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标内容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0的组合和分成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教学用具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贴,并且用1,2,3标出)8,9。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在贴上一个苹果,它是多少?是怎样表示的?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三,练习巩固。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师:看,小老鼠正拿着1块大骨头引机灵狗上楼梯,总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第2级,还有几级?.......你能用数学表示吗?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独立学习
1、 笔算8+6= 28+5= 37-5= 12-6= 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手套2.00元,袜子1.60元,你知道这两样一共多少钱吗?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主题图.
(1)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小数的加法。
(1)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要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的`算法。
(2)0.6元=( )角 0.8元=( )角
( )角+( )角=( )角=( )元( )角
(3)0.6+0.8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怎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4)比较算法:一道是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 ),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 ),也就是把()对齐再相加。
(5)试笔算0.6+0.8 先将相同数位对齐,再计算。
元 角 分
0 . 6
+ 0 . 8
(6)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3、探讨小数的减法:
(1)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元?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算法: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试算一下。
(3)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元 角 分
1 . 2
- 0 . 6
(4)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 )个0.1,减去( )个0.1。
②从人民币来看,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 )角减去( )角。
4.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 ),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三、测评、拓展
(1)练习:3.6-0.5 2.1-1.2 2.8+2.1 6.4+0.9
(2)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计算练习二十二第1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说课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科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现有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该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将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直观的区分开来,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本课教材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纸条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状与大小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和辨认平角、周角。
2、经历认识平角与周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感知图形的旋转。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简单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构成。
教法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开课前拿出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展。
3、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三、说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习那是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平角 周角
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条边完全重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朋友”是常见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经过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相互对应,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对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些活动能使四种形体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物体的形状,然后说出摸的是什么形体;“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摸出一个圆柱,让同伴检查摸对了吗。这两个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摸物体的活动。“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七册P83-8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学重点: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我们先来聊聊两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3.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 就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来说,我们也必须准备好合适的工具——量角器。
说明:通过成语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 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三、自学课本,尝试操作
1、请先独自思考,再看书自学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1)自学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四、分层练习,及时巩固
1、填空
量角器是一个 ,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各有一条 。
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角的大小是 ,记作 。
2、独立完成书p71的第1、2、3、4、5题。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结。
说明: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更明确量角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收获评价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