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初一历史的教案

初一历史的教案

时间:2022-02-23 09:52:29 七年级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的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历史的教案(15篇)

初一历史的教案1

  第二课 你我他的世界(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第二课 你我他的世界(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诚实守信、发展真挚友谊,它在第二课学习中起到一个升华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对小到人际交往,大到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什么是真挚的友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诚信是友谊的基础。

  (2)通过对典型事例、社会生活的探讨让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3)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诚信对人际交往、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探讨具体问题,通过事例起到警醒作用,引发学生自发思考,加深认识。

  教学准备

  315消费者协会知识介绍。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教师讲述或者幻灯片放映事例:

  小明与小波是好朋友,周五小波约小明在周日下午一起去图书大厦看书,小明欣然允诺。周日下午小明按照约定时间在图书大厦外等候,等了一个半小时也没见小波来。星期一上学,小明见到小波就询问昨天的事情,小波一拍头笑笑说:“昨天我爸带我去看《哈利波特与密室》了,我把去图书大厦的事忘掉了!没事,咱们下周日再去吧!”小明……

  【提问】如果你是小明,你将会对小波说什么?你将会怎样做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挚的友谊,了解交诤友的重要性,要敢于给朋友指出错误,并努力用友情的温暖帮助其改正,而不是因为友情而包容朋友的过错,或是由于不能接纳犯错的朋友而轻易断绝友谊。交友要讲原则,同时也要珍惜友谊。

  【板书】三、友谊与诚信

  1.诚信对友谊有重要意义

  【承转】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好朋友之间,不讲信用的做法也会伤害到友情,可见诚信对友谊有重要意义。从我们大家小时候开始,学校、家长、社会就教育我们要诚信,但是在我们身边的人际交往中、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还是有很多不讲诚信的事情发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诚信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新课教学)

  【叙述】阅读课本第18页的事例:“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

  【提问】如果大家是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会有什么感受?

  【板书】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基础

  【承转】刚才很多同学提到,如果自己是主人公,会觉得很失望,会生妈妈的气,有可能很难再相信妈妈的话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大家已经体会到,失信于人会带给别人很多不良的感受,彼此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破坏,即使是与父母之间也不例外,那么不够诚信会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叙述】1.315消费者协会知识介绍。

  2.不法分子制售毒酒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朔城区部分群众,春节前后因饮用不法分子制造和贩卖的含有过量甲醇的散装白酒,有19人中毒身亡,另有一些人住院治疗。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组织人力全力抢救中毒群众,查处不法分子,目前制造、贩卖毒酒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春节前,文水县一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兑散装白酒,批发给朔州市一个体户。经山西省技术监督局事后测定,这些勾兑的散装白酒每升含甲醇361克,超过国家标准902倍。这些散装白酒流向社会后,从1月26日开始有人中毒,平鲁区、朔城区因饮用此酒中毒住院治疗的人员累计161人,其中有19人死亡。

  【叙述】你知道盗版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吗?

  人人都知道假钞的危害,都支持对于制售假钞行为的查处和打击。但不是人人都支持对于盗版软件的查处和打击。其实,这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

  假钞在物理成本上与真钞相差不大,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背后所代表的价值不同。货币作为一种符号,它的价值代表性是人们所共同约定的。社会的经济秩序就建立在这种约定之上。而使用假钞无异于破坏了这种约定,也就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盗版光盘和正版光盘在物理成本上也差别不大,但正版光盘作为一种软件、音像制品的发行形式,实际上也是软件商、影片发行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约定。双方约定以这种形式建立交换关系。盗版光盘正是破坏了这种约定。它使得盗版者可以无偿占有软件编写者、影片公司和演艺人员的劳动去赚取巨额利润,就像制售假钞者可以无偿占有他人财富一样。

  如果市场交换关系不能建立和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也就不存在了,市场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盗版软件不仅侵犯了具体软件商的利益,同时也破坏了软件市场秩序。

  如果没有软件市场,我们就会没有软件可用。中国软件业长期得不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国产软件的种类很少、水平不高,盗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提问】在听过上面两个事例后,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在经商中不讲诚信,会给社会、给市场、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影响?

  【归纳】很多同学思考得很深入,指出经商中不讲诚信,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危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还会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干扰社会的发展等等。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看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讲诚信,诚信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保证。

  【板书】诚信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保证

  (课堂小结)

  【总结】从今天的课程中,我们了解到如果两个好朋友之间没有诚信,那么友谊会随之土崩瓦解;在人际交往中不讲诚信,会带给人们不良的心理感受,破坏人际交往的和谐;如果不讲诚信形成一种社会风气,那么它的危害就会波及到社会秩序、公民素质等,后果更为严重。所以我们以后无论在与好朋友、亲人的相处中,或是与其他更多的人的交往中都要重视诚信这一美德,并努力与他人一起营造讲诚信的社会风气,使我们生活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和谐。

