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
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注:板书略教学流程略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
见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
1.找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1.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列内容板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的?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五.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
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③一代枭雄曹操
④读《三国》看曹操
⑤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评曹操的用人原则
六.板书设计: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忌杨修:恃才放旷
2.分酥恶曹操:阴险虚伪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愈恶狡诈奸猾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3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目的一;
教学难点:
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
目的`三;
教学方法:
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
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忌之
(2)一盒酥恶之
(3)杀近侍愈恶之
(4)告发丕愈恶之
(5)斩门吏大怒
(6)作教杀心
(7)鸡肋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忌之
恃才戏主一盒酥恶之
杨修恃才伤主杀近侍愈恶之
(恃才故旷)告发丕愈恶之曹操(奸雄)
恃才干政斩门吏大怒
作教杀心
恃才乱军鸡肋杀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
②“改修花园”;
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
②“簏中物”;
③“斩吏出门”;
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
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则是插叙。
3、请找出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5
一、《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走近作家作品,简介本课背景。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
二、看视频,后思考。
1.杨修因犯何事何罪被杀?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也就是说:鸡肋事件是导致杨修被杀的导火索(直接原因),而数犯曹操之忌才是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
三、读一读。
(一)快速阅读课文4—9自然段。思考: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1、这6件事与鸡肋事件形成杨修被杀的前因与后果。
2、这6次犯忌中,你看出了性质差别吗?日常生活(犯小忌)→斗争(犯大忌)
从曹操的心理反应程度也可看出:逐渐加深。
3、从叙述方式来看,这6件事在全文中是属于什么叙述方式?找出标志句。
(二)人物赏析:本文中表现最突出的毫无疑问是杨修与曹操。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以“通过阅读______,我认为杨修(曹操)是________的人”的句式回答。
杨修:恃才放旷、才思敏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残忍多疑、嫉贤妒能。
四、议一议。
1.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分组或分男女生)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2.杨修之死,历史上有许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论据论述。(死因探讨)
(1)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会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除掉。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3)因他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牺牲品。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五、疑一疑。
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区别。
1、历史上的曹操:(从历史课与语文课中去认识)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歌。
2、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3、易中天《品三国·真假曹操》: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
六、思一思。
从“杨修之死”我们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故事类比)
韬光养晦←→锋芒毕露(做人要谦逊、不可恃才放旷)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七、写一写。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⑵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
1、创境激情:
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2、质疑释疑:
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
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发现问题体味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钟)
由歌曲《临江仙》引出《三国演义》话题,让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以此引入课文《杨修之死》(让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读引导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⑴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并注音:
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④与众分食讫()
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⑥操疑修谮()害曹丕
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⑧延弃弓绰()刀
(考查白话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注意:学生自主完成以上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并完成训练题(二)。
⑴全文共有“8”个小故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6分钟)。
答:
① ______
②______
③ 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⑥______
⑦_____
⑧______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
⑵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12分钟)
答:曹操心理反应:_____
性格特征:杨修。
曹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三、课堂小结(1分钟)
四、课后拓展(2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并尝试写出你的看法。
你认为杨修死因是什么?
答:_____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7
课文导读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鸡肋(lèi) 沉吟(yín)屯兵(tún) 禀请(bǐnɡ)庖官(páo)
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 biǎn)簏(lù) 伺(sì)
谮害(zèn)曹丕(pī) 邺城(yè) 讫(qì)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辕门(yuán) 佯怒(yánɡ) 阜(fù)
二、词语释义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取刀,拿刀。
高阜:高高的土山。
三、语句解读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起笔不凡,写出了曹操的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同时也为下文的“曹操心乱,不能稳睡”,及次日的'进军遭挫埋下伏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用“原来”一词领起,将文章宕开一笔,总起下文的内容,是插叙部分的总说句。“数犯”一词暗示下文将列举杨修致斩的原因。
3、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的形象跃然纸上。
4、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夏侯惇是大将,曹操是绝对不会斩的,“欲斩”不过是做戏给众人看,掩盖因妒才而杀杨修的歹恶用心。寥寥几言,便使曹操奸诈狡猾的个性呼之欲出。
5、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故事的结尾。与杨修所言相照应,也呼应了文章开头。极有讽刺性,前后有两处“厚葬”,不过是惺惺作态,作给活人看,收买人心罢了。
四、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五、背景探视
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六、文体浅谈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8
【教学思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DVD。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DVD,烘托气氛。)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
《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
《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二、预习检查
1、字词。
2、翻译句子(研讨练习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要求:
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归纳:
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3、插叙的顺序:
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
2、品析关键词;
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六、思考探究
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那么杨修之死给我们当代青少年什么启示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八、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9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现行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意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杨修之死是曹杨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又能在这种必然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是本文教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小说的方法。
2、学生尚缺乏的知识:
大多数学生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缺少学习这类文本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取的方法:
学生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预习,在此基础上感知文本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能力,获得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在典型事件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片首视频导入 。
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它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如今那段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了,但岁月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我们在《隆中对》中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一位是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刘备。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认识作者笔下的另外两位人物——杨修和曹操。
二、讨论生成教学目标:
引导:学习本文,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掌握哪些知识呢?
