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编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及学情简析:
本节课认识圆柱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特征,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此外,该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柱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对比引圆柱
1.出示圆。
还记得圆是什么图形吗?(平面图形)
2.出示柱。
老师只要在后面添上一个字,马上就变成立体图形了,同学们猜是什么?
(由圆到圆柱,推想发现圆柱是立体图形。)
3.想圆柱。
相信同学们都见过圆柱,想想印象中的圆柱是长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
4.摸圆柱。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袋立体图形(袋子里有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就有圆柱,同学们尝试不用眼睛看,就凭双手摸出来。
5.谈圆柱。
在刚才摸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区分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
6.引新课。
看来这圆柱还真是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圆到出现圆柱,是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程;从学生凭空思考圆柱的形状到亲身体验摸圆柱的形体,唤起了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更清晰地感知到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突出圆柱的表面特征。】
二、独立自主学圆柱
1.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出示实物圆柱)这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它,最多只能看到两个面,所以通常我们把圆柱体画成下面的形状课件演示从实物的圆柱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
2.自学课本,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拿起圆柱自学课本第31页的内容,看看介绍了圆柱的什么知识。
3.分享自学成果。
4.加深理解,学生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请同学们拿起圆柱指给旁边的同学看看。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等最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也为后面自主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做好准备。】
三、猜想验证探圆柱
1、以制作一个圆柱的话题为主线,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如果要做一个这样的圆柱,需要剪出哪些图形来制作呢?
除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做圆柱的底面以外,那侧面应该用什么图形做呢?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侧面剪开,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看。
怎样剪才能得到长方形?
(通过猜想到动手操作,验证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
2.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的关系。
为什么剪出来的长方形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长方形的长和宽究竟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讨论讨论。
3.汇报并总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小结: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配合课件演示)
4.借助练习巩固特征,并从中渗透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其他情况。
⑴ 根据圆柱的侧面选择合适的底面。
⑵ 根据圆柱的底面选择合适的侧面。
【设计意图:以制作圆柱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这是从认知几何到实证几何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掌握侧面展开的一般情况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然后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侧面展开的'特殊情况(正方形)及其他情况(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加以延伸,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
四、梳理新知用圆柱
1.梳理新知。
⑴ 师导。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
⑵ 生谈。
请同学们当推销员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柱
2.运用新知。
⑴ 基本练习(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①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面,它们是( )的两个圆。
②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面。
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圆柱有( )条高,它们的长度都( )。
④ 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 )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 )。
⑵ 判断说明。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3.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梳理新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先由老师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全体,再让学生互相介绍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练习的设计则分为三个层面,先是通过书面练习及时检查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知回归生活,发现早已存在于自己身边而未曾察觉的圆柱形物体,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欣赏了解悟圆柱
1.欣赏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生产中有关圆柱的图片。(课件演示)
圆柱在咱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
2.介绍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
(高的别称是知识的拓展,也是为后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3.感悟圆柱,畅谈收获。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看生活,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看完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放大圆柱的内涵介绍可乐罐的奥秘。
有没有发现可乐、百事、雪碧、健力宝等等的这类罐装饮料,它们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这里面就隐藏着关于圆柱的商业秘密,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圆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原来自然界里到处都有圆柱,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没有发现而已。而聪明的前人早已意识到圆柱的独特之处,并懂得将其特征运用在生活和生产当中,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圆柱(数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无限。最后介绍可乐罐的奥秘,是为了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面再往深层次扩大,惊叹数学的奇妙之余,达到课尽,而意未尽的效果,促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六、学以致用做圆柱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本第147页的图样,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用。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学会用回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以做圆柱作为课后的作业,一是提供了巩固圆柱最基本的特征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做一个圆柱的过程,为课外创造一个交流数学的话题。】
板书设计:
认识 圆柱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无数条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整理新知;设计别出心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老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则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测、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提问激趣。
根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②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是被除数。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
⑤求百分率。
发芽率=×100%
小麦的出粉率=×100%
产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
(1)什么是工程问题?
明确:工程问题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题。
(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预设
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
人数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 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7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08-2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02-18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11-18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11-19
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09-0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01-1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