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2、靠3、移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
学情分析:
因为我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以前没有多少基础,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是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带着"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的训练意识:观察、比较、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知识、方法并进。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出示挂图)
(1)提出看图要求:你都看见什么图形?
(2)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动手操作
(打开学具袋,使用与挂图配套的图形进行比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
提问: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数方格)
2、提出活动要求:现在请大家数一数每个图形的面积
预设:
(1)通过数格子得到图形面积
(2)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不出来怎么办?
(适当提出来大家讨论方法,或者挑选出能数方格的图形)
(3)可能有部分学生能通过不同方法得到图形面积。
自我注意:教材中把方格纸作为载体,呈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借助方格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是为了学习没有格时怎样求图形面积做准备。
(4)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①4.5 ②6 ③4.5 ④9 ⑤6 ⑥6 ⑦9 ⑧12 ⑨4.5 ⑩10.5(11)15 (12)15(13)15
3、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将图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分类,让学生分组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提出操作要求:你想怎么比较呢?
(巡视了解活动情况,个别指导,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
(3)在小组活动之后,同学进行交流方法。(主要是互相交流经验,)
1=3 2=5=6 5+6=8 1+3=4=7 9+10=11=12=13
(4)思考: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汇报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自己发现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个人注意:学生归纳整理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方法。然后再全班以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个组说后其它组补充,能边汇报边展示,汇报时可以是组内成员合作进行
我应该预设可能的汇报结果:即我的教案中的几种都要心中有数,但此时学生可能只能汇报出书上提示的几种。这时学生汇报有几种就引导大家总结出几种,不必把每种都总结出来评价应根据汇报的情况随机进行。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并通过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掌握一些比较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完成后面几个图示的任务)
1、你们能用自己归纳出来的方法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一)一样大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第一个练习重点用分割、平移的方法来判断。)
个人注意: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没这类方法,这时应引导归纳并补上。主要需要学生去体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为什么面积没变就需要分割平移?去证明体会是目的,而是体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等积变形。渗透一种数学思想,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推导打基础,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不用给学生概念,会意就行了,只要教师自己明白就行,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以后的面积计算作铺垫。
2、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图形补上去就能使这个图形变得完整?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同学们用心想想:如果下面的方格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一平方厘米,你能画出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吗?
用你们手中的方格纸试一试。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平方厘米都可以。)
(1)独立操作
(巡视检查并且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完成的`情况,巡视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2)全班交流---
个人注意:我觉得画图型的这道题比较重要,如果学生画的比较简单,我可以提示一下。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画出来的图形不用分类,只是鼓励学生尽量画出矩形以外的其它图形就行,目的是体会等积变形。
4、拿出学具袋里两个图形,请你试一试它们可以拼成下面的哪个图形?
(1)独立操作
(2)交流演示
(3)扩展:你还能用这两个图形拼成新的图形吗?
(4)独立操作
(5)在黑板上粘贴交流演示
能力升华: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是否发现了哪些有数学思考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归纳: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比如装修中,地板或墙壁的图案,很多都是用的等积变形而构成的,把这道变成与生活接近的,让学生去当设计师。(此环节视情况而定)
个人注意:学生操作时应下到组里,指导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多数人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个别的当场解决,并且不一定要老师解决,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尽量让学生解决问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比较图形的面积
目标预设: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2)分割(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17页第4题。
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9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05-19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教案04-06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