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8-22 02:01:11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六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1、 营养物质功能

  提供能量:糖类、脂肪、蛋白质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组织的主要原料

  提供构建和修复物质:糖类和脂类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部分

  Ga 、 Mg、、、P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质

  提供调节物质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 营养不良:

  蛋白质供给不足,影响发育和抵抗力

  营养供给不足 缺钙影响骨的发育

  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营养过剩:如获取能量过多,导致肥胖

  摄取营养的种类、数量、比例符合实际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利用率

  3、 合理膳食: 食物对人体无毒害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制度

  题例领悟

  例1、下列属于人体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最全的一组是:

  ①水②脂类③糖类④蛋白质⑤纤维素⑥无机盐⑦维生素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参与构建和修复人体组织的物质主要有水分、蛋白质、脂类、糖类和无机盐等。而纤维素是植物体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答案:C

  例2、下列各项中不是成人每天要进食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因是:

  A、 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

  B、 蛋白质不能全部由糖类和脂肪在体内转化而成。

  C、 蛋白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 体内蛋白质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换新的。

  解析:蛋白质作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其虽可作为能源物质,但非主要的,体内物质供能的顺序依次为糖类、脂肪、蛋白质。

  答案:C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人类营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蛋白质能参与各项生命活动,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宜。

  B、淘洗大米时次数不宜过多,以防止维生素B1的损失。

  C、蔬菜应先洗后切,大火快炒,防止维生素C的损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剂等过量带来的化学污染。

  2、 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 ( )

  A、纤维素 B、红细胞 C、蛋白质 D、激素

  3、 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 B、多吃馒头 C、多喝豆浆 D、多喝水

  4、 1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分别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三者都可作为能源物质

  B、 蛋白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5、 下列哪一组疾病是营养不良引起的:( )

  A、脚气病和坏血病 B、夜盲病和巨人症

  C、糖尿病和软骨病 D、佝偻病和心脏病

  6、 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种都增多 D、两种都未增多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提问】在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先将各细胞器分离出来再加以分析,那么用什么方法分离各细胞器呢?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联系线粒体的功能,猜猜心肌细胞与腹肌细胞相比,二者线粒体的数量上应该有没有区别?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多,为什么?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xx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内质网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所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形态: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分布 形态 结构 功能

  线粒体

  质体

  内质网和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

  中心体

  细胞溶胶

  八、典型作业设计

  请连接各细胞器及其功能:

  线粒体 叶绿体

  功能

  分布

  叶绿素

  存在位置

  酶的位置

  相同点 双层膜,核酸

  线粒体

  叶绿体

  内质网

  液 泡

  高尔基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细胞核 ①蛋白质的加工运输,脂质合成的场所

  ②维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压

  ③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

  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⑤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⑦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⑧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器归类:

  归类条件 (成分) 相关的细胞器 归类条件(功能) 相关的细胞器

  双层膜结构的 能产生ATP的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 与主动转运有关的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与分泌蛋白有关的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概念关系图) (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情况)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

  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归纳总结】(见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花的脱落

  C.乙烯能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

  2、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A.细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类物质

  答案:1B2D八、作业布置

  1、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变化。在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生长素赤霉素乙烯D.生长素类似物

  细胞分裂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细胞伸长成熟衰老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其原因是。

  (2)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探究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复习及板书

  1. 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

  2.物理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这叫~~。

  3.化学消化:通过各种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这叫~~。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细胞代谢:细胞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㈠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师边做边让学生完成 “讨论”。

  〖提示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不能。

  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 质量分数为3.5%的

  氯化铁溶液1滴

  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无机催化剂:Fe3+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4.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板书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讲述

  在20 ℃测得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

  条件 活化能/kJmol-1

  没有催化剂催化

  用胶态铂催化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75

  54

  29

  催化效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效率更高。

  〖板书㈡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板书三、酶的特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

  〖讲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板书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做实验,学生边观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条件。)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讲述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小结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B。 2.B。

  3.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一)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 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 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

  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

  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

  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

  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2、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

  [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

  三、总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业布置

  P12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

  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

  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2-18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11-30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8-26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

高中生物教案【热门】11-18

高中生物教案【推荐】11-17

【热门】高中生物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