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16
数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案02-2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1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4
数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案15篇02-24
数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案(15篇)02-2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