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3-03-20 06:26:44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通用17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通用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通用17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点。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

  D、马来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

  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山地地形为主———多火山、地震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

  (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

  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

  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01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01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美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了解北美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剖析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教学重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情况分析,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图片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平行班的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因此将“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确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讲述总结、巩固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运用: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

  [导入]美国被世界熟悉,不仅因为它是经济强国,同时也是世界军事强国,到处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那么,美国在哪里?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征,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北美地区和美国。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

  二、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方面了解)

  1、地形

  [归纳]通过剖面图归纳:

  地形特点:东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为主

  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为三个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冰川地形广布。

  (1)西部高山区—高大褶皱山系,山脉与盆地、高原相间

  成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北美大陆西侧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脉,它们构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点:①以落基山脉为主,几条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②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③这些山脉隆起的'年代较晚(中生代),许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区—平原广阔纵贯,冰川湖泊众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沿岸。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势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多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产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

  (3)东部高原山地区—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经侵蚀,海拔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气候

  [归纳]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主要特点:北美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主要类型及分布:本区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极地气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南北延伸,仅分布在沿海地带。墨西哥湾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部还有小面积的高山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北美气候受地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1)对降水的影响: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脉南北纵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西侧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为多雨的湿润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②山脉东侧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东部低缓的山地对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不明显,降水由东部沿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向内陆逐渐减少(温带草原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落基山与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闭塞,降水较少,成为半干旱区(温带沙漠气候)。体现了自然带的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2)对气温的影响:中央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以从北冰洋上空长驱直达墨西哥湾沿岸,导致沿途气温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湾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响。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热,使北美地区温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时事的关心,开展模拟世界气候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和组织学生就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

  2、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认识美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地图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认识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2、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通过分析统计图表认识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4、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

  2、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了解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3、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理解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学会分析美国农业带和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美国工农业的发展条件。

  五、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合作探究、图文观察、互动游戏。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GoogleEarth软件制作一段新闻联播视频(教师配音),带领学生在遥感地球上进行一次从学校所在地到美国的旅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学生活动

  美国小组派出第一位代表,总体介绍美国概况,并手绘美国地图,增强全体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全班的上课注意力,最后抛出疑问: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本土:30°N~50°N,120°W~80°W;北温带为主,阿拉斯加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热带。

  海陆:本土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接墨西哥湾。跨北美洲和大洋洲两大洲。

  本土有48个州、一个首都所在的特区,还有两个州与本土不相连:一个是位于北美洲西北角,濒临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州,一个是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

  (2)地形:美国本土以平原为主,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分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为平原,东部是低矮山地。

  (3)气候:本土气候以落基山脉为界,分东西两部分东侧约以35°为界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侧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区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美国小组派出第二位代表,利用视频资料(教师提供)以及自制的教具(美国地形模拟图)来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一: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西部:高大山脉阻碍太平洋西风气流进入,使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狭长分布;

  中部:中部大平原冷暖气流便于长驱直入;

  东部:低矮山地高原阻碍作用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四长河。

  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素有“北美大陆地中海”或“淡水海”之称。

  (5)资源:煤:阿巴拉契亚山脉北段;铁:五大湖西部;石油: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有色金属:西部山区。

  3、学生活动

  针对以上教学活动教师进行点评,并对重难点和易错点进行重点强调和解答,接着引出美国农业的讲解。

  美国小组派出第三位代表介绍并指出美国各个农业带的分布,重点分析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最后引出美国的工业。

  探究二: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1、本土位于北纬25°~49°之间,热量充足;

  2、降水适宜;

  3、中部平原广阔,地势平坦;

  4、土壤肥沃;

  5、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利于灌溉。

  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1、国内、国外市场广阔;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3、国家政策与法规支持;

  4、机械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科技,如:农业科技、保鲜技术;

  6、地广人稀,利于农业商品经营。

  探究三:比较美国玉米带与中国东北玉米带的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②两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

  ③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单产高。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为一般的.家庭经营;

  ②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③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较低。

  4、学生活动

  学生利用美国的夜晚灯光分布图(教师提供)引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并指明准确位置,接下来重点分析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探究四:美国东北部工业的发展条件

  (1)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发展早;

  (2)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3)靠近大西洋,沿岸良港众多。如纽约、费城等;

  (4)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

  (5)临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基础好;

