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4~75
教学目标:
1、经历主动探索、操作画圆等活动,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并知道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课件、三角尺
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A4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寻宝游戏:
师:小胖得到一张纸条,宝物藏在距离小胖3米远的地方。请你在这张纸上点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小胖,这个宝物在哪儿呢?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纸上1cm表示1m,请你表示出距离小胖3m远的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
揭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圆的认识)
2、对比认识:
师:图形不同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他们大小所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圆的大小究竟是谁确定的呢?
二、尝试画圆,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
师:请你在空白纸上,画出3个圆,可以同样大,也可以画3个大小不一,边画边体会,圆的大小有谁确定?
师:要画出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窍门,怎么样保证画出的圆的大小完全相同?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师:只要保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画出的圆大小就一样的,同意吗?
师:要想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窍门?
师:圆规开口的两个脚或者两个针尖的距离不一样。
师:这样看来,圆的大小是谁确定的呢?
师:圆规开口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就以这个圆为例,针尖在这里,圆规两脚的距离,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书空)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把他表示出来吗?(呈现作品
师:像这样,一端在圆的中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数学中把他叫做什么?
师:中间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0与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
师:找到圆心O,标上半径r。
总结:现在看来,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探究圆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认识最深刻,方法最多元。
师:先解决第一问题,半径真有无数条吗?
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都相等吗?拿出理由啦,没有理由的都只能成为猜想。
师总结:得出结论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里面半径都相等。
3、深化对比
真因为这样,2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了“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指,同长呢?正因为一中同长,虽然有无数条半径,但只要几条就能知道圆的大小?
师:难道以前的这些图形不是一中同长吗?
4、认识直径
师:在圆里面,除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还有一条线段也能决定圆的大小,找一个圆画出心目中的直径。
展示作品:直径
师:是不是圆里面的`随便画一条就是直径?怎样的线段是直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师:穿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半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猜猜直径有什么特点?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在研究了,和我们刚才的半径无数条的想法差不多,那为什么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呢?除了测量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说明?
师:同一个圆里面,直径是半径的2倍。
想圆猜物。
师:那我就来点线索,当我线索出来的时候,第一独立思考,第二,同桌前后迅速碰撞,猜一猜我带的是什么?
半径:15cm
师: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在这个钟面上,你找到圆了吗?他指完了,还有别的圆的,你可以继续补充?
师:哪根针转出的圆大?
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既然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师:他在没有圆的地方,他发现了3个动态的圆,这就是数学的洞察力。
直径:135cm
师:数据太大了,我再给点提示。
师:全球最大的摩天轮,知道在哪儿吗?伦敦眼,杨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专门跑了一趟伦敦,拍了张照片我就回来了。话说那天去啊,杨老师和杨老师的朋友一起去的,他知道杨老师是数学老师,就给杨老师出了一道题,他说我们俩这次做摩天轮分开来坐,而且坐得越远越好,他蹭蹭蹭的爬上去了,你猜我在哪儿?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一下,我究竟坐在那儿?
原来我在直径的那里,他在直径的那里。
师:当我们把这些线段连起来,圆里面发现了许多的线段,仔细发现,哪条线段最长?(直径最长:原来小小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朴素的道理,直径是一个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总结回顾
师:最后,千金难买回头看,距离小胖3米的宝物为什么是圆呢?又真的是圆吗?
师:你能说说球和圆有什么区别?
学习到这儿,我们的数学课将要结束了,杨老师希望在座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圆,了解更多圆的奥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 (2)平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抓两个要点:①因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解释,把40人分成10组则每组有4人,他们一共需要交纳840元,则每组为840÷10=84元,每人为84÷4=21元,练一练。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来解释,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数来进行计算。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本环节的教学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巩固、熟练口算
1.教科书第100页课堂活动,完成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102页练习十九1~4题。
(本案例由黄世鱼提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一、学术条件分析
4 (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愉快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0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平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竖平行线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竖平行线。
4.让学生知道两种复合条形图。他们可以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查找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筹学和博弈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提高本学期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理解大数的教学突出数学的趣味,联系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字意识。
2.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1)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注重体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节省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体辅导。
6.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7、掌握套路,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我们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认真、勤奋、求真、求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好好学习”,不允许任何人落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 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 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热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12-14
【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