  ●教学提纲

  三、友谊与诚信

  1.诚信对友谊有重要意义

  2.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基础

  3.诚信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保证

  ●问题研讨

  由于在初一政治课教学中有关于真挚友谊的一课教学,其中关于什么是真挚的友谊,交友要讲原则,友谊的作用等内容探讨比较详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对诚信的探讨,将友谊问题作为探讨诚信品德的一个环境、载体。基于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诚信品德在社会上的被关注,本课在教学中跳出小范围人际交往的圈子,探讨诚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书中的事例多是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交往中发生的诚信的事情,可以适当补充学生之间交往的诚信事件,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同伴间的影响越来越大,适当地列举他们自己交往中的事例可能更贴近他们,更具有现实意义。

初一历史的教案2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 古 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 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 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 时,我们从 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 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 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初一历史的教案3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剧、辩论等形式,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

  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师总结: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5.辩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却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正方:进步;反方:退步)

  (学生思考辩论略。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虽然奴隶制很残酷,但是采用奴隶制,生产力提高了,是社会的进步。)

  6.课外活动:假期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当参观者向你询问有关夏、商、西周兴亡史时,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初一历史的教案4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初一历史的教案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

初一历史的教案6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所创立的政治机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从581年杨坚建隋至618年李渊建唐,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说隋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表现欲强,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朝两位皇帝,使学生知道隋朝“繁盛”的历史,如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

初一历史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又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那么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传说,请看大屏幕,这是两个比较熟悉的传说。(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图片)

  师:哪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两个传说

  生:略

  师: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类人猿”图片)

  生齐答:类人猿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板书)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人类遗址分布图”)

  师问:1、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

  生:元谋人

  (板书)一、元谋人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这里你能获取关于元谋人的哪些信息?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我们是从书本上获取的关于元谋人的信息,而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的这些信息呢?

  生: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例如: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多媒体展示)

  师: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二、北京人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纪录片)

  师:看过片子,哪位同学结合教材讲述一下北京人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

  生:略

  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与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其中以北京人遗址最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北京人的模样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小游戏:照镜子

  拿出你们手中的镜子,看看镜子中你的头像与北

  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生:

  师: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了北京人的模样,接着我们来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多媒体展示)

  师:从上面引言中我们能够知道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生:恶劣

  (多媒体播放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动画片)

  生:工具:石块、木棒

  住:山洞、群居

  食物:猎取、采集 (多媒体展示)

  火的使用:天然火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用火的动画片)

  师问: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生: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师:同学们都动脑筋了,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着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渡过?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浮想联翩: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绘画、编故事、演短剧等形式不限)

  (多媒体展示)

  生:组一:学生展示简笔画

  组二:小品:女人在树上采集果实,一部分男人在河边捕鱼,另一部分则追赶野兽。采集渔猎完毕后,回到山洞平分食物。

  组三:讲故事

  师: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师很佩服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北京人为了生存,不断地同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如果类人猿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食物,人类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三、山顶洞人

  (多媒体展示)

  师:虽然山顶洞人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经过漫长的进化,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呢?

  生:体质进步: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生活图片)

  师:无论是元谋人、北京人还是山顶洞人,它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劳动。正像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下面我们就来感受劳动的快乐。

  巩固升华:

  动动手: 每组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来钉纽扣,在规定的时间内速度最慢的同学要在你所代表的组内另选一名同学,和你分别谈谈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生:谈感受,略。

初一历史的教案8

  一.明确目标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出发地、所达地区和意义

  2.知道“倭寇”的含义,掌握戚继 光抗倭的主要事迹。

  3.记住葡萄牙占据澳门的史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时空概念的掌握

  二.前置自学

  1.郑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是 。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加强 ;1405年从 出发到 年,先后 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沿岸和 。所带物品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 和 。

  郑和远航,促进了 ,加强了 。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文是谁的名句: ;其中的“海波”是指 。

  3.1553年, 殖民者以租借名义,攫取了在我国 的居住权。

  4.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是 ;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

  三.问题探究

  1.“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矣”。回答:

  (1) “郑君”是谁?

  (2)其主要事迹是什么?

  (3)其事迹有何影响?

  2.(1)什么是“倭寇”?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你应如何向他学习?

初一历史的教案9

  [课标内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通过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权武力征服南宋的过程,具体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议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③仔细阅读《元朝疆域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全面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②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④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元朝的大一统;②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①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②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教学方法]

  导读、问题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两宋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两宋时期,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权等。这个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元朝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导入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国的建立

  二、元朝大统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

  3、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4、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尊称(),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统一全国。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诗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置(),管辖()和()。

  5、()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6、元朝时,用()已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家庭副业。

  7、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8、元朝时,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9、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时的城市是(),元朝时的城市是()。

  10、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初一>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的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赵州桥、雕板印刷、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们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学习重点:

  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

  学习难点:

  赵州桥结构的先进性;雕版印刷术的作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欣赏。

  二、自主学习充分准备(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

  (一)科技

  1。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2。赵州桥的设计者:()它的地位是:()比欧洲早年。他的特点是:()

  3。雕版印刷术: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来”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学(诗歌):

  1。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朝。

  2。李白诗歌特点是:()称他为“”。

  代表作品:《》、《》

  3。杜甫诗歌特点是:()其诗被称为“”

