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8-20 19:22:17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 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 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 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 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 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知识精华

  来 源 排 出 调 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由肾、皮肤、大肠排出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 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 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 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 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 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 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 )

  A、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 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细胞结构物之一。

  B、 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 维持细胞的形态。

  D、 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 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4、 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5、 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 )

  A、肾排出 B、大肠排出 C、皮肤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 )

  A、渗透压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浆渗透压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 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促进( ) 和( ) 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 ) 和( ) 对 的重吸收和对 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 。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 ) 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带 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A;3、C;4、B;5、D;6、A。

  二、 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2、肾上腺 醛固酮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钠 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所需设备: 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一个成年人的体内大约有1014个细胞,那么这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形成1014个细胞的呢?这就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细胞增殖问题。

  究竟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细胞增殖对生物体而言有什么样的意思呢?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P112页。

  教师点评: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两个阶段

  3、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丝分裂。要学习有丝分裂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下细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细胞周期呢?

  我们把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从这样的一个概念当中大家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呢?细胞周期又分为这样的阶段呢?

  两个阶段:

  下面大家阅读这个关于细胞周期的资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教师点评:

  结论:

  1、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2、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

  如果我们把细胞周期用一个圆饼状的图形把它表示出来会是这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题。

  现在我们就以植物细胞为例来学习下有丝分裂的过程。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植物细胞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些细胞中的重要结构会发生某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下分裂间期过程当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

  特点: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

  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形成姐妹了姐妹染色单体。但依然是呈现染色质的形态。大家思索一下这个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有什么特点没有呢?

  这就是分裂间期的生命活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分裂期。

  (2)分裂期

  前期:大家同样先看下前期的图像,然后总结下前期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

  1、在前期染色质的形态出现了什么变化?

  2、两极有什么样的变化?

  3、染色体怎样分布?

  4、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评:

  ①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了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②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出现纺锤体

  ③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

  问题:大家来尝试描述下中期的主要变化?

  我们把细胞中央这个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这个平面称之为赤道板。其实它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教师点评: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最利于观察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

  提问:

  1、 染色体的着丝点发生什么变化?

  2、染色体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点评: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大家比较一下中后期细胞内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

  1、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2、一个细胞最终如何分为两个细胞?

  教师点评: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末期:两消两现质分离

  我们已经了解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连续的过程。

  (看两篇:第一篇连续放,第二篇分出各个时期)

  这就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然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细胞内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然后做下面的习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有丝分裂的意思。

  (3)、 有丝分裂重要意义

  1、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是DNA的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子细胞得到一套与亲代细胞形态和数目完全一样的染色体。

  2、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小结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课堂练习:

  作业: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重点难提示】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渗透实验

  【学习展示】

  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 (一)被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7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

  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

  3、类型 :

  (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

  4、动力:。

  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

  (1) 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 失水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

  (二)主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5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

  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3、意义:

  (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 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

  (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如应用于人工肾的。

  [思考讨论]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

  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A.A﹥B>CB.A

  C.B>A>C D.B

  ●植物细胞壁是结构,即和其他物质均能通过。

  ①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因此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 度,细胞失水皱缩,但由于细胞壁比细胞膜和细胞质收缩性小,因此会观察到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分离的现象

  ③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二、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进 出细胞膜方式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9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进入细胞(简称胞吞);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吞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白细胞吞噬、变形虫吞噬等。

  2、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排出细胞外(简称 胞吐);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吐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分泌蛋白的'产生等。

  [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49“拓展探究”,归纳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与小分子出入的异同。

  【知识小结】用简略形式归纳本节内容

  【交流思路】

  【例1】物质进出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的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两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两种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指出A、B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A是,B是。

  (2)上述2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例2】将人体血液置于9%的食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血细胞呈现()。

  A.质壁分离B.正常状态C.细胞膜破裂D.细胞皱缩

  【例3】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取两圆柱体块P和Q,p放在蒸馏水中,Q放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1小时后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B.P不合适,Q也不合适

  c.P精确地合适,Q也精确地合适D.P精确地合适,但Q不精确地合适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

