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8-22 05:48:28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10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细胞核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然后单独培养,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继续培养,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中的其他复杂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保护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别提醒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别提醒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 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例题2】 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表现。

  【例题3】 下列结构中的遗传物质,能形成染色体的是…ā 。

  A.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B.受精卵细胞核内的DNA

  C.细菌、蓝藻体内的DNA

  D.病毒体内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题型四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

  【例题4】 识图作答(题中[ ]内填写图中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_______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图中的动物细胞也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该细胞的显著特点是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所以据此判断它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叶绿体。动物细胞除了不具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细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细胞壁 ④ 叶绿体 ⑤ご笠号荨。2)⑤ 大液泡 ④ 叶绿体 (3)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反思感悟

  动植物细胞的判断思路:

  ①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②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③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随堂训练

  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生出的小羊大多数性状( )

  A.难以预测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体主要遗传性状,因为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图示科学家进行的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你认为该图最能说明( )

  A.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质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过程中,只有含细胞核的细胞才能分裂发育成胚胎,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D.核孔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C

  4.下列有关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B.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一样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形态是不同的

  D.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有较大区别的

  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提问】在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先将各细胞器分离出来再加以分析,那么用什么方法分离各细胞器呢?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联系线粒体的功能,猜猜心肌细胞与腹肌细胞相比,二者线粒体的数量上应该有没有区别?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多,为什么?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xx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内质网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所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形态: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分布 形态 结构 功能

  线粒体

  质体

  内质网和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

  中心体

  细胞溶胶

  八、典型作业设计

  请连接各细胞器及其功能:

  线粒体 叶绿体

  功能

  分布

  叶绿素

  存在位置

  酶的位置

  相同点 双层膜,核酸

  线粒体

  叶绿体

  内质网

  液 泡

  高尔基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细胞核 ①蛋白质的加工运输,脂质合成的场所

  ②维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压

  ③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

  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⑤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⑦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⑧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器归类:

  归类条件 (成分) 相关的细胞器 归类条件(功能) 相关的细胞器

  双层膜结构的 能产生ATP的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 与主动转运有关的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与分泌蛋白有关的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概念关系图) (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情况)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 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图)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渗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吸胀作用吸水 。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 细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 质壁分离 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 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①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 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 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 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 学案P 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 结构 导管 ,

  从细胞外 → 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 → → → 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的间隙 → 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 蒸腾作用

  意义: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 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义:

  4、 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练 习】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1. 细胞壁 2 细胞膜

  3. 液泡膜 4 细胞核

  5. 细胞质 6 细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质层 。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 质壁分离 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 性的 原生质层 和一定浓度的 细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 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 质壁分离复原 现象,若不发生,

  则说明 细胞已死亡 。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 变大 ,吸水能力 变强 。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 渗出 , 细胞液浓度 变大 。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 不变 ,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 清水 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 乙二醇

  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 变大而吸水 。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 大液泡(原生质层) 。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别处理结果

  a 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到蒸馏水中 ②质壁分离复原

  b 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移到蒸馏水中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c 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 ⑤开始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分钟后取出重复(a)组实验 ⑥未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 同题1(2)

  (2)a组实验可以说明 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 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

  (4)c组实验结果说明 K+、NO3- 可以被 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 D )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 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 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对水的代谢中的运输、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补课上详细讲过,高中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两种方式、场所,以及两种吸收方式CELL的特点,其中以渗透作用最为重要。这里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条件和植物的渗透作用以及质壁分离实验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

  (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お

  推进新课

  板 书: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这类疾病的诊断除了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结果外,从病因角度作出诊断则需要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的发生。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这些位点的改变,不仅对临床诊断,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后天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虽然肿瘤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可以初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个别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细胞无限增殖。无论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还是癌基因发生突变,如果确定这些改变的发生,都必须进行基因诊断。

  ④其他:如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关系识别、法医物证等。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该如何进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就可痊愈。

  板 书:

  (二)基因治疗

  你了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疾病机理吗?这种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可痊愈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上述问题。

  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个体,其体内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成腺苷脱氨酶,而该酶对于降解毒素是关键的,因此患者将出现免疫缺陷。由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因而不能用治疗流感的方法来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假如某人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该如何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来治疗该疾病。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中“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图群,并思考上述问题。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那么目前来说,是否所有的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采用基因治疗?

  不可以,例如神经细胞不能以基因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基因治疗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呢?

  ……

  课堂小结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脉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我国复旦大学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3)总体来说,目前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黑色素瘤有些端倪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你还了解其他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吗?

