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六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白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比较感悟。
难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狐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感知诗的内容。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可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
2.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3.小组讨论。
4.班内汇报。
(1)《狐狸的清白》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鼠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陈清白的狐狸。
狐狸自陈“冤枉”,“牺牲了安宁的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土拨鼠说“……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狐狸虚伪、贪婪、奸诈的真面目。
《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通过诗人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位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从偏见误解入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小狐狸的可爱。
“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小便宜?”来歌颂小狐狸的聪明。
“你在农家偷过鸡……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的乐于助人。
“你在白天奋力捕鼠……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的拼搏不息。
5.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6.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狐狸,作者的感情不同:一个赞美,一个批判、揭露。我们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读、感悟。
(2)交流探讨。
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让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低度去观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语文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激趣导入。
1听——《小雨沙沙》,
2.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春意昂然的景象,这勃勃生机可离不开沙沙的春雨。
2.春雨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人)
4.听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春雨。是呀,春雨绵绵,洒落大地,点开了花朵,染绿了小草;春雨绵绵,落入田野,滋润着庄稼,唤醒了青蛙。春雨就像一位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边说边贴小花小草)
5.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春雨
6.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指名回答)预习得真充分!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小博士!是啊,杜甫,有“诗圣”之称,与“诗仙”李白齐名。
7.今天,就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感受一下那场——指课题《春雨》。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打开书,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生自读古诗)
2.(ppt出示古诗带拼)指名4人读,一人读一句。
3.你认为这句中那些字容易读错?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个人(边说边画;齐读一遍;同音异形“生、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样子不同,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生,发生的生,声,声音的声”。)
3.词语读得好,诗句能读好么?一人读一句,小火车谁来开?小火车接着开!再来一列。(3列)
4. (ppt出示古诗 去拼)这样会读么?一起来。(指名2人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字正腔圆!诗,会读了,那么诗意了解么?理解诗意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这句诗的意思差不多就出来了!看!(请一人读)
(ppt出示:知:知道。 当:正当,就在。 乃:就。 潜,悄悄地。 润,滋润。)
2.把字义带入诗句中理解诗意,同桌讨论一下。现在,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第一句,谁来试试?
a.指名4人说,一人一句,若遇到困难老师直接帮助。
b.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请一生完整称述诗歌大意,理解大意即可,不可过多纠结。)】看来你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了。
(好雨是知道季节的,正当春天来临它就下起来了。它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四、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
1、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春雨?
2、在诗人杜甫眼中,这也是一场——好雨。(贴板书:好)
3、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近它,细细体验一番吧。
4、(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谁来读?(1人)
5. 这雨,究竟好在哪里呢?(随机贴“知、乃”)
6.谁来读?
(预设:好雨知时节——“真是聪明的小雨!”“你读得太美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呀!”当春乃发生——“这小雨来得可真及时!”“小雨小雨,你真好!一到春天就来到!”
7一起来读读吧。
8.多么善解人意的及时雨呀!可是,小雨,小雨,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呢?(出示:随风潜入夜,)指名回答。
9.你是夜里来的?你为什么要夜里来呀?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请你读。(指名读)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你怎么一点声音都没有啊?
10.有个字泄漏了你的踪迹呢,这个字就是——?(黑板贴“潜”)
11.谁来读读这句诗?(预设:‘我听出来了,小雨点来的时候是踮着脚尖儿的,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你的到来真是静悄悄的。”“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呀!”“读得真美!”)
12.(ppt出示:润物细无声)天亮了,春雨姐姐悄无声息地走了。瞧瞧,(小草)我被雨水洗得多么干净啊,我的小绿芽都长出来了呢!小雨小雨,谢谢你!(走到学生面前,进行对话互动2-3人)(贴雨点、蚯蚓)
13.春雨的到来还滋润了谁?(指名说,随机读。)
14.小雨,面对大家的感谢,你想说什么呀?请你读!(润物细无声。)
16.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一同感受春雨的美好。(配乐齐读。)
五、拓展下半首古诗。
1、(音乐未停)其实,杜甫的原诗有八句,诗名叫《春夜喜雨》(ppt全诗一起出示,师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交流: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六年级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学生亲身经历,体会“我”童年生活的有趣与快乐。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童年生活的有趣与快乐,感受少年真挚的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
【设计理念】: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想”、“品”、“悟”,感受“我”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时光。首先让学生默读静思,在文字中找出能体验“我”快乐的语句,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我”的童真、顽皮、可爱与快乐。再读课文,找出“我”跟祖父学诗感觉如此快乐、有趣的原因,经教师指导朗读体会后,在说说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回到本文作者萧红身边,了解她的经历,体会她今天能走上文学之路,是与祖父教她吟诵古诗有着密切联系的。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古诗,自觉在课外多读、多积累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习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初步感受文中的“我”跟祖父学诗的有趣与快乐。练写文章中的生字,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要正确,养成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文,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了解到“我”跟祖父学诗很开心,快乐。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祖父身边,和萧红一起跟祖父学诗吧!
