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2-08-21 20:21:25 七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师:上节课我们划分了文章层次,明确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个词来赞誉济南,是哪个词呢?

  生:宝地

  师:既然说是宝地,都体现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

  师:济南真可算是处处是宝地,是美景。今天我们重点分析描写山的这几段。来看看这些美景是如何通过语言展现的。我们可以分析具体语言,来把握景物特点,体悟作者情感。老师先来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一段文字写了济南的老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老城带有生命的意味,写出了济南城安适、秀美的睡态,有着温暖、恬静、适宜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这段中,同学们能不能再找出某个词语、某句话,看看济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学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词语的一个方面)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摇篮的形态是怎样的?(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一些,中间平坦舒适)摇篮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安全感、躺在里面很舒适、柔软、温暖。

  师:常常说,母亲把婴儿抱入摇篮里呵护照料,文章中说一圈小山把济南城放在摇篮里,那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呢?(若答不出来可再引导,小山像母亲一样,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爱、慈爱、慈善可亲。(板书)

  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小山形态秀美,不得不说是出奇的,是块难得的宝地。谁能够再找一句?

  生:“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书:修辞,拟人)

  师:哪个词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声地说,小山好像在和济南城低声细语。

  师:为什么要低声呢?大声说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低声地说”。

  师:对,济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安宁沉静、温暖舒适。同学们再想想,“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除了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谁说的?

  生: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

  师:是这样的,那大家说,生活在这样的冬天里,人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热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马上能到春天了。

  师:没错,在小山的摇篮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暖安适的,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作者这样写,也使得写景画面灵动起来了。

  师:如果只是阳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说明济南是个宝地?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最妙的。

  师:找的很准。雪,在冬天是最寻常可见的,作者却说最妙。文章中的哪处描写让你感觉到小雪的妙处呢?试分析(3分钟讨论)

  生:“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师:树间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的形态比成盘在头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贴切生动。

  师:小雪连树尖儿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树头发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树有意挑选这样一朵花似的,显出雪的什么特点呢?

  生:小雪、精巧、可爱、灵动。

  师:对,从色彩上来讲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松更加苍翠了。

  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喜爱、惊叹。

  师: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还注意到了景物之间,色彩的相互映衬(板书:色彩映衬),济南的雪一点也没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于白雪的衬托,矮松反而显得越发青黑了。

  师:来看看,接下来雪又呈现出哪些姿态和颜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写出了山脉上雪的白色、银色。

  师:雪霁晴峦,与什么交相辉映呢?

  生:与蓝天交相辉映。

  师:还有哪句?

  生:“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带水纹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拟人。

  师:为什么“穿”字可以判断出拟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动作,山和雪都不会真正地穿。

  师:说得对,把人的特征、动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这是一处拟人。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又是什么呢?

  生:本体是一道儿白、一道儿黄,喻体是带水纹的花衣。

  师:本体中,白色无疑是雪的颜色,那暗黄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颜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盖着的白雪比成了带水纹的花衣。

  师:大家看过水纹的形状吗?为什么“看着看着”水纹会动呢?给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雪不厚,被风吹散了。

  生:因为雪会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显露出来了。

  师:没错,这些都是“动”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势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联想一下水的波纹形状。(可简单画图)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带水纹的花衣。

  师:是这样的,作者由一处山雪看到另一处山雪,看着看着,随着视线的跳跃,整体上就成了带水纹的花衣,而且好像会掀动一样,看见山的肌肤。这样写,静态的写就好像动起来一样,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生:化静为动。(板书)

  师:静中有动,白雪覆盖下的山呈现出一种动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这样写雪,就显得气韵生动。

  生:“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在夕阳照射下的色彩变化,像害羞一样。

  师:既然是拟人,拟作一个什么人更合适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容易害羞,脸红的颜色微微发粉。因为雪纯净无暇,小孩子的内心也单纯。

  师:少女脸颊绯红,好像害羞一样,面对雪这样一种姿态,作者会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喜爱,山雪非常可爱,情态可掬。

  师:咱们再一起看看,这一段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什么呢?

  生:喜爱。

  师:作者的语气似乎有点祈求老天爷,就是下小雪吧。那为什么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气,下大雪承受不住。

  师: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层雪,为山着想,为山考虑,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担忧、怜惜。

  师:对,作者有幸在济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阳,细品山间小雪,作者对这块宝地是心存珍惜喜爱之情的,是心存什么的?

  生:欣喜、感激。

  师:带着欣喜感激之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感受美丽的雪景。

  师:文章的第四段很简短,写到了济南城外村庄的.景象,看一看哪个词语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画。这是一处比喻。

  师:水墨画里画了什么?

  生:山坡、村庄、雪。

  师:这几处景物有什么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黄色。

  师:请大家想象,一张水墨画,暗黄色的宣纸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黑色与白色泼墨点染在上面,这样的水墨画有什么特点呢?

