

  4、心理失衡。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甚至形成灰暗情结。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抑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教师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以上诸多之类的社会、家长寄予教师过高的期望,赋予教师太多的角色,以至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从而引起了心理问题。

  首先是社会、家长对教师角色互为矛盾的要求造成的冲突。一方面在考试评价制度、课程、中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革的今天,家长对高分的迫切期望和社会对高升学率、高学历的要求,以及对教育投入和教学资源的不足,迫使教师不敢过多考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以最高效方法,将最标准答案最直接向学生灌输,以提高课堂效率,获取应试高分。另一方面,社会也清楚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主要是靠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动力,他们又抨击应试教育,要求实施以发展创造力和个性的素质教育。因此,中小学教师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腹背受敌,尴尬不堪。

  其次,教师自身利益与教师的角色责任造成的冲突。教师是现代社会的一员,他和别人一样,有体验成功和成就的需要。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与特定的学生维持一种持久的关系,这样就必须使教师较持久地投身于一种特定的情景。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总想去找一个工作条件、福利条件更好的学校执教。希望自己经济上丰裕,并且社会名望和自尊得到保障。在这种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选择的冲突中,育人者和个人事业成功者的角色冲突,必然使部分教师惶惶不安,对自身工作不满,直到对教育工作产生厌倦、轻视的心理。

  再次,教师偏低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造成的角色冲突。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且还是心理工作者、学者、专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教师这个角色确实是不好当的,尤其社会上还存在对教育事业的不理解和对教师的偏见,教师经济待遇和职业地位偏低,使教师心理感到不平衡,发牢骚,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还有教师角色定势的冲突,以及教师角色的弥散性造成的冲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权威者和传授者。但事实上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更快、更多。教师有时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教师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心理受到冲击。教师们强调的诚信、真实、宽容和遵纪守法,往往被学生以大量的欺诈性的商业广告和某些靠违法、狡诈而发达的成名商人的事实驳得体无完肤,以至教师对如何扮演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和人类文明的建设者产生了心理困惑。再有,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广泛的责任里,很难甚至无法证明取得什么成就。许多成果的“无形性”,使教师或多或少模糊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似乎永远做不完,永远看不到尽头,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甚至对教师职业失去兴趣和信心,精神不振、不求上进。又因为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如此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便会导致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神经质、抑郁症和失眠等等时有发生。

  三、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增强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引导教师善待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和环境压力,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为取悦他人而过分自责或违心行事。我们可通过继续教育的正规教育方式,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心理保健与预防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情绪的自我调适,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提高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并善于从工作和生活中去体验成功。还要帮助教师懂得正视现实和适者生存的含义,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要求,在适应中求发展。建议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外出旅游观光、访问,使教师释放不良情绪,舒缓身心,增强见识,拓宽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

  学校的校园氛围主要受学校的三大核心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改进领导作风,实行科学管理,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努力维护和发展教师的根本利益,致力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第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条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提高了业务能力,不断进取,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通过选送教师去高一级学校进修学习来实现。第三、学校的政治业务学习、科组活动时间,可用来定期请有名的心理学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有效的教师心理疏导,帮助教师悦纳自我,陶冶情操,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深刻领会教师工作的真正价值。再者,学校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在物质条件上,实实在在地满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净化社会心理环境。

  受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影响,社会往往重视教师教育质量高低,而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而忽视教师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强调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而忽视维护教师的自身利益及身心健康的愿望。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评价制度存在目的盲目性、标准随意性和方法手段落后性等问题,迫使教师不断地自我加压,不断地延长劳动时间去参与生存竞争,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密切相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教师质量评价方案和细则,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把教师从过重的心理压力之中解脱出来。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高自己师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力求做一个工作踏实、知识渊博、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 篇3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社会上已广为人知的一种科学观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正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我校今年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中,从领导到教师都在日常的工作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校派有关教师到区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专业培训,还聘请专家到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广大教师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尝试、探索,目前我校教师已基本普及了心理健康的观念及基本知识,并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师观念发生变化:

  以前,我们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很少听到过“心理健康”、“心理”、“心理辅导”这样的词,随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进行,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现在社会高速发展,由于学习、升学、、以及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使得教师提高了认识,意识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有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有一句古的箴言这样说:“你要保守你信,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效果,是由心发出。”这是一句很富哲理的话。当我们心理健康时,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师生心情舒畅,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得到丰富。

  通过近段时间的培训,使教师了解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一起探讨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如何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培训中,教师们一起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常见到心理问题及其调试方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反过来说,教师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

  3、实际教学中效果显著。

  在教学中,全校所有班级都不定期地开设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针对我校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入学就安排了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学生早恋等问题、完善性格、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学会学习等内容。所有这些班级的上课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穿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这种灵活机动的内容安排形式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问题,有助于他们自己解决学习、生活及成长中的困惑,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实行了任课教师走近学生制,家访制,加强了班主任与学生、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与老师建立的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在课后师生间的咨询性质的交流得以实现,并把很多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4、教学科研方面。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完成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如何对家庭危机而造成的学生心理障碍进行调整,以及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不良习惯等问题。我们不定期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以获得共识,并针对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不断的调查和研究中,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并主动研究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前景比较乐观。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特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学生,对教师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逐步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训,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老师既能胜任教学业务,还要能担当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

  当然,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目前还处于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阶段,但它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可以说走在了同类学校的前面。虽然今后该如何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仍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常识的艰苦过程,但我们相信,有学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继续努力,城阳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蓬勃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总结】相关文章: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总结02-02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心得范文(精选28篇)10-19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心得(通用20篇)11-03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总结8篇02-02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总结(8篇)02-02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精选11篇)09-30

师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得04-07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范文(精选21篇)11-21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总结集合8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