二、感悟快乐
1、请大家默读全文,思考: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的快乐?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以下片段去理解体会。
预设:
师:谁愿意把你体会到的快乐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我从“早上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困了再睡去。”体会到了“我”学诗的快乐。
师:能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吗?
生:我从“早上”、“晚上”、“半夜”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到作者很爱念诗,而且很勤学。
师:请你想象一下,小萧红在“早上”“晚上”“半夜”念诗时,她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想象萧红的内心,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我还从“念困了再睡去”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喜欢念诗。
师:你们很会读书,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作者学诗的快乐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此部分)
师:同学们,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点什么呢?(生评价)
师:你来试试,读出你的体会吧。(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看看老师能不能从你们的朗读体会到作者很爱诗、勤念诗。(生齐读)
师:你还从哪可以体会到“我”的快乐呢?
生:我还从文中的“我”大声喊诗体会到作者的快乐。
师:她为什么要大声喊?
生:因为她觉得那诗念起来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祖父大声喊。
师:请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我”大声喊的关键词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快乐
(引导学生找出“跟着喊”、“比祖父声音大”、“房盖被你抬走了”、“照样地喊”、“乱叫”、“瞎念”等体会“我”大声喊诗的自在与快乐。)
生:我还从“很好听”、“真好听”、“多好听”、“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我”喜欢听,而且,觉得好听就学,不好听则不学。
师:诗读起来真的有这么好听吗?想想你们平时是怎样学诗的?有这样的感受吗?
师:怎样读诗才好听呢?让我们也像小萧红那样好听地读读这两首诗吧!
生:我还觉得文中的“我”跟祖父学诗时心情很好?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高高兴兴跟着喊”、“笑了一会儿”、“我很喜欢”、“更喜欢的”、“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我”学诗时心情非常好。
师:你来读读这两首诗,读出“我”的喜欢、开心、得意之情。(练读、指名读、分组赛读、齐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诗时的情景,想想自己是怎样学诗的,有什么样的体会来进行朗读指导。)
师:从你们找出的语句和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儿时萧红跟祖父学诗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啊!学到这,儿时的萧红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形容吗?(天真、顽皮、可爱、爱学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等)
三、感悟宽容与慈爱
1、认真再读课文,想想:“我”跟祖父学诗为什么会觉得如此有趣,如此快乐呢?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然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体会。
预设:
生:“我”念诗大声喊时,母亲要打我,而祖父只是很幽默地警告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虽然祖父实际上也是在批评,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开心。所以“我”跟祖父学诗觉得很有趣。
生:跟祖父学诗“我”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开头我觉得好听,我就学,不好听,就不学,祖父总是依着我,直到我满意为止。
生:当“我”不高兴时,祖父就赶紧让“我”念“我”最喜欢的诗,一念,“我”又高兴起来了。所以“我”跟祖父学诗是快乐的。
师:你们很会读书。你觉得“祖父”是个怎样的人?(幽默、宽容、慈爱……)
(抓住“常常警告我说……” “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还是不要” “祖父一听就笑了” “看我还是不高兴,他又赶快说……”等体会祖父对“我”的宽容与慈爱。)
师:因为祖父的幽默、宽容、慈爱,让“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全凭“我”的兴趣去快乐地学诗。现在我们来读一读“我”与“祖父”的对话部分,选择你喜欢的角色,在小组里练习读一读,联系你们平时学诗的经历,读出“我”学诗过程中的特别感受和“祖父”的宽容与慈爱、风趣与幽默。(分角色读)
4、读读这些句子,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念了几十首后,祖父开讲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
通过这些句子,让学生体会到祖父教诗的方法是不断变化的,以“我”的兴趣为主,用他的宽容与慈爱,幽默与风趣引导“我”,启发“我”学习《千家诗》,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快乐。
5、教师小结学习内容
四、拓展:积累诗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1、古诗文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请把我们课文中涉及到的诗句完整地读一读,让我们也读得越来越好听,越来越有趣吧。
2、学生比赛诵读平时积累的诗句。
3、联系实际,说说你平时是怎么学诗的?与文中“我”学诗经历作比较,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萧红现在走上文学之路,与儿时跟祖父念诗、诵诗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让我们课外也多读一些诗句,多积累一些诗句,让我们的童年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的童年更丰富、更快乐,而且这样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
【板书设计】
2跟祖父学诗
早晚念
大声喊
好听就学
有趣快乐
六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方法与过程
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过程
中理解文本,掌握“读——品——背”的学习方法,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培养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试背课文。教学难点
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续编诗歌,训练语言。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前提
1、了解故事《神笔马良》
2、在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学会认9个生字,并练习写8个生字。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要画什么?(毛笔)
2、版画:毛笔,板书:笔,找出画与字的联系。
3、引出神笔。
4、马良用神笔做了许多好事,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来帮助谁呢?