  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

  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

  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

  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2、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

  [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

  三、总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业布置

  P12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

  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

  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

  (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

  (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传入我国,到20xx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现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必修一绪论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细胞的发展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5)干细胞的未来医学的影响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一、生物学研究方法(一)观察

  (二)假说和实验(三)模型实验

  二、生命的重要属性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第六,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七,遗传和变异;第八,适应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1)、生活方式:寄生于活细胞内2)、结构:无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

  遗传物质(DNA或RNA)

  3)、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4)、危害:破坏细胞

  5)、分类:植物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毒的什么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完成。

  细菌病毒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学习目标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前言】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成分组成,系统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含,构成更大的系统。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图1-1生命系【易错提醒】

  (1)区分种群与类群,举例:统的结构层次

  池塘里的所有鱼;

  池塘里的所有鲫鱼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所在的层次:

  (3)组成细胞的一个分子或原子也是系统吗?是生

  命系统吗?

  课题: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情景导入】

  展示:不同的细胞图片第一课时

  【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1)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1、多样性(不同点)

  种类、结构功能、形态大小等学习目标一、观察细胞

  【学科思维】2、统一性(相同点)

  1、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相似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

  2、知识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

  化学组成:

  增殖方式:

  学习目标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能源物质:(1)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细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2)阅读课本9页,了解原核生物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特别提醒】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2、带“藻”字的不一定是蓝藻。

  1

  蓝藻:发菜、蓝球藻、颤藻、念珠藻

  1)

  DNA

  分子藻类植物:黑藻、水绵图1-3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螺旋的都是细菌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图1-4细菌

  细胞模式图

  图1-5蓝藻细胞模式图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壳多糖(几丁质-真菌)

  3)、细胞器:多种4)、分裂方式: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酶

  C6H12O6→3CH3COOH(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高中生物教案汇编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6-24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2-18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8-26

【推荐】高中生物教案11-19

【荐】高中生物教案11-20

高中生物教案【荐】11-20

高中生物教案【推荐】11-1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高中生物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 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 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 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 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 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知识精华

  来 源 排 出 调 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由肾、皮肤、大肠排出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 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 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 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 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 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 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 )

  A、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 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细胞结构物之一。

  B、 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 维持细胞的形态。

  D、 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 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4、 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5、 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 )

  A、肾排出 B、大肠排出 C、皮肤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 )

  A、渗透压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浆渗透压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 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促进( ) 和( ) 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 ) 和( ) 对 的重吸收和对 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 。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 ) 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带 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A;3、C;4、B;5、D;6、A。

  二、 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2、肾上腺 醛固酮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钠 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所需设备: 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一个成年人的体内大约有1014个细胞,那么这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形成1014个细胞的呢?这就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细胞增殖问题。

  究竟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细胞增殖对生物体而言有什么样的意思呢?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P112页。

  教师点评: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两个阶段

  3、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丝分裂。要学习有丝分裂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下细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细胞周期呢?

  我们把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从这样的一个概念当中大家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呢?细胞周期又分为这样的阶段呢?

  两个阶段:

  下面大家阅读这个关于细胞周期的资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教师点评:

  结论:

  1、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2、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

  如果我们把细胞周期用一个圆饼状的图形把它表示出来会是这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题。

  现在我们就以植物细胞为例来学习下有丝分裂的过程。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植物细胞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些细胞中的重要结构会发生某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下分裂间期过程当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

  特点: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

  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形成姐妹了姐妹染色单体。但依然是呈现染色质的形态。大家思索一下这个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有什么特点没有呢?

  这就是分裂间期的生命活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分裂期。

  (2)分裂期

  前期:大家同样先看下前期的图像,然后总结下前期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

  1、在前期染色质的形态出现了什么变化?

  2、两极有什么样的变化?

  3、染色体怎样分布?

  4、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评:

  ①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了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②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出现纺锤体

  ③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

  问题:大家来尝试描述下中期的主要变化?

  我们把细胞中央这个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这个平面称之为赤道板。其实它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教师点评: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最利于观察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

  提问:

  1、 染色体的着丝点发生什么变化?

