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时间:2024-07-23 22:41:43 林惜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0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1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都描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表现了是人对山水的热爱,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描写孤独的李白在敬亭山下的感受;《望洞庭》中诗人刘禹锡描述了美丽的洞庭湖的景色;《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描写了江南的美好风光。

  教学目标:

  1、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李白图片)认识李白简介。讨论汇报自己对李白了解多少。

  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

  幻灯片展示《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小结从三首诗中感受到:思念家乡的.李白,热爱山水的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的李白。

  再次仔细朗读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准备好了,就开始上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老师看见了大家十分自信的笑容,相信这节课我们能够一起快乐的学习。让我们用最自信的语气读今天的课题,1、《古诗词三首》。

  2、认真预习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习课文。在课前预习中,你-------(幻灯片出示检查预习1、你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了吗?)有谁不怕老师的检查。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书好的同学分别读三首诗词。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给他们挑点毛病。

  3、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检查预习2、你通过注释理解了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5、你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5、课后的五个生字朋友想要考考大家。分析“潭、谙、螺”都是左右结构,“庭、亭”是同音字,虽然字音相同,一个是山,一个是水。重点指导书写“庭、亭”。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1、大诗人李白喜欢旅游,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时光,李白坐上时光隧道来到我们山东泰安,你最想推荐他去哪里?(泰山)为什么?

  2、让我们也坐上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跟着李白去旅游。唐朝的江南也有一座山如同北方的泰山一样出名。(板书:敬亭山)太多的诗人都到过敬亭山,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所以,敬亭山又叫“诗山”。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3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情境导入,认识诗人。

  1.回顾学习过的描写田园的诗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诗题,初步理解诗题,认识诗人。

  (二)自学探究

  1.看光盘听范读,画出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诗,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二、合作交流

  1.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着重指导读准“了、兴、昼、塞、绩、箬、蓑、供”等字的读音。

  2.齐读全诗。

  3.小组内学生进行轮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学生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4.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读了这三首古诗词,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三、品读体验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起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

  (一)品读《乡村四月》

  1.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2.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评价。

  3.小组学习:借助工具书,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由组长记录。

  4.全班交流:

  (1)交流各组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解决理解障碍。

  (2)在初夏时节的江南农村,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谁想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美景怡人,此时的农民却无暇欣赏,这是因为什么。

  配乐读,此时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情景吗。(学生可能会用:勤劳、忙碌、繁忙、紧张等词语)

  引导学生用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5.自由诵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品读《四时田园杂兴》

  离开四月的江南乡村,让我们随着宋代诗人范大成的诗句,再一次走近田园,感受热烈的劳动场面。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诗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4.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5.指名读诗,并说说感受。

  (三)品读《渔歌子》

  1.复习旧知:你对“词”有哪些了解。除了《忆江南》还会背哪些词。

  2.配乐朗读《渔歌子》,营造气氛。

  3.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初步感受到景色美。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6.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四、巩固延伸

  1.背诵古诗词三首。

  2.课下收集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5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耕耘、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3、体会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乡村美

  1、导学: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我们刚刚欣赏了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和充满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美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吧。

  2、“四月”是什么时节。

  (江南农村初夏时节)

  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4、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题目。

  二、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出节奏。

  3、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对七言律诗进行有节奏的朗读。

  4、教师检查生字“蚕”“桑”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

  指导“了”在这里的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意思讲的时候,就读liǎo。

  5、学生反复诵读全诗。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全诗。

  4、教师引问: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教师引问:读过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教师指导品读:遍、满。

  (方法:抓诗眼)

  (1)教师引问: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这样的绿还可以在哪里见到。(在屋前屋后、小溪边……)(方法:想象画面)

  (2)教师引读: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字和一个“遍”字就把四月的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景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3)教师导学: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

  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白满川)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失望了。

  3、教师导学:读了这两句,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不停地叫着)

  4、教师导学:“雨如烟”是什么感觉。看图片,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

  5、教师导学: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6、教师指导朗读: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读出一动一静的美感。

  7、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了。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教师引问: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呢。这里的景美,人怎样。(忙)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的忙碌。(才、又)

  3、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把农民忙碌的景象读出来。

  4、教师导学:读到这儿,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5、教师引问: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

  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

  过渡: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过去了。

  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

  (出示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教师引学:在感悟诗的意境时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6、教师引读: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五、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导学: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什么感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体现了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小结: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没有具体写人们是怎样劳作的,只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就把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勾勒了出来。

  2、引读古诗。

  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引问:我们刚学了一首田园诗《乡村四月》,谁来背背。

  一起来吧。

  (学生背诗)

  2、教师导学:田园诗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

  (板书课题)

  3、读诗题,解题意。

  (1)教师指生来读诗题,读准字音“兴”,读出诗题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杂兴”是什么意思。(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四时”又指什么。

  (四季)

  (3)指生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再读诗题。

  4、了解诗人。

  师生交流范成大的资料。(交流时,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5、小结: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相机点拨朗读节奏。

  3、教师检查生字“昼”“耘”“绩”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

  4、学生再自由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6、学生根据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学。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出“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首诗的意思。

  (3)根据练说情况,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能把诗的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诗意,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信息,这样表达的意思就会更生动、更形象。

  指名说,同桌之间互相说。

  (4)学生再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全诗,领悟意境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读懂了诗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1、想一想,你觉得诗里哪两句写得最有趣。

  2、相机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教师导学:你为什么喜欢这两句。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们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天真、勤劳、可爱)

  (2)你们喜欢这些孩子吗。

  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吧。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问:我们今天要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在跟谁学种瓜呢。

  (照应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

  3、相机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教师导学: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

  (3)小结:因为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勃发,不禁感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齐读)

  设计意图: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四、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很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

  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拓展阅读:教师出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诗人写的田园诗。

  2、教师导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教师导学: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

  (词有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指导“子”的读音。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

  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二、初读诗词,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指名朗读。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给其它两个音各组一个词。(“塞”读sài,还读sāi和sè。)

  3、教师出示:“白鹭、箬笠、蓑衣”三个带生字的词语。范写“鹭”字,提醒学生“鹭”字上部表音,下部表形。

  “箬笠”两个字都是竹字头,指的是头上戴的用竹子制成的帽子。“蓑衣”的“蓑”是草字头,因为“蓑衣”是用草编织的。

  4、教师导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们还要试着读出节奏。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着读出韵味儿来。(生自由练读标节奏)。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材:《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拓展:《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语文丛书:《江南春》

  【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词。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句意。

  2.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语

  出示《独坐敬亭山》,全班齐读。

  这首古诗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了,还学什么呀?其实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

  (二)知诗题

  引语: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时,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我们先来看古诗的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引语: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生自由读文,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3.汇报交流。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诗境,悟诗情

  1.自由吟诵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抓“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

  b.抓“只有”二字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预设:表达了作者觉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为伴,难得一知己,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五)积累背诵

  二、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3.背诵积累。

  (二)汇报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银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 :《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引语:同学们,宋代黄庭坚的这首《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2.学习了《忆江南》让我们体会到江南那迷人的春光,让我们随着杜牧这首《江南春》,再来感受一下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春色。

  出示: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指导写字

  攀 泰 兀 浙 桐 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8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古诗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9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首古诗题目,自读,思考: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

  2、你还想了解什么?

  3、简介诗人及背景。互相交流资料。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二)、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对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解释: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简介:

  ①渔歌子 词牌名

  ②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全班交流: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他心里想着什么?

  5、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五、总结升华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七、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八、默写两首古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07-09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08-15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13

四年级的语文下册教案01-17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6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02-0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14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8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