5、揭题:假如
整体感知
1、问题:我们的课文里有谁需要帮助呢?假如有了马良的神笔,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2、教师范读。
3、根据生回答归纳板书:
——小树——
——太阳小鸟——
——谷粒西西——
——好腿
4、小结:瞧,我们周围不仅有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植物和小动物。
学习第一节诗歌读
1、刚才,你们能发现老师的优点和不足,下面该轮到你们读了,给自己提点要求吧。
2、品读“叹息”一词:用第一节诗里的句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谁愿意上来扮演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和表情来理解“叹息”。想象:小树边叹息边说什么呢?
3、品读“快活”一词:想象:如果这个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红红的暖和的太阳,小树又会说什么呢?这时候的小树感到怎样?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快活。谁能快活地把这一段读一读?(个别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快活?(齐读)
4、自由品词: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个词?(红红的、寒冷的、轻轻……)当你读到这些你喜欢的词的时候,要更有感情一些,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谁愿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先说你喜欢哪个词,再读一读。其他同学也有自己喜欢的词语,那就自己读一读吧。背
5、背诵指导:这节诗歌的顺序是,先提出“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再讲给谁画什么——最后讲画的理由。小结
6、学法:读——品——背(品的方法:找出你喜欢的词语,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拿别的词语替换一下,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习第二节诗歌小组活动
1、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或轮流读。
2、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几个词印象特别深?为什么?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你还能用表演的形式让组内的小朋友也喜欢这些词。
3、轮换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根据“假如……——给谁画什么——为什么画”的句式,试着背诵这一诗节。
小组汇报
1、觉得自己读得特别好的小组起来读。
2、愿意说说诗中的好词语的小组有吗?
3、哪个小组能背下这一节诗?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四人小组内用了“读——品——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诗歌的。在读中品味词语,在背中积累语言。你们说这个学习方法好不好?那么,接下来就请你们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三小节诗歌。
学习第三节
1、根据“读——品——背”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诗歌的。
2、个别读。
3、品好词。
4、试背诵。
学习第四节
1、诗歌的末尾出现的六个小圆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
2、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
3、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使用省略号呢?
拓展思维
1、我想作者一定是想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2、说一说
3、四人小组合作创作一篇更新版本的。
总结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这动听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学会背诵
2、读准生字,着重教“随”“润”的写法。
3、通过想象、比较、结合图文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因“好”雨而来的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准古诗,读出诗之“韵味”。
1、小朋友,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可你注意过没有,这雨和夏天的雷阵雨有什么不一样呢?
2、在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雨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范读后交流)(细 柔 美)
3、提到春雨,人们还常说:春雨贵如油。(出示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春雨为何这样“贵”呢?(春雨的作用大)
4、小结:所以人们喜欢春雨,都盼望着下春雨。
5、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大诗人杜甫当时住在成都。他也在盼望着下春雨呢!一个夜晚,他在屋内突然听到外面下起了春雨,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生字注上拼音)(指名读、正音)
6、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古诗的味道。(指名读)
7、合作读:我和大家一起读。每行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8、现在,我们调换一下,我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合作读)
9、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直接读诗歌。要像小诗人一样读书古诗的味道哦!(齐读)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大诗人杜甫终于盼来了这场春雨。那他究竟写了什么呢?再读读,你能读懂吗?(自读古诗)
2、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呢?(学生自由说)
3、我们可以凭着感觉来理解,其实,理解诗的意思有一个好办法呢!先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差不多就是这句诗的意思了!比如说,第一句理解:时节,季节;当,正当;乃,就;发生。 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即可)
4、你能用这种办法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吗?自己说说看。 (随,伴随;潜,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指名说。
5、两句连起来,你还能说得这么好吗?指名说。
三、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诗人之“喜”。
1、在大诗人眼里,这春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啊?(好雨)
2、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读诗后交流。 知时节;
★(知道季节)它知道春天的时候——(庄稼需要水,植物需要水,万物萌芽生长都需要水,它就下起来了。)板书:知时节在这种时刻,正好就下雨了,真是一场及时雨。
★谁来夸夸它?(指名读 齐读)