  2、染色体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点评: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大家比较一下中后期细胞内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

  1、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2、一个细胞最终如何分为两个细胞?

  教师点评: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末期:两消两现质分离

  我们已经了解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连续的过程。

  (看两篇:第一篇连续放,第二篇分出各个时期)

  这就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然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细胞内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然后做下面的习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有丝分裂的意思。

  (3)、 有丝分裂重要意义

  1、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是DNA的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子细胞得到一套与亲代细胞形态和数目完全一样的染色体。

  2、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小结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课堂练习:

  作业: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重点难提示】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渗透实验

  【学习展示】

  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 (一)被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7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

  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

  3、类型 :

  (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

  4、动力:。

  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

  (1) 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 失水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

  (二)主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5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

  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3、意义:

  (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 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

  (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如应用于人工肾的。

  [思考讨论]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

  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A.A﹥B>CB.A

  C.B>A>C D.B

  ●植物细胞壁是结构,即和其他物质均能通过。

  ①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因此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 度,细胞失水皱缩,但由于细胞壁比细胞膜和细胞质收缩性小,因此会观察到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分离的现象

  ③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二、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进 出细胞膜方式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9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进入细胞(简称胞吞);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吞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白细胞吞噬、变形虫吞噬等。

  2、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排出细胞外(简称 胞吐);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吐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分泌蛋白的'产生等。

  [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49“拓展探究”,归纳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与小分子出入的异同。

  【知识小结】用简略形式归纳本节内容

  【交流思路】

  【例1】物质进出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的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两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两种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指出A、B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A是,B是。

  (2)上述2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例2】将人体血液置于9%的食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血细胞呈现()。

  A.质壁分离B.正常状态C.细胞膜破裂D.细胞皱缩

  【例3】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取两圆柱体块P和Q,p放在蒸馏水中,Q放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1小时后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B.P不合适,Q也不合适

  c.P精确地合适,Q也精确地合适D.P精确地合适,但Q不精确地合适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

  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

  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

  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

  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2、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

  [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

  三、总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业布置

  P12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

  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

  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

  (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

  (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传入我国,到20xx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现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必修一绪论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细胞的发展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5)干细胞的未来医学的影响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一、生物学研究方法(一)观察

  (二)假说和实验(三)模型实验

  二、生命的重要属性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第六,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七,遗传和变异;第八,适应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1)、生活方式:寄生于活细胞内2)、结构:无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

  遗传物质(DNA或RNA)

  3)、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4)、危害:破坏细胞

  5)、分类:植物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毒的什么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完成。

  细菌病毒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学习目标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前言】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成分组成,系统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含,构成更大的系统。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图1-1生命系【易错提醒】

  (1)区分种群与类群,举例:统的结构层次

  池塘里的所有鱼;

  池塘里的所有鲫鱼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所在的层次:

  (3)组成细胞的一个分子或原子也是系统吗?是生

  命系统吗?

  课题: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情景导入】

  展示:不同的细胞图片第一课时

  【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1)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1、多样性(不同点)

  种类、结构功能、形态大小等学习目标一、观察细胞

  【学科思维】2、统一性(相同点)

  1、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相似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

  2、知识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

  化学组成:

  增殖方式:

  学习目标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能源物质:(1)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细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2)阅读课本9页,了解原核生物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特别提醒】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2、带“藻”字的不一定是蓝藻。

  1

  蓝藻:发菜、蓝球藻、颤藻、念珠藻

  1)

  DNA

  分子藻类植物:黑藻、水绵图1-3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螺旋的都是细菌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图1-4细菌

  细胞模式图

  图1-5蓝藻细胞模式图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壳多糖(几丁质-真菌)

  3)、细胞器:多种4)、分裂方式: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自然发酵: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5)菌种来源:?

  ??人工培养: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酶

  C6H12O6→3CH3COOH(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酶酶2C2H5OH+O2→2CH3CHO(乙醛)+2H2O2CH3CHO+O2→2CH3COOH(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果酒果醋

  阅读教材3-4页,对A、B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