三、小组汇报预习情况:略。
四、概括事件,整体感知:
概括事件:
引导: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五、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人物形象:
1、认识人物形象,交流分享:
引导: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杨修和曹操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与大家分享。
杨修:才思敏捷,卖弄聪明,恃才放旷。
曹操:虚伪狡诈,善用权术,老谋深算。
2、小组内探究交流认识人物形象的方法:
引导:大家对文中的主要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那么再深入地探究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
3、归纳方法,适时点拨:
六、观点碰撞,深入探究:
引导:“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关于杨修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观点理由勇敢地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
七、感悟反思,拓展延伸:
引导:学完本文,我们的思考也应该成熟。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如果你是杨修,你将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利用人才?
学生自主表达。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为人才提供机会,时常交流,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做好份内的事,谦虚有分寸,不断完善自己;学会合作,能接受别人的建议等等。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篇10
【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理解通过不同事件表现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的写法以及倒叙的作用,叙事的层次性。学习全面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文言文教学词语的理解障碍。
【学法指导】
读书的基本方法:善于联想,善于体验,善于揣摩。
1、揣摩题目含义(杨修之死的原因何在,从几个方面考虑);
2、注意读提示和解释及脚注(有助于理解课文)。
3、注意前后联系(心忌之──心恶之──愈恶之,作者写作思路的安排)。
4、注意对比(言行对比;前后对比等)。
5、揣摩语言的含义,用词的妙处。
6、注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
【总体构想】
本文围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设计全篇。
【课前预习】
疏通文意,了解大致内容。每个小组准备讲一个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小说首先应该了解故事情节,还要了解环境,更主要的是了解人物的性格。一篇小说是一个时代,一种社会的缩影。下面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时候的故事。听完之后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故事:杨修从鸡肋的号令中猜中曹操进退两难的`心事,而私自收拾行装激怒曹操,将其斩首。)这个故事出自哪里?《杨修之死》(板书),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全文的文眼)请同学各抒己见。用表扬激励法使学生打开思路。
请小组派代表讲故事。上台,按一定的顺序站好讲述。(按照你们认为好的顺序。)下面的同学边听边思,看故事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性格。
弄清小说的写作顺序:插叙。主体小故事,按照曹操对杨修的厌恶程度安排。随即提示:
1、你觉得中间六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故事顺序:矛盾越来越激烈。末尾一句为证。)
2、谁找出了表明关系的句子:原来──引起回忆;曹操既杀杨修,与前文呼应,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针对六个同学的发言,相机提出问题。)
二、指导自学
《杨修之死》是一篇小说,读小说关键是要分析人物形象。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
教师示范:第一自然节。评价方法,注意前后联系。
出示投影内容如下:
1、标记表明段落关系的句子,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
2、标出能够体现杨修和曹操性格的句子,并做出评价。
提示题:
1、你对曹操厚葬杨修一事怎么看?
2、你还能自己发现问题吗?
分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限时8分钟。(用小组竞赛法激励自学,提高效率。)
三、检查学习情况(10分钟)
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说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各抒己见,正确引导评价。(多鼓励,无批评。)请大家各抒己见。
备用题:
1、结尾的厚葬杨修的实际:虚伪,自私,为自己找台阶。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性评价,拓展延伸
你对杨修和曹操这样的人是怎么看的?请同学各抒己见。
五、实践运用
课外作业:
1、请同学自己布置作业。(写一段评价杨修或曹操的短文。或者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小说;或续写下文。)
2、老师布置作业:课外看《三国演义》。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2-17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4-22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3篇03-09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6篇03-07
《杨修之死》读后感07-19
杨修之死读后感05-30
杨修之死读后感(10篇)02-21
《杨修之死》读后感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