★那此刻诗人高兴吗?高兴什么啊? 过渡:诗人为春雨的及时感到高兴喜悦。我们一起高兴地来读读:齐读第一句。 细无声;
★(细无声)和雷雨一样吗?为什么这样轻?(交流相机小结)
★你说它好不好啊?男同学一起来夸夸它。(齐读:润物细无声) 潜入夜;
★它是在什么时候落下的?(夜里)为何不在白天来呢?(打扰人们的工作,带来不方便)多为别人着想啊。
★女同学一起来谢谢它。
★此刻诗人高兴吗?高兴什么呢?(为春雨的无私、不求回报而高兴。)
3、诗人的高兴都藏在诗里了,他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在他的诗去找去读。所以,知道吗,这首诗原来的题目就叫“春夜喜雨”。咱们用我们的朗读把这份喜悦读出来。齐读古诗
★不光要读出来,还要用心去记哦。齐背。
四、拓展下半首古诗,学唱古诗。
1、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半呢!想知道吗?当时啊,诗人在屋里听着听着,忍不住想:这么好的雨会不会很快就停了呢?想到这儿,他赶紧推开窗往外看:只见外面黑黑的,只有江上的渔火在闪烁着。他吟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这么黑,看来这雨要下一夜啦。他躺倒床上,高兴地想着:等到天亮后,那些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一定会更漂亮,一定会开满整个成都的城市。真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学到这儿,想唱一唱吗?播放录音,学唱。
《春雨》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了解春雨和自然物的关系,感受散文的意境。
2、在尝试仿编散文的过程中,表述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散文画面、绿色的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说说喜欢春天的理由
1、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2、幼儿自由表述,教师随机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提升。
3、过渡:春天真美啊,你们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还喜欢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本领很大的,你们听——幼儿欣赏散文。
二、欣赏散文,感受理解
(一)倾听散文,感受散文优美的语句
1、春雨是怎样来到大地上的?为什么说春雨是蹦蹦跳跳的?
2、春雨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哪些地方?
3、春雨找树枝、大山、花园做朋友,它是怎么和它们打招呼的(敲敲)?
4、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敲”的含义。
(二)观看画面,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1、春雨敲敲树枝,树枝有什么变化?嫩叶像什么?还会像什么?
2、春雨又敲敲大山,长出了什么?小草睁着亮眼睛在看谁呀?
3、花园里的鲜花是什么时候开的?美丽的鲜花还会说些什么?
三、完整欣赏,迁移经验
1、春雨还会去哪里?
2、春雨除了会用敲敲的动作,还会怎样去找朋友?朋友们又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互相讨论,自由讲述,教师随机帮助幼儿整理语句,并把幼儿讲述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春雨敲敲屋顶,屋顶干净了,它开心地笑了。
春雨敲敲小花,小花张开了花瓣,引来美丽的蝴蝶。
春雨敲敲小动物,小动物苏醒了,快乐地在森林里玩耍。
春雨敲敲小朋友的头顶,小朋友穿上雨衣,在雨中跳跃游戏,等等。
四、尝试仿编
1、原本这篇散文只有三段,小朋友编了这么多,我们把小朋友编的也加进去。
2、一起来念一念这首新变成的散文。(引导幼儿将自己仿编的内容加入原来的散文,一起参与讲述和表演。)
附诗歌 春 雨
小雨滴是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地上的。
它敲敲树枝,树枝就冒出了绿苞;绿苞变成了绿叶像小巴掌,在为小鸟唱歌鼓掌。
它敲敲大山,山上钻出了小草,草上挂满了雨珠儿,好像睁着亮眼睛。
它敲敲我家花园里的迎春花,迎春花就开了;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欢迎春天来到了我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理解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现在虽是初春,可冬天刚刚离去,老师相信大家对漫天飞舞的冬雪,一定不陌生,记忆中,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种事物留给人们印象却不尽相同。雪在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吧!
二、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记住了在上节课捕捉到的很美很特别的词语,还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 如粉、如沙
磬口的腊梅 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 蓬勃地奋飞
消释、褪尽 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复习课文内容: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两幅不同的雪景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美艳的东西一定最先吸引你的眼球,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滋润美艳”怎么理解?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 ,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 。白雪映衬着山茶热情的血红,深黄的磬口腊梅呼应着一片雪白,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 (生说)。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这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板书:蕴含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还有哪句话,展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呢?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抓住“隐约”、“处子的皮肤”,感受雪的滋润与生机。)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那是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还有健康的特点。
9、此时此刻,我不仅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用最投入的情感化作最动人的声音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师读暖国的雨…,生接读江南的雪…)
10、鲁迅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乡浙江绍兴度过的,那地方正是江南,成年的鲁迅,为了振兴中华,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异乡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鲁迅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儿时的雪,他还会很自然地想起什么呢?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做什么?