  代表作品:“”、“”他被尊称为“”

  4。白居易诗歌特点是:()提倡:()

  代表作品:《》、《》

  (三)医学

  1。唐朝杰出的医学家是:()他被尊称“”,他的医学著作是《》。

  三、小组讨论,知识擂台(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四、课堂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据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吗?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领先地位?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书或背诵)

  六、当堂训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长安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A。大雁塔B。皇城C。宫城D。大明宫含元殿

  2。唐朝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罗马B。巴格达C。长安D。开罗

  3。在我国民间有“沧州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的民谚,这里的“赵州石桥”是何时修建的?()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4。赵州桥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

  A。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石拱桥B。它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D。它是唐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让你设计一座仿照隋唐时期的建筑,你认为它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①规模宏大②气魄雄浑③华美而不纤巧④整齐而不失呆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哪项成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A。曲辕犁B。筒车C。印刷术D。麻沸散

  7。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年代是:()

  A。西汉B。三国C。隋朝D。唐朝

  8。古人云“棋琴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臣是:()

  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9。关于杜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②他的诗多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③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三吏”和《长恨歌》。

  ④由于他的创作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二)读唐诗,品兴衰: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忆昔》杜甫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景象?

  ②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时代。

  ③通过两首唐诗,你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什么?

  七。学(教)后记

初一历史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黄河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课]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堂组织学生自学课文,完成学案

  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总结

  [小结]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1课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学习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人工取火御寒

  C过着群居生活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

  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学习

  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浏览巩固。

  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

  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2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量

  (一)、复习与提问

  (二)、学习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

  3介绍、分析、提问三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时间: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

  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提问: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积极发言

  比较回答

  阅读思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5分钟

  作业: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设计: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课时:1

  设计:张萍审核:班级:姓名: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导入新课]

  [小结]

初一历史的教案12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初一历史的教案1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赵州桥、雕板印刷、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们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学习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

  学习难点:赵州桥结构的先进性;雕版印刷术的作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欣赏

  二、自主学习

  充分准备(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

  (一)科技

  1.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

  2.赵州桥的设计者: ,它的地位是: ,比欧洲早 年。他的特点是: , , , 。

  3.雕版印刷术: 朝印刷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 [来

  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学(诗歌):

  1.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 朝。

  2.李白诗歌特点是: , , , ,称他为“ ”。

  代表作品:《 》、《 》

  3.杜甫诗歌特点是: , , 其诗被称为“ ”

  代表作品:“ ”、“ ” 他被尊称为“ ”[来源:ZXXK]

  4.白居易诗歌特点是:提倡 , , 。

  代表作品:《 》、《 》

  ( 三)医学

  1.唐朝杰出的医学家是 ,他被尊称“ ”, 他的医学著作是《 》。

  三、小组讨论,知识擂台(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四、课堂探究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据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吗?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领先地位?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 书或背诵)

  六、当堂训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长安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 )[

  A.大雁塔 B.皇城 C.宫城 D.大明宫含元殿

  2.唐朝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罗马 B.巴格达 C.长安 D.开罗

  3.在我国民间有“沧州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的民谚,这里的“赵州石桥”是何时

  修建的?(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4 .赵州桥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 ( )

  A.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石拱桥 B.它是隋朝 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它是唐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让你设计一座仿照隋唐时期的建筑,你认为它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来源:学§科§网]

  ① 规模宏大 ②气魄雄浑 ③华美而不纤巧 ④整齐而不失呆板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哪项成 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 )

  A.曲辕犁 B.筒车 C.印刷术 D. 麻沸散

  7.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年代是:( )

  A. 西汉 B. 三国 C. 隋朝 D. 唐朝

  8.古人云“棋琴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臣是

  酒中仙”的诗人是:( )

  A.杜康 B. 李白 C.杜甫 D. 白居易

  9.关于杜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②他的诗多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③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三吏”和《长恨歌》。

  ④由于他的创作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A.①②④ B. ①③ C.②④ D. ② ③

  (二)读唐诗,品兴衰: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 《忆昔》杜甫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望》杜甫

  请回答: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景象?

  ②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时代。

  ③通过两首唐诗,你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什么?

  七.学(教)后记

初一历史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_,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_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_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初一历史的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学生准备橡皮泥橡皮檫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费工浪费性大。师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

  (二)授新课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00年。师: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电脑排版高速印刷机等)

  2.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师:说道指南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一座阿旁宫,大门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观察汉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两部分组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到了北宋,人们制成指南针。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

  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师: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导学生观察“突火枪”图片,并说明其原理。活动探究:比较一下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师:宋元时与科技成果相伴随的还出现了许多科学家,书中提出的主要是哪两位?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三)总结

  元朝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以及隋唐文化的基础,使宋元科技水平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四大发明的应用及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与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共同构建了宋元文化的繁荣。学完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初一历史的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08-28

历史教案-历史08-04

历史教案-人类历史的开端08-04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08-28

历史教案-美国的建立08-04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09-02

历史教案-雅典的民主08-04

历史教案-班会课教案08-04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0篇)02-22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