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 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 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 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 造船、汽车、机 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 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 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 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 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 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04-24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8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
【热门】初中地理教案01-09
初中地理教案【推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