11、默读2-3自然段感受一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你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来体会
12、用雪堆塑成的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文中哪里能看出?(很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回味一下:你还在雪中做过哪些趣事呢?(生说)你的心情怎样?
14、可当遇上连日的晴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雪人消释不见了,你心情会怎样?
15、是啊,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生说)
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才变得永恒,令人向往,令人追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借着对江南的雪的回味,是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情怀呢?(美好的追求)
三、学习第4段。
回到眼前,此时的鲁迅正置身于朔风凛冽的异乡北京,看到的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1、放声读读第4段,读到那充满灵性的句子旁写下你内心的感受吧!
2、交流感受:
(1)朔方的雪是独立的。
出示句子: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粉”和“沙”有着什么特点?
②“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抓住“撒”来感受。(板书:独立)
什么原因雪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天气干燥且寒冷)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北方的环境,会是怎样的'?(环境恶劣)
还有哪个词也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联想?(旋风)
(2)朔方的雪是奋斗的。
旋风是大风吗?感受过这种风中,在这么狂躁这么残暴旋风中,万事万物会有怎样的表现?说说它们的不同,这几个词,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朔方冬天呢?朔方的雪在这凛冽的天宇下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①——“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不是乱飞,而是“奋飞”,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奋飞)
②——“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冰冷的大雾中却包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个比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旋风愈来愈猛,愈来愈烈,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不仅在奋飞,还在---(生说:旋转、升腾),不仅仅在雪野上,更旋转升腾到了哪里?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呀!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势?(生说:磅礴、壮美等)请你用最饱满的热情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感受朔方雪景那种震撼的气势吧:(出示PPT:朔方雪景图片)
纵然晴天之下,日光之中,也消释不了它,眼前的雪还是脆弱的吗?不是,是什么的?
-----是勇敢地、是不屈的、是奋斗的…
⑤让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回到当时那个年代——1925年,那会是个怎样的年代呀!你会想到哪个词来形容它——黑暗、残酷。身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面对冷酷的现实,鲁迅看到这不屈的朔方的雪,他的内心在呐喊,他会说:----(板书:不屈的奋斗)
激情朗读:
广阔的雪野中,那朔方的雪,不就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吗?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凛冽的天宇下,那朔方的雪,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勇敢抗争的斗士吗?纵有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⑥今天,我们循着鲁迅的笔香,游赏了江南、朔方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优美、朔北的壮丽,然而作者鲁迅更欣赏哪里的雪呢?(学生试说)
师提示:在文中由江南的雪写到了朔方的雪时,作者用了哪个词?(但是)它一般与谁联用(虽然)那么你能说说吗?
虽然江南的雪 ,但是朔方的雪 。
鲁迅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敢于与黑暗的社会不屈地抗争,不正是因为他善于从眼前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去与黑暗战斗吗?这也将给我们以启迪。
四、总结写法:
1、欣赏鲁迅笔下“江南雪景”、“朔方雪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后,对于雪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清晰起来,作为一名文学巨匠,我们又从鲁迅这篇《雪》中的文章中,学习到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呢?
(交流:对比,拟人,实写+想象)
2、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爱思考的你一定有收获。这奋飞的雪又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走近鲁迅——搜集鲁迅的作品读一读。
23 雪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蕴含生机
朔方的雪 独立奋飞 不屈的奋斗
六年级语文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青花》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父子俩的感人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像文中父子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与创新默默地奉献着。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创新精神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重点:了解文中的儿子在“修复——复制——自制”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本课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的含义和对青花瓷艺人执著创新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运用媒体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知青花瓷,帮助学生理解青花乃“人间瑰宝”。
2、品读原因体会父亲的默默企盼
我先用媒体展示一个空白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尔后让学生观察视频,感悟父亲对儿子所寄予的厚望,激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探寻兴趣。
3、研读经过感悟儿子苦觅配方的心路历程
在这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问题,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儿子修复青花瓷瓶的艰辛。在教学儿子寻觅配方的第三阶段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再次借用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纷至沓来”。整个寻觅过程,我以表格带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用媒体展示各个环节,突出重点。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最后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欣赏舞蹈《青花》视频片断中去联系生活谈谈对“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理解。意在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步入生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懂得只有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人生才有更辉煌的成就,从而达到对文本情感理解的`升华。
