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3 05:07:50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五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习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习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 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 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 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1: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5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2-16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26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篇)11-1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篇11-2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1-1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1-1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2篇02-2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篇)03-1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