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2-08-20 12:09:55 七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8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母亲和儿女之间深沉的爱,体验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2、积累、体会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朴实的句子中体会深沉的感情,从痛苦的回忆中领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本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知道些什么?(史铁生,现代著名作家,今年55岁。20岁时高位截瘫,后发奋写作。现为北京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等。)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本文写了什么?

  (作者在秋天怀念自己的母亲。)

  请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他怀念母亲的什么?)

  这里有一段话,是写作者母亲的。同学们想听听吗?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史铁生摇出轮椅动身前,他的母亲都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儿子摇车拐出小路,她总是伫立在门前,默默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史铁生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突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只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时,只有――49岁。)

  二、讨论理解,感悟感动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去世七年了。七年的痛苦,七年的回忆,凝结成这篇《秋天的怀念》。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板书:雁阵、树叶、菊花)

  现在再读课题,注意“怀念”二字。作者怀念母亲的什么呢?

  (板书:母亲的病情、母亲的关爱 )

  2、母亲的病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的?

  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除了书上说的这些之外,同学们知道吗?肝病到了晚期就是肝癌呀!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好痛好痛啊!

  母亲活得――多苦啊!

  (板书:苦)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病情没有?回忆中,作者记忆最深的,还是母亲――

  对自己的关爱。

  4、她是怎么关心儿子的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尽量说出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几件事)

  母亲多想带着儿子去看看那美丽的`菊花啊!可是,命运是这样残酷,她没来得及看到儿子从痛苦中奋起,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却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她的孩子……

  慈祥的母亲,痛苦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作为这样母亲的儿子,作者回想到这里,他是怎么说的?(“我没想到……我绝没有想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前面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同学们从这

  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怎么样?(难过、痛苦、怀念等)你觉得你把这种心情读出来了吗?不但要用嘴去读,更要用心去读,用想象去充实!

  5、那么,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她想要自己那个生病的儿子,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怎么样呢?

  (板书:好好儿活)

  同学们认为怎样才算“好好儿活”呢?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学生置疑。(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她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美丽的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打击,都应该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同学们想知道当年那个高位截瘫的青年,现在怎么样了吗?

  (后来,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了褥疮,再后来,又患了尿毒症,最后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

  (板书:再苦也要好好儿活)

  这么艰难的日子,他们都坚强地、勇敢地“好好儿活”了,那么我们呢?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你、我、他……我们大家更要好好儿的活。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

  我们!

  连起来读这句话。

  (一起读“我们大家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课后反思,知能转化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等)

  史铁生的作品非常感人,老师在十几年前读过他的《我与地坛》,现在都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他的书看一看。比如:《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

  四、作业超市

  1、替菊花前的史铁生给母亲写一段话。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请同学们任选两道,认真完成!

  五、升华认识,结束本课

  亲爱的同学们,怎样才算是“好好儿活”?这个话题真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秋天的怀念》让我们从痛苦的怀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记住吧,活着,就得感谢!感谢阳光与空气,感谢父母与亲人,感谢祖国,感谢生命!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好好儿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 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难点:诗歌的音乐美

  教法学法指导:诵读法 联想法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悄(qiǎo )然 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日转星移 )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参考:(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第1、2节 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节是诗歌的主体 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 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 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 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理解课文 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 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出化石,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请你说说诗的第一、 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记载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化石”就是证明。远古的世界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了其他动物,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动物、哺乳动物等。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是一个葱茏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布置作业

  上网搜索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回家网上收看电影《恐龙时代》《侏罗纪公园》或查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识。写一篇介绍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 一句更好,因为 。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寓情于景, 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教学总结】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 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 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06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9-2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鸟》教案05-1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02-15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4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01-17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5篇02-19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5篇)02-19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