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时间:2024-10-16 19:02:34 蔼媚 七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17篇)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

  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2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

  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自西向东

  ③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

  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

  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布置作业】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

  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③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5

  课程标准:

  1.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利用图表说明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用地球仪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通过游戏活动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意义。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五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根据文字图片资料分析,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参与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明确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自转】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

  教师:出示资料,提出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学生演示地球仪,观察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1)利用光源和地球仪,学生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要求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3 让学生看图片“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结果展示:

  (边演示)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2)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4)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越往东的地区,时间越早。

  活动二 拓展延伸:猜想

  (1 )地球如果不自转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2 )地球是透明的会怎样?

  (3) 地球自东向西转情况会怎样?

  (4)中国国土辽阔,当最东部洒满阳光的时候,最西部还是繁星满天,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与补充纠正。

  课堂小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

  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巩固运用略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6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太阳高度

  教学过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图4-9】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图4-10】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128】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讨论P128】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二、地球的公转

  1、棋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PS】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1】

  【PS】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PS】

  (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月21日—9月23日昼长>夜长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昼长<夜长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五、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圣诞: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人……;澳洲人……。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2、【读图,思考P135】

  (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

  【作业】P137——①②③④⑤⑥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略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2

  一、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和领导好!我今天抽取的说话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二、说课内容

  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1)说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五带的划分。本节内容也是初中地理教材中公认的难点。教材围绕“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②教学目标

  根据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使学生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理解地球上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产生的原因。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说出四季的划分的依据和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③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本节教材难点内容也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是地球的动动本身就是十分抽象,很复杂的问题,而且学生又不能真的置身地球之外来亲自观看!再加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2)说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和演示实验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而且比较抽象,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3)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4)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构建七个问题情景,三个活动,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教学。

  ①新课的导入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上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内容(比如,地球的基本特征,大小,地球仪上经线,纬线等)。然后再通过播放“地球运动”的实况录像或课件,请学生认真观看。

  ②讲授新课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阅读课文前两段:

  问题一: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问题二: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如何的?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束两个问题后,便是第一个活动:

  让学生分小组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每组的学生讨论,最后举一个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例子。这样可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地球的自转。

  第二个活动:

  利用光源和地球仪,演示昼夜的变化。

  问题三:课本P10中活动3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中两个为什么会有时差?

  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引出“东早西晚”等。

  讲完地球的自转后,继续播放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并结合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四: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问题五: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问题六: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锻炼比较学习法)

  问题七: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

  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动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再次重放地球公转的动画,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在此,让学生掌握四季的划分情况,并掌握图1.19中的内容。

  活动三: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地球的公转示意图。画好后,与课本上的进行对比,找出错误与不足。

  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和读图1.20。讨论五带的划分依据,划分范围,各自的特点,加以比较。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③课堂训练

  为了巩固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1)一年之中,长葛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之中, 长葛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季节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3)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4)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④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点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⑤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的训练册。

  (五)教学体会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在尝试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以大胆发言的机会,鼓励和表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本人经验不足,请评委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

  (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形成了四季。

  [过渡]同一纬度不同时间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那么,同一时间不同纬度地方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会一样吗?(如:在夏季,赤道地区、北纬40度地区、北极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一样吗?地面冷热一样吗?)

  三、五带的划分

  [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小组为单位归纳,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教师点拨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可达北纬23.5度,最南可达南纬23.5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投影]地球上的五带图

  [分组活动]分三个大组,分别代表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观察思考:各温度带的范围、有无阳光直射、获得热能多少。

  [角色扮演]各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展示所代表温度带景观图片并介绍其特点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2、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4、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自转的全部内容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5、具体内容分析

  6、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的能力。

  (3)、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多媒体CAI课件等。

  二、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并借助地球仪,通过分组活动,动手演示、亲身体验、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三、教法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做到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3、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组演示、观察讨论、读图分析,配合课件的播放和老师的点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

  地球运动的速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问学生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

  1、定义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请学生观看动画并结合教材,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学生回答】地球绕其自转轴的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并提问:

  (1)请说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方向

  (3)顺时针方向

  【教师总结】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吗?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是以恒星作为参考点,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时候,为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4、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有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叫做线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角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并请学生观察图回答,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教师补充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

  (二)地球公转

  1、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学生回答】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2、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概念,并展示对应的示意图。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近日点,在1月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是远日点,在7月初。

  【教师补充总结】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并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来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地球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快慢。

  【学生回答】在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快;在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慢。

  【教师补充总结】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快的时候;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慢的时候。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处在远日点所在的半圈,在此期间,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慢,所以花费时间长,日数就多;而北半球的冬半年处在近日点所在的半圈,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快,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日数就比较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能够体现地球运动有关的诗句,一起来分享。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一)定义

  (二)方向

  (三)周期

  (四)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二、地球公转

  (一)定义、方向、周期

  (二)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7

  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运动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中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探究式组织教学。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大屏幕展示问题。

  1.人们白天工作、学习,夜晚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2.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3.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行,中国的球迷们为什么总在半夜起床观看现场直播?

  对问题稍做思考,举手示意自己是否知道。

  对地球的运动状态建立整体感性认识播放多媒体课件:

  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银河系→太阳系)

  2.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同时进行)

  观看视频

  探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在播放“地球的运动”课件时,突出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方向。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说出自转周期。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探究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思考问题1

  (让教室光线尽可能暗淡)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两种现象。

  1.手电筒光好比太阳光,照到地球仪上,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球体,还会形成白昼和黑夜吗?

  观察、思考并回答。

  继续播放地球自转课件,在昼夜半球分界处划出晨昏线,并在晨昏线上闪现一个卡通娃娃,随着地球的自转,卡通娃娃经历不同的时间并做相应的活动(起床→上课→午餐→打球→睡觉)

  提问:刚才这段画面,你明白了什么?

  至此,你能解答前面问题中哪个问题呀?

  观看并回答。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1。

  探究问题

  2明确卡通娃娃的东西方向,假设你就是卡通娃娃,重新播放刚才的课件,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太阳升落情况

  到此,你能解答问题2吗?观察后回答,可与同桌交流。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2。

  探究问题

  3继续播放地球自转运动的课件,让悉尼、北京、埃及、纽约四个城市图标不断闪现,观察它们时间的.差异。

  总结并延伸。

  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以东的地方时间总是早于以西的地方。

  想一想:两地时间相差一小时,经度相差多少度?

  至此,你能解答问题3吗?观察、讨论并回答。

  小组讨论。

  我来解答。

  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3。

  动手实践

  总结归纳布置任务:

  用地球仪等工具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并举例说明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我来演示

  小组商讨后由代表演示并进行解说。

  逆向思维想一想:

  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是自东向西,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会有哪些改变?我爱动脑。

  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学生质疑解答学生的问题质疑

  科学史教育大屏幕呈现课本9~10页的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标题的答案已不言而喻,但是听完这篇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总结与展望:

  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有时还要与错误势力作斗争,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时,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十分可贵。然而太阳仍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也只不过浩瀚宇宙银河系的一小分子。下节课,我们学习地球的公转并寻找第二组问题的答案,课下,同学们可对其多做些了解。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材料。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相关文章: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07-24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02-2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01-1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01-09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9篇)02-0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01-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01-14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02-27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