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四、例习题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2(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略.
本题帮助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单元(章)主题第三章 直棱柱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3.1 认识直棱柱第 1 课时 / 共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几何体,(分好学习小组)教师准备各种直棱柱和长方体、立方体模型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现实生活中,像笔筒、西瓜、草莓、礼品盒等都呈现出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立体图形呢?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师:(出示长方体,立方体模型)这是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它们是有几个平面围成的?都有什么相同特点?
析:一个同学回答,然后小结概念:由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多面体上相邻两个面之间的交线叫做多面体的棱,几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三、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能力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注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① 这张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示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① 这表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②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察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现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考: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一、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熟练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熟练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数学思考
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知识的化归联系和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思考的分析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
一、会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会解决与分式的加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能进行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整体思考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渗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问题引入
活动2: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3:探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4:发现分式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5:巩固练习、总结、作业
向学生提出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分式加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创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让学生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并进行简单运算.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使学生归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分式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分式在物理学的应用及简单混合运算,使学生深化对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理解.
通过练习、作业进一步巩固分式的运算.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问题一:比较电脑与手抄的录入时间.
2.问题二;帮帮小明算算时间
所需时间为,
如何求出的值?
3.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减,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提出困惑:
分式如何进行加减?
通过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分式的加减,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活动2]
1.提出小学数学中一道简单的分数加法题目.
2.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法法则.
3.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1]
4.教师通过课件出两个小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进一步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指出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由两个学生板书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
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能够通过思考学会新知识,提高自信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活动3]
1.教师以练习的形式通过“自我发展的平台”,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
2.教师提出思考题: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要遵守什么法则呢?
教师展示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题目,学生自然就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想到小学数学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从而联想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思路.
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活动4]
1.在语言叙述分式加减法则的基础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2]
3.教师通过课件出4个小练习.
4.[例3]在图的电路中,已测定CAD支路的电阻是R1欧姆,又知CBD支路的电阻R2比R1大50欧姆,根据电学的有关定律可知总电阻R与R1R2满足关系式 ;
试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总电阻R
5.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4]
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说出分式加减法则的字母表示形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重点演示通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方法、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及时指出学生在通分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师生共同完成,对比物理学中的计算,体会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式的混合运算,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通分要仔细.
由此练习学生的抽象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
让学生体会运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准确又有速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分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各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5]
1.教师通过课件出2个分式混合运算的小练习.
2.总结: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b)⑴方法思路;
c)⑵计算中的主意事项;
d)⑶结果要化简.
3.作业:
a)教科书习题16.2第4、5、6题.
学生练习、巩固.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布置作业.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运算的能力,提高准确性及速度.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了解特殊四边形以及学过《三角形》这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从整体的角度探究特殊四边形性质。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出直观、课容量大、容易接受的特点,为进一步的理论证明及应用起着提供数据和宏观指导作用,使学生学习本章具体内容时知道身在何处,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本节课内容是四边形这章的理论基础,在该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经历了一年多课改实践,学生对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有浓厚的兴趣,能运用《几何画板》这一工具进行简单的操作,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风,从而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与同学探索、发现、归纳、经历数学知识于实践的过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教学设备(两名学生一台电脑),利用笔者自制,借助《几何画板》把学生带入数学模拟实验室,以研究电动门的机械原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组员相互配合分别测量、搜集、分析、整理特殊四边形的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等数据,并总结其性质,通过人机对话方式把静态、抽象的几何图形变为动态、直观地演示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教给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
2、培养学生自主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的形成过程;
2、初步了解探究新知识的一些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了解特殊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在观察、归纳、类比及实验教学活动中,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3、初步具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课型:
试验探究式
教学重点:
特殊四边形性质
教学难点:
特殊四边形性质的发现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知识已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经过校门时,是否注意到电动门的机械工作原理(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1、电动门的网格和结点能组成哪些四边形?
2、在开(关)门过程中这些四边形是如何变化的?
3、你还发现了什么?
解决问题:
学生猜想: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当我们学习完本节知识后,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意图: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生活事例,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学习状态,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二、整体了解,形成系统
本节课从整体角度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为今后的个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先研究四边形中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提出问题:
1、本章主要研究哪些特殊四边形?
2、从哪几方面研究这些特殊四边形?
3、矩形、菱形后面有正方形,那么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面是否有图形呢?假设有是什么图形呢?如果没有,为什么?
解决问题:
学生操作电脑(用几何画板),了解本章研究的主要图形;教师个别指导。
1、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2、从边、角、对角线、面积、周长、……等方面研究。本节课主要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考虑;
3、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面应该是矩形,但不符合梯形定义,所以没有图形。
(意图: 学生自主观察、分组讨论了解本章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系统;通过假设、猜想、推理、论证、否定假设获得新知识)
三、个体研究、总结性质
1、平行四边形性质
提出问题:
在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变化过程中,请观察数据并找出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相对不变的性质。
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拖动B点(学生操作电脑),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并观察数据的变化,从中找出相对不变的要素。
在图形变化过程中,
(1)对边相等;
(2)对角相等;
(3)通过AO=CO 、BO=DO,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
(4)通过邻角互补,可得对边平行;
(5)内外角和都等于360度;
(6)邻角互补;
……
指导学生填表:
平行四边形性质矩形性质正方形性质
菱形性质
梯形性质等腰梯形性质
直角梯形性质
(既属于平行四边形性质又属于矩形性质可以画箭头)
按照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思路,分别研究:
2、矩形性质;
3、菱形性质;
4、正方形性质;
5、梯形性质;
6、等腰梯形性质;
7、直角梯形的性质。
(意图: 学生运用电脑自主收集、描述、分析数据,把抽象的性质变为直观化、形象化,培养独立探究,自主自信,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
教师总结:
(意图: 掌握画箭头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事物个体既有该事物一般性质,又有自己的特点。既清楚地表达,又节省时间。)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操作电脑,观察图形、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在分别演示开(关)门过程中,观察数据并总结: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的变化引起四边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的变化。
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没有这个特点……
(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五、小结
1.研究问题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2.主要从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三方面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
六、作业
1.平行四边形内角中,既有两个相邻的角相等,又有一组邻边相等,试判断它是什么图形。
2.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电动门,在开(关)门过程中特殊四边形的变化。
学习效果评价
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设计方案,预计下列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测量、分析、整理数据并总结其性质,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达到初步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的目标。
在问题引入、了解整体、测量个体、总结性质的过程中,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及探究新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演示开(关)门过程中,了解特殊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并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由于个体差异,针对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的个别学生,根据教学的进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及时指导,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11-04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11-03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11-29
【热】八年级数学教案12-07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1
八年级数学教案【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