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8-24 19:23:48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重点难提示】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渗透实验

  【学习展示】

  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 (一)被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7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

  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

  3、类型 :

  (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

  4、动力:。

  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

  (1) 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 失水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

  (二)主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5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

  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3、意义:

  (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 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

  (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如应用于人工肾的。

  [思考讨论]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

  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A.A﹥B>CB.A

  C.B>A>C D.B

  ●植物细胞壁是结构,即和其他物质均能通过。

  ①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因此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 度,细胞失水皱缩,但由于细胞壁比细胞膜和细胞质收缩性小,因此会观察到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分离的现象

  ③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二、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进 出细胞膜方式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9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进入细胞(简称胞吞);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吞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白细胞吞噬、变形虫吞噬等。

  2、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排出细胞外(简称 胞吐);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吐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分泌蛋白的产生等。

  [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49“拓展探究”,归纳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与小分子出入的异同。

  【知识小结】用简略形式归纳本节内容

  【交流思路】

  【例1】物质进出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的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两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两种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指出A、B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A是,B是。

  (2)上述2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例2】将人体血液置于9%的食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血细胞呈现()。

  A.质壁分离B.正常状态C.细胞膜破裂D.细胞皱缩

  【例3】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取两圆柱体块P和Q,p放在蒸馏水中,Q放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1小时后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B.P不合适,Q也不合适

  c.P精确地合适,Q也精确地合适D.P精确地合适,但Q不精确地合适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 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 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 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 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 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五.课堂作业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 )

  A 血红蛋白 B 尿素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

  3、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

  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

  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A D A D C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的生活环境

  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的主要成分)

  (1)水,占90%

  (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氨、尿酸、尿素等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溶液的渗透压:约770kPa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布置作业:

  P6 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

  六.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为学生更好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

  3.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课堂讨论解决知识问题、课后建构模型巩固知识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提问】在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先将各细胞器分离出来再加以分析,那么用什么方法分离各细胞器呢?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联系线粒体的功能,猜猜心肌细胞与腹肌细胞相比,二者线粒体的数量上应该有没有区别?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多,为什么?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xx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内质网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所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形态: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分布 形态 结构 功能

  线粒体

  质体

  内质网和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

  中心体

  细胞溶胶

  八、典型作业设计

  请连接各细胞器及其功能:

  线粒体 叶绿体

  功能

  分布

  叶绿素

  存在位置

  酶的位置

  相同点 双层膜,核酸

  线粒体

  叶绿体

  内质网

  液 泡

  高尔基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细胞核 ①蛋白质的加工运输,脂质合成的场所

  ②维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压

  ③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

  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⑤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⑦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⑧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器归类:

  归类条件 (成分) 相关的细胞器 归类条件(功能) 相关的细胞器

  双层膜结构的 能产生ATP的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 与主动转运有关的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与分泌蛋白有关的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概念关系图) (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情况)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1.理解叶绿体内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2.理解叶绿体内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

  教学重点:光能如何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影响以及我国耕地减少与人口数量大引发的粮食需求的突出矛盾;从提高粮食产量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引出进一步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从而导入本节的研究内容——光合作用。

  二、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发现问题

  1、 光能转换成电能

  观察探索 通过复习高二所学的光合作用有关知识引入高三学习的重点------对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进行深入研究。

  围绕光能转换成电能,复习回忆叶绿体的结构,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有关的色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A、B表示色素,请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色素?以及各自有何作用?

  (2)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是怎么失去电子的?

  (4)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是什么性质?怎样才能恢复稳态?

  (5)失去电子的叶绿体a从哪里夺取电子?

  (6)试写出水光解的反应式?

  (7)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去哪里了?

  (8)最初的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分别是什么?

  (9)能量转换的场所是什么?

  思维发散与开拓 绿色植物这种独有的现象在哪些领域有广阔应用和研究前景?

  同时提出水的光解中电子的传递和氢离子的去路的问题,以此进入第二个研究主题,即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2、 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在叶绿体的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发生的能量转换的两个步骤,由光能转换成电能,由电能进一步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是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光合作用中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是偶联的。观察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

  (1)2H2O→O2+4H++4e- ,水的.光解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最终传递给什么物质,并生成了什么物质?尝试写出物质变化的反应式。

  (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形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其反应式。

  (3)电能转换成的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4)活跃的化学能意味着什么?

  (5)NADPH除了携带一定能量的物质外,还具有什么性质?

  (6)NADPH用来还原什么?

  3、 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在暗反应阶段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二阶段已经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思考回忆以下问题:

  (1)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的什么过程的反应?

  (2)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场所在哪里?

  归纳总结 在分别学习探索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的三个步骤后,依据教材中图2-2,要求学生完整叙述在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比较,发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进行的关系,以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即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知识迁移深化

  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内,分别喂养同样小鼠各一只,和长势良好的同样绿色植物各一盆。与甲罩不同的是,乙罩内多了一杯氢氧化钙溶液。两玻璃罩同在阳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甲、乙两个钟罩内的小鼠和植物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教师需要特别指导分析乙罩内的小鼠死亡的原因和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的联系,深入体会和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总结:(略)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推荐】高中生物教案11-19

【荐】高中生物教案11-20

高中生物教案【精】11-19

高中生物教案【荐】11-20

高中生物教案【热门】11-18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

高中生物教案【推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