三、教学反思
(1)有效落实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语感培养。如:在学习“儿子”艰难寻找青花创作配方的语段时,我进行了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对全文重点语段反复朗读。
注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句时,结合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欣赏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艺术、服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到对人生也需要创新的理解。
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如在品读“儿子”寻觅青花创作配方的心路历程中,由学生生生互评,自主评价。
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儿子”寻觅制作青花瓷配方的第三个阶段内容。
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语言、学习方法的积累等。
(2)突出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不可能走进每节课堂,也不可能节节制作flash课件。本节课我着重注意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如:在引入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丰富的青花瓷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初步感知“青花”,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儿子怎样创作青花的探究;
在品读父亲交给儿子残缺青花瓷瓶这一语段时,运用一段动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企盼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分析“儿子”艰难寻找青花的语段内容时,结合内容运用媒体同步播放表现迷惘情感的轻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景,体会“儿子”寻找青花的艰辛;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儿子”对青花瓷的寻觅过程,我设计了“修复——复制——自制”过程的表格,一步步引领学生理解青花创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对青花探寻过程的梳理和归纳,自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拓展环节,播放舞蹈《青花》视频片断,让学生在艺术创新中升华“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文本内涵。
这些都突出了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六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第二部分(4—5节)主要写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第三部分(6节)总的写出了想象中的世界。
这首诗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课文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去感受课中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配乐朗读。想,听出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开放性发言,畅所欲言)(扣住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现代诗)
揭示课题16想像
师:有了想像才有优美的诗篇,有了想像才有发明创造。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
2、自由读文。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想像?板书:大自然人们的生活理想
根据以上提示将诗歌分为几部分?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情感。
(1)品读第一部分。写了大自然中哪几处景,画上记号。(天空云彩风阳光四季)
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相机丰富诗篇。
如:A、“天空应该一个劲儿蓝,蓝成一块透明的水晶。”(天空本应是湛蓝,因人类的原因已被污染,难得看见几天的蔚蓝,所以诗人希望天不带一丝杂质,人们在蓝天下快乐的生活)比喻
B、云彩扣住“喊一片”“唤一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云彩就像我们的朋友一般能分担忧愁,共享快乐。
C、风本无色却带着梦幻的蓝色,你还可以把风想像成什么颜色?(金黄红色白色吹皱一池春水绿色春风又绿江南岸、、、、)(避免学生说出龙卷风飓风这里的风应是柔和的清风,人们每天享受着清风拂面的美好)
借用名家诗句想象风的颜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D、阳光派出七位使者。使者:奉命办事的人。
红使者喜欢
绿使者喜欢
黄使者喜欢
蓝使者喜欢
紫使者喜欢
每位使者尽职尽责。(强调“尽职尽责”学生自由写诗)
E、四季风调雨顺,可以随意变化。
春天不再
夏天不再
秋天不再
冬天不再
(2)总结:多么可爱的大自然呀!
可大自然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诗,品诗。
4、作业。写下对大自然的想像。
可以依据本课中的一段发挥,也可以任思维自由驰骋。
反馈。
板书:16想象
完美的世界大自然
人类的生活
课后记:
1、开课以舒缓的小提琴《梦幻曲》的配乐,在老师神情并茂的朗读中将学生带进梦幻,神秘,宁静的情景中,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想,学生思维得以在限制与放开中发展。
3、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与外延。
4、教师学生互动和谐,活跃。
5、时间掌控得不是很恰当,结尾部分显得匆匆。
6、缺少个性朗读,没有展现个别学生读书的强势。
7、对个别词讲得不够透彻。如:喊一片,唤一片,尽职尽责。
六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领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教学难点。突破的办法就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质疑导入:
1、出示朗费罗名言,带学生欣赏。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若想射中靶子,就得瞄得高一些:每支射出去的箭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失败可能是变相的胜利,最低潮就是高潮的开始。
2、板书课题。理解:礼赞。能给“赞”组个词吗?(赞美、赞扬、赞颂……)这些意思“礼赞”都包含,只是更深了一层,是“带着敬意的赞扬”。
3、质疑:看了课题,你们有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人生礼赞”?“人生”为什么要“礼赞”?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礼赞”?)
是啊,怎么样的人生值得礼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学习课文吧。
二、合作交流:
检查预习
(一)检查生字词
1、出示:昭(指生读,齐读。)
左边的“日”像个太阳,在太阳灿烂光芒的照耀下,一切都那么清楚、明白,这就是“昭”的意思,给它组个词吧。(学生说词)打开书,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想想可以用哪个词替代?
2、出示:搁浅、乘风破浪
想像一下,一只小船航行在茫茫的在海上,“搁浅”了,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乘风破浪”呢?
(二)检查读文
指生分节读,要求:正确、流利。其他认真听。
(三)思考讨论:
1、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说说诗歌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3、用一个字概括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思考)
4、(板书:闯。)
5、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品读体验:
(一)人为什么要“闯”,静读思考,诗歌的哪些部分给了我们启示?
(诗歌的一、三、四小节阐明了这个问题,以下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而灵活进行。)
A、第一小节的学习。
1、指生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是怎么样的一些人?
3、“战斗中的闯将”是怎么样的一些人?