  生:古朴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书)

  师:对,还不是一般的古朴淡雅,作者带着推测、商量的语气和读者亲切交谈,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师:这一段里还有那个字眼吸引你?

  生:卧。

  师:卧这个动作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放松、安适、宁静、亲近自然。(不是横,不是重重的压,村庄和房顶没有抗拒雪)

  师:精准地用词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卧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雪的轻盈、村庄的安宁祥和。(板书:精准用词)

  师:济南素有泉城的美誉,在欣赏完济南的山、雪、村庄之后,作者又把我们领到了水边。说一说这一段展现了哪些景物。

  生:绿萍、水藻、垂柳。

  师:作者写这几处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绿。

  师:作者极力描写绿萍、水藻的绿,为什么呢?

  生:好像在生长一样,绿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阳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对,这就是积蓄在水中的绿的精神,接下来又写到了垂柳要在水里找个影,说明水怎么样?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书)。

  师:和水藻的绿相比对呢?

  生:是色彩的映衬。

  师:映衬之后,大概是为了突出什么吧?

  生:写水藻和绿萍的绿,是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师:这是映衬的作用,写水中植物的绿,就是为了写水的清澈透亮。这里面还写出了水的一种特点,是什么?

  生:不忍得冻上。

  师:为什么不忍的冻呢?

  生:因为被那股绿的精神所感染了。

  师:有道理,还可以想想,为什么不忍得冻,这一句从修辞上来讲是什么?

  生:拟人。

  师:拟人的修辞,事物就会具备人的动作、思想、情感,那么水对水边的其他景物有什么情感呢?

  生:怜爱,水好像能和岸边的垂柳对话,让垂柳在冬天里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变得活泼欢快,有生命力。

  师:蓝水晶怎么理解?追随作者的视线,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么比喻成了蓝水晶呢?

  生:天空。

  师:天空蓝汪汪的,蓝的发亮,像蓝水晶一样的天空有怎样的特点?

  生:空灵的、明净、纯净的。(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喜爱。

  师:蓝水晶也是很贵重的,视如珍宝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样,包着红屋顶、黄草色,包着济南城,那作者拥有这样一块蓝水晶,心晴是怎样的?

  生:珍爱、惊奇、赞赏。

  师:让我们怀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朗读文章第五段。

  师:本文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里的气候,济南的山、雪、水,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精准的用词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衬来加以展现。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谁能够总结一下,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创设了这样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爱、热爱、赞赏、怜惜。(结合某处语句)

  板书:

  气候——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慈善

  宝地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动人

  城外远山——古朴淡雅

  水——澄清空灵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写作手法:色彩映衬、化静为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浓浓的亲情。

  2、探究、品味,了解文章多样的美。

  3、增强感恩意识,珍爱亲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探究、品味文章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唤醒感恩意识,激发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情境熏陶法;听、说、读、写训练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为妈妈洗脚”广告片)

  疲惫的妈妈仍不辞辛苦地为母亲洗脚,稚气的儿子也端来了一盆水,泼泼洒洒蹒跚走来,一声“妈妈洗脚”感动了多少敏感的心。生活的细节,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演绎着深沉的爱。散文《散步》,质朴地展现了牧歌式的情景,同样感动着你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步》。

  二、正音、释词

  嫩芽 ( nèn ) 熬( áo )

  霎时 ( shà ) 分歧 ( qí )

  拆散 ( chāi ) 水波粼粼 ( lín )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和美”。

  四、朗读、探究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一:“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3)、问题探究二:第4段写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景物: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感悟: 蓬勃的生机,珍爱生命。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我”是怎么解决的.?

  C、结果又是如何?

  D、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齐声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明确:“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慎重态度,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明确: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

  五、美点寻踪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导入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请同学们以“我认为……很美,例如……写出了(表现了、抒发了等)……”的句式来说一说。(可以从词、句、景、情、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谈)

  明确:人性美、意境美、语言美等。

  六、课文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兴的旅行。

  七、抒写亲情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

  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表达你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感念之情。

  1、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几人朗读自己所写的温馨短语。

  八、布置作业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节日来临时,别忘了给亲人送上温馨的祝福。

  最后,在低音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声中和教师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这句话中结束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 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难点:诗歌的音乐美

  教法学法指导:诵读法 联想法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悄(qiǎo )然 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日转星移 )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参考:(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第1、2节 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节是诗歌的主体 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 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 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 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理解课文 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 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出化石,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请你说说诗的第一、 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记载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化石”就是证明。远古的世界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了其他动物,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动物、哺乳动物等。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是一个葱茏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布置作业

  上网搜索古生物化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回家网上收看电影《恐龙时代》《侏罗纪公园》或查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识。写一篇介绍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 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 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 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 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海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0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鸟》教案05-13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01-17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1-0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3篇)05-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01-0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01-0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5篇02-0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4篇02-0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精选16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