  ……

  板 书: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是什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习题详解

  1.(略)

  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人类目前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展示。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 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 > 组织液 > 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一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梯度的pH环境,以研究不同的pH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师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pH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pH;在最适pH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pH范围后,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酶失去活性;过酸与过碱对酶活性的破坏都不可以被恢复。

  如人体内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适pH范围是1.5~2.2之间,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适的pH范围是8.0~9.0。

  探究三:酶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假设

  酶浓度影响酶作用速率。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

  实验器材

  烧杯、试管、量筒、干酵母菌、过氧化氢、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与烧杯)将上述鲜酵母菌溶液分别配制成稀释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释液;另取4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

  ②将酵母菌稀释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气泡逸出的速率与气泡的大小。

  实验数据与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 ++++ +++ ++ +

  数据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气泡越大,直接表明过氧化氢被分解得越多,间接证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师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酶浓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生

  具体来说,在底物浓度一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底物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探究四: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三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浓度梯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环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学生探究:进行相关的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并画出底物浓度与酶作用速率关系的函数图。

  生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酶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师

  那么,反应产物的浓度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生

  反应产物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反应产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

  课堂小结

  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单单考虑一种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变量。

  引导学生阅读“放眼社会”的“酶与疾病”,让学生了解酶和疾病的关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变化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中有关酶的应用的例子。

  用作辅助消化剂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尽管胃内酸度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酶发挥作用,但人们可以将某些酶制剂做成肠溶剂型,如糖衣片和胶囊等,让酶到达肠内后再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从而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

  学生活动:阅读“酶与疾病”,并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走访与考察等多种方法,写出一篇有关“酶与疾病”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3.酶促反应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

  (2)pH

  (3)酶的浓度

  (4)底物浓度

  活动与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是否能发挥活性”的活动建议: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下酶的活性都会丧失。在活性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于人体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反应,然后随食糜进入小肠,这时pH由2.0变成7.8,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了影响。

  实验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块,盐酸,NaOH,pH试纸等。

  实验步骤: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体;

  (2)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体;

  (3)加入两块相同形状的等重量的精肉块;

  (4)向两试管中同时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时观察,记录;

  (6)分析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学海导航】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础整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

  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特点:物质通过简单 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 、 、 、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

  ①特点: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 。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由 一侧运输到 一侧。

  2.所需条件

  (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 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

  3.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 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1. :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啐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 :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踪训练】

  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细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细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3.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则会明显影响其细胞吸收的物质是( )

  A.氧气 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 D.钾离子、氨基酸

  5.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是 ( )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顺浓度梯度进行

  C.都需要借助载体 D.都能按生命活动需要吸收物质

  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胞吞、主动运输

  B.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D.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7.下列关于主动运输意义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A.使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时摆

  脱了浓度的限制

  B.使细胞可以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C.使细胞吸收所有营养物质大大加快

  D.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8.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A是自由扩散

  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

  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9.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10.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O2进入肺泡

  C.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 D.CO2进入毛细血管

  11.对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来说,下列哪一项是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必要条件:

  A.必须是动物细胞

  B.细胞必须提供能量

  C.细胞的该物质的浓度一定比细胞内高

  D.细胞必须有大液泡

  12.轮藻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是它生存的水环境的63倍,这与轮藻细胞的哪种结构或生理作用是无关的 ( )

  A.细胞膜上的载体 B.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C. 细胞膜的被动运输

  D. 细胞膜的主动运输

  13.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③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离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 )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B.需要载体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D.不需要载体

  16.小肠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与这一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细胞膜功能(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肾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

  A.流动性特点 B.选择功能

  C.选择透过功能 D.主动运输

  18.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19.在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未涂阴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离子的浓度。

  (1)K+和Cl-在细胞内积累,而Na+等在细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这表明

  。

  (2)K+和Cl-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这种吸收方式叫 ,这种吸收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和 。

  (3)Na+和Ca+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它们的吸收方式属于 。

  (4)法囊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 。

  20.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图所示,为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

  (1)据图指出A、B、C所示物质运输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 。

  21.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条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如下图)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学家用人工膜实验发现:K+很不容易透过,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缬氨霉素(一种短肽),K+便可以通过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缬氨霉素在此处的功能相当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样的实验,缬氨霉素不能协助Na+通过膜,说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将若干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K+溶液中,l小时后,分别测量这些细胞内K+的浓度,并据此做出曲线图(图5),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从A点开始,细胞内的K+浓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关。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基础整理】

  一、1. 顺浓度梯度2.(1)①扩散作用

  ②氧气、CO2、甘油、

  (2)①载体蛋白 ②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1.低浓度 高浓度

  2.(1)载体蛋白 (2)能量

  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动性

  【跟踪训练】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主动运输 载体 能量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主动运输