4、你们觉得自己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第三、四小节的学习。
1、指生读第三小节,说说理解。板书:高尚
2、口语表达练习:
谁,凭借什么,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学生思考练说)
3、这些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跟我们一样,一样的身躯,一样的血,一样的肉。他们能活得那么高尚,我们呢?(生:也能像他们一样高尚!)指生感情朗读。
4、当我们即将告别人世时,看到时间的沙滩上,伟人的脚印旁,多了一双自己的`脚印,会是怎么样的感受?练习读,读出这种美好的感受。
5、“闯”不仅能让自己高尚,还能影响别人,读读第四小节,想想,我们的努力能给哪些人以怎么样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板书:积极
6、同学们,如果看到时间的沙滩上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增添了许多的脚印,你们又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7、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二)第二、五小节的学习。
1、现在同学们说:人活在世上要不要“闯”?(要)可怎么“闯”,诗人也给了我们启示,读读剩余两小节,认真思考。
2、指生读第二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3、未来真的不用想吗?(生:不)哪些是要想的?
4、过去真的都得忘吗?(生:不)哪些还不能忘?
5、诗人究竟想让我们怎么做?(学生回答)
板书:行动起来乘风破浪
6、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7、指生读第五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沉着稳重不断追求理想期望
9、诗人又一次向我们发出了“行动”的号召,我们应该怎样“行动”呢?(学生回答时,回顾板书。)
10、全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甲: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的舞台比喻成战场。
学生已: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不要空想未来,不要怀恋过去。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对人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动笔写一写。(学生交流)
2、朗费罗一首《人生礼赞》让同学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课件出示朗费罗图像)看,这位就是朗费罗,一位老人,霜染须发,深邃的目光中透出刚毅。他用生动、睿智的语言驱散了我们心中的迷雾,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不断追求。希望同学们都能从此刻振奋起来,做生活中的一名“闯将”。最后,让我们齐声诵读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人生礼赞
行动起来
高尚乘风破浪
闯←——沉着稳重
积极不断追求理想期望
六年级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
2、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
3、积累有关语句。
能力目标
设计几种花的发言。
情感目标
培养谦虚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
郭沫若的《山茶花》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
媒体出示问题
1、板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3、归纳出示问题。
(1)文章出现的几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2)读了课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4、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读题
(2)质疑问难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3)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3、自由读课文。
4、交流读书情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体悟,合作探究
相应出示媒体
1、在上面的问题中自由选择一个或两个,反复读课文,自我揣摩,自我感悟。
2、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3、分组汇报。
4、积累语句,指导感情朗读。
(1)“若按严格的花时来说,她们……”
(2)“白丁香正在半开……”
(3)“一个小男孩飞跑过来……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4)“月儿行到中天……都有点不好意思。”
5、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不同花的个性特点。
6、自由选择,自己体会。
7、合作学习,解决难题。
8、交流句子。
9、分角色朗读,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通读全文,了解特点
媒体出示特点
1、自由读全文,思考。
这篇童话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3、自由读全文。
4、交流。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特点。
五、延伸拓展,积累运用
1、如果马蹄莲、天堂鸟等花也加入这场讨论,他们会说什么?请设计它们的发言。
2、阅读郭沫若的《山茶花》,为山茶花在花儿比美大会上写一份发言稿。
3、交流花儿的发言。
4、课外完成。
培养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习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习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 (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席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三、自主习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习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 16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六年级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语文教案 20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在习作中能搜集整理自己平日里最擅长的事,结合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鼓励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有层次地写好一篇习作。同时,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写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增强写作自信心。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整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2.结合“列提纲”例式,学会运用“列提纲”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打好习作的腹稿,并组织语言有序地表达。(重点)
3.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将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让文章更丰满,更生动。(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列表格:写出自己比较擅长做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请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最擅长做的事情是什么?
预设:
(1)我最擅长跳舞,尤其是拉丁舞。
(2)我的拿手好戏当然是炒菜了,我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认可。
2.小结:是啊,像这样擅长的事就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一起和同伴交流分享啊!
3.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我的拿手好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了解“拿手好戏”就是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学列提纲,做好铺垫
1.过渡:老师听说所有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可是你的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呢?我想一定会有很有趣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围绕这样的几个问题来想一想,说一说。
(1)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2)你是怎样练成的呢?
(3)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4)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写得简略一些?