  (6)拥有庞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

  规律总结: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a、工业基础;b、矿产资源;c、交通运输;d、农业基础;e、消费市场;f、科技水平;g、劳动力等。

  南部工业区:发展条件:①墨西哥湾西北的石油资源丰富;②交通方便。

  工业部门: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

  工业中心:休斯顿(石油化工、航天研究和发展中心)

  西部工业区:发展条件:多种金属矿;人才众多。

  工业部门:宇航、电子、飞机制造等。

  工业中心:旧金山(“硅谷”电子工业中心,华人最多的地区)、洛杉矶(美国西部最大城市,好莱坞影视中心)。

  (1)高技术工业的主要部门

  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业

  (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②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美国“硅谷”的区位优势条件: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2、了解我国贯彻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六项制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有关我国三大环保政策的资料和合作分析探究,增强利用地理信息解读政策的能力。

  2、通过访问当地环境管理部门与有关政策部门的活动,提高学生实地采访能力,进一步明确经济手段、行政干预等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实施国家环境管理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基本国策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难点]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来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长期的社会实践。l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为世人的共识。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保证。

  【板书】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图片展示】

  【讲述】该图显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三个层次,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是环境政策中的最高层次,“三同步”、“三统一”在环境政策体系中处于第二个层次,第三层次即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

  【阅读】阅读课本第80页材料“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从总体上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

  【板书】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我国政府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什么是“三同时”制度吗?

  【学生回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或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利于环境的事件发生,是实现预防为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该制度是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实现预防为主政策的有效措施之一。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或书刊,搜索一些具体的建筑工程建议和区域开发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的典型事例。

  【案例】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受到世人关注。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京宣布停建30个违规建设项目(具体项目名称附后),在中国刮起了"环保风暴",使得中国的环保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叫停的30个项目中,有26个是电力项目,叫停的这些项目均为未经环境影响评估,而提前上马或不应该上马的工程,包括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国家发展战略性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包括由于电力紧缺而投资上马的地方电力项目,也包括为三峡工程配套的延伸性投资项目,具体而言,共牵涉到8个省、三大电力公司以及与国家环保总局同属部级单位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其范围之大、影响之广堪称史无前例。

  【探究活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管理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试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经济的角度,论述“防患于未然”对于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

  【阅读】阅读课本第81页材料“《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环保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探究活动】在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你的家乡建设一个造纸厂,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但如果治污措施不力,将对当地水体造成污染。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应掌握到何种程度才是适度?应怎样妥善解决?

  【过渡】如果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防患于未然”,那么,对已经发生的污染进行干预管理就是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

  【板书】二、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谁污染谁治理”环境管理政策,主要通过制定实施“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来落实贯彻。

  【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收集有关“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的信息,了解以下内容:

  (1)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项制度属于环境管理中的什么手段

  (2)什么是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主要针对哪些项目?施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需要考虑哪些条件?污染限期治理包括哪些类型?

  【点拨】

  (1)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利用,必须征收一定的费用;二是排污收费,可使排污者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节约环境资源。征收排污费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限期治理项目主要针对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限期治理的资金和技术的可能性。

  限期抬理类型:包括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行业的限期治理和点源的.限期治理三个类型。

  【探究活动】访问当地的环境管理部门或当地企业,了解采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必要性和经济手段的执行过程、排污费的使用情况等。

  【承转】淮河的治理并没有达到原来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与“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三、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讲述】为了更好的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国家还制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收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讲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该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中。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以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的,通过科学、定量考核指标体系,使环保工作切实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实践活动】通过网络查询或向有关部门了解,你所在城市以及我国几个主要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结果。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

  (一)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二)贯彻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六项制度

  1、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有效手段之一

  (2)“三同时”制度——有效措施之一

  2、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1)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初中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用具】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 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巴基斯坦

  A.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B.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 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气候》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教学反思: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 篇14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

  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

  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绿色革命"

  2、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初中地理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初中地理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气候

  一、亚洲气候类型:

  1、分布最面积广泛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最典型的气候:季风性气候

  3、主要的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一)特点:

  1、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显著

  3、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亚洲的人口与经济:

  1、亚洲的分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六个分区。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数3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3、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6个):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4、亚洲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

  初中地理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初中《西亚》地理教案08-23

【热】初中地理教案01-05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初中地理教案【通用】04-22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案11-18

初中地理《地图》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