  (4)细胞膜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20. (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主动运输(C),因为主动运输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21.(1)需要载体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乙)

  22.(1)K+的载体

  (2)缬氨霉素不能作为Na+的载体

  (3)主动运输 离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

  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入新课(2min)

  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①回顾细胞呼吸的概念。②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得知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学习新课(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1)让学生快速阅读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师做出下列总结:(4min)

  ①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②作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还需要有酶的参与。(提示:本章第一节内容)③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从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标示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7min)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两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列出每个过程的反应方程应式,强调[H]的写法,讲解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阶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由三个阶段的反应方程式推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请学生上台写出反应式,并修正讲解。(1min)

  (4)教师做小总结:(4min)

  根据有氧呼吸的过程可知: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需要消耗6mol氧气和6mol水,将产生12mol水和6mol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38molATP。

  其表达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0+能量

  通过表格比较三个阶段,它们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呢?

  共同点:都需要酶的参与;不同点:从反应场所,反应物,生成物,放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强调:①反应场所从细胞质到线粒体中,又从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上的区别。②第三阶段产生大量能量,与氧气参与反应有关。③各阶段的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联系: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第一、二阶段的反应产物[H]作为第三阶段的反应物参与反应。

  2、无氧呼吸(7min)

  (1)让学生快速阅读P94~95有氧呼吸部分。(1min)

  (2)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两个阶段:(3min)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过程:①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②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不彻底,而有氧呼吸丙酮酸被彻底分解。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根据产物的不同分为——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板书两种无氧呼吸的反应表达式:

  ①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②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CO2+少量能量

  (3)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归纳得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并试着标出关键词。(3min)

  特点:不需O2;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放能少。

  了解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196.65KJ),与有氧呼吸(2870KJ)相比较少。

  提问:与有氧呼吸相比,同样是分解葡萄糖,为什么无氧呼吸只能够释放少量能量?

  答: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只释放出少量能量。

  3、细胞呼吸原理及运用(7min)

  (1)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5min)

  ppt出示并填写相应表格,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揭示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构建知识框架,通过箭头表明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产物,分析得出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5min)

  (3)运用细胞呼吸原理,分析生产实践中的现象。介绍细胞呼吸原理常常运用的几个领域。(2min)

  ①发酵技术:酿酒等;②农业生产:晒田等;③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低温储藏等。

  (三)布置课下作业(2min)

  完成P96页习题,尝试把归纳所学知识,画成表格或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板书设计:

  一、 环境污染的防治

  二、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设想:

  人类破坏环境,环境报复人类,惨痛的历史教训教育着人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两者若能和谐发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谐发展的局面,关键在全体地球公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节的教学可以从破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义?让学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飞船,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搭载在这艘飞船上,结伴而行,体验着同一生命旅程,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可以迁居的绿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相关录像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峡变平湖,天堑变通途,大山低头,河水让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数是与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例如,据报载(1999年12月6日《文汇报》),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垦荒,“北大荒”不再开荒。

  这是因为连年的垦荒虽然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了贡献,却也使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丹顶鹤、东方白鹳等一些鸟类在该地区基本绝迹。于是,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粮食重要还是鸟类重要?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直接价值容易接受和认同。生物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冬虫夏草是珍贵的中药,云南珍稀植物“红豆杉”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虫夏草和红豆杉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显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弥补的。

  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潜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绘制一幅漫画:衰老的大树发愁地想:“鸟儿们都死了,谁来替我传播种子呢?”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可能导致一连串物种的灭绝,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种的数量失控。如猫头鹰、鼬和狐狸的灭绝可能造成田鼠成灾。教师提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师应当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在无法保护自然的原貌时,至少也应当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让环境中的物种数目更多些。

  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往往过少,物质循环的途径单一,一旦出现环境因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例如,有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都是白杨树,引来专门以白杨为食的天牛大举进攻。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将刚刚长成林的树木伐倒,使大片农田重新受到风沙之害。如果当初栽培的是多树种、多林种、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的防护林,就不会发生如此惨痛的虫害。

  本节是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教师应当结合本节内容作一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进一步揭示“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思想: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描绘出人类未来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之中结束本节的教学。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根据保护的内容,可以分为:综合保护区(包括整个环境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护区(为了专门保护某一种或几种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栖息地而建立的保护区,一般范围较小)。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六、教后感: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地说,人类不仅要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教育。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人类应当走一条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答案: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答案:B【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06-27

【荐】高中生物教案11-20

【热】高中生物教案11-20

高中生物教案【荐】11-20

【推荐】高中生物教案11-19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2-18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6-24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