2.学生围绕问题交流,并及时反馈。
3.小结:是的,大家说得特别好,可是习作也是需要技巧的哟!怎么才能把自己说的内容,写得有序、有层次呢?我们不妨来列一列习作的提纲。(出示习作提纲)
点明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点明拿手好戏是
挑西瓜。
我用“
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
简单介绍: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
《三招挑西瓜》
《三招挑西瓜》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
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
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
4.导问:通过这样的提纲,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将习作中要写的内容分成三部分,这样才会有顺序。
(2)还要将详写、略写的部分想好,做到心中有数。
(3)这样就可以围绕中心来写习作了,这真是好办法。
5.总结:这样就可以将习作每个部分要写什么理顺清楚了,习作切不可急于动笔,要根据习作要求,思考习作中心,快速写下提纲,再用流畅的语言组织成一篇文章,同时学会运用一些习作技巧,这样写出来的习作会很棒的!请同学们来写一写自己的习作提纲,比一比谁写得好!
6.讨论:谁的提纲更有操作性?为习作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借助“提纲”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习作前列提纲的好处,并试着写好提纲,为写好一篇习作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发现列提纲的好处,自主学习,提高了语文能力,同时学会了有序地表达。
三、关注细节,润色好文
1.过渡:写好了提纲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将习作写清楚,做到详略得当?我们来看一篇例文,请你来说一说,这篇习作例文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我的拿手好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人的拿手好戏都非常具有特色。我的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炸排条可是个技术活,你可别以为很简单。我炸排条是从爷爷那儿学来的。几乎每隔三个星期,爷爷都会炸排条给我吃。刚出炉的排条外焦里嫩,特别美味!这让我每周都想吃,可是爷爷又不是每周都有空,所以我就向爷爷请教了炸排条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我要自己动手炸排条!
首先准备材料。炸排条的材料其实特别简单,只需要排条和油。排条分猪肉的和鸡肉的。我选了鸡肉排条,因为我想做出KFC的感觉。材料准备好后,我开工了。我戴上围裙,卷起袖子,神气十足,就像酒店里的大主厨!
首先往锅里倒入足够的`油,这油要足够多,我还特地用了量杯,小心翼翼地量好后才倒入锅中。然后开火,热油锅。我谨慎地把手靠近油锅,试试油温,等听见锅中的油“滋啦滋啦”地响时,我便急忙地用刚洗好的筷子夹住一根排条往油锅里放。“噼里啪啦”,锅里像燃放起来的爆竹,油花四溅。我闪躲不及,手上被溅起的热油烫到了,可疼可疼了!我赶忙逃开,惊慌失措地向爷爷求助。没想到,爷爷不慌不忙的,拿起锅盖把锅子盖上,再把火关掉。油花溅不出来了,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正当我想继续炸时,爷爷一把抓住了我的手,心疼地说:“你看你,油之所以溅出来,都是因为你没有把筷子上的水弄干。要不还是我来吧!”但是我并没有把筷子交给爷爷,我一定要学会自己亲手炸排条。爷爷还是放心不下,站在一旁看我炸。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不灰心,找来干抹布,把筷子上的水分擦干。把盛排条的空盘子里的水分也擦干,放在一旁备用。我把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后,确定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按照刚才的步骤,又开始炸排条了。我重新开火,等油温差不多了,把生排条放进油锅。排条放进油锅的那一刻,我急忙转身跑开了。过了几秒我回到锅前,看了看,那根排条炸的颜色已经变黄了。我又等了一会儿,等排条的颜色变得金黄时,把它捞出锅。一个排条做成了,我开心极了!接着,我又按照同样的方法炸了许多根排条。不一会儿所有排条都炸好了。我把炸好的排条精心摆盘,非常得意地端上了桌!
一下子,排条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餐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了过来。我让他们快尝尝,评价一下。他们尝了之后,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高兴极了!我自己也夹起一根排条,轻轻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滑嫩,太好吃了!从此以后,我一有时间,就自己炸排条。我的技术也越来越好。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还会请我炸排条来招待呢!看到客人们吃完后赞不绝口的样子,我的心里得意极了!
炸排条是我的拿手好戏,我很庆幸我一开始学的时候没有放弃,才学会了这样的拿手好戏!所以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学生汇报。
预设:(1)点明了拿手好戏是炸排条。
(2)炸排条的过程重点写,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习作变得很生动。
(3)写出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了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3.总结:是啊,借助提纲来写,写清楚了内容,通过描写动作与心情的变化,又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这样习作才能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结合例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习作是否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与发现,就是习得作文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例文也给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很棒的示范作用。
四、小试牛刀,修改成文
1.学生自己写习作,关注本次习作的要求。
2.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不是写具体了。再改一改,然后把自己修改满意的习作在小组内交流,征求别人的意见。
3.引导学生组内推荐优秀的习作,并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再次修改。
5.誊写习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六年级语文《语文乐园五》教案03-12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1
六年级语文《语文乐园五》教案03-01
语文六年级教案11-1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6
六年级语文教案11-16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1-18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2-16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