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25 11:36:15 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合集15篇)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2、思想目标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与情感的自然结合

  【媒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复习知识——诵读全词——讨论鉴赏——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课题。(板书)

  二.复习知识,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三.诵读全词,感知意境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 (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讨论鉴赏

  (一)分析上阕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图片)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这句话在本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小结,总结上阕。

  (二)分析下阕

  5、(出示幻灯)周瑜图片和周瑜生平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潇洒风姿(柔)

  雄姿英发——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刚)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儒将风度(文)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武)

  6、播放“赤壁之战”视频,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 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业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豪壮感伤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A级基础题(选择题)

  B级提高题(问答题)

  六.学生质疑,布置作业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_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_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3

  课前预习:

  1、将课文至少诵读三遍,抄写一遍。

  2、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助学)

  3、查阅工具书,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4、提出疑难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评价任务: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解疑,走近孔孟。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解疑。学生要做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能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孔子孟子知道多少?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孟子、《孟子》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后世人尊称“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对于这样的儒家学派的大师,你又知晓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七嘴八舌议起来……他们的这些言论代表着他们怎样的学习和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孔子、孟子,去品读《孔孟论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

  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边标(字音)画(重点)。

  第二遍,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纠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一日暴之(pù) 使奕秋诲二人奕(yì)(hu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hú) 辟若掘井(pì)

  掘井九轫(rèn) 流杵也(chǔ)

  3、指名轮读1遍,齐读。

  4、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释、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疏通句意。

  ①、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示例:人 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方法总结:看注释、组词法、添加法

  ②、同桌合作,互相纠正,互相解疑。

  ③全班质疑 。

  ④、A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抢答)

  B课文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a、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明确:从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明确:并列关系,自己敏锐的很,是不是就够了?不够,还得向他人学习。讲的是学与问的关系。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明确:爱好、喜欢当然是主动学习,但主动性也有层次高低之分。爱好了,也许不一定到家,还要让他在学习、专研中感到快乐、感到幸福。这样的主动学习就更理想了。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明确: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教他。这就是迫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开拓。这和当代教育学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e“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明确:这里可理解为互文句。

  f、“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明确:用课下小注更好,突出“自得”。

  g、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 “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明确:“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h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明确: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翻译成“只听弈秋的”,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i“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 明确:翻译成“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的疑难或重点字词句。让我们一起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2、在笔记本上准确翻译课文一遍。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和语言运用部分。

  4、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

  第二课时

  一. 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吟读一遍课文。谁尝试着吟读一遍?(生读生评)

  老师补充评价,学生朗读的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速度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

  2、老师示范吟读。(师读生品)

  3、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再次齐声吟读课文。

  二. 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分小组讨论、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温习的重要(1、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3)

  虚心好学(4、5、8)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7)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9)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1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11)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13)

  (我按照上述明确的,学生大多数能自己体会出)

  学习方法:1、2、8、9、10则

  学习态度:3、4、11、12、13则

  学习原则:5、7则

  学习意义:6则

  “学习原则”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比如说办事原则,说话原则,在这里孔子谈的是学习原则,学习时应该依据的标准规则。

  (此处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没有固定界限,有的既是方法也是态度还是原则。)

  师评各小组,各小组都真正动了起来,通过研读课文,基本读懂了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话,我们一起来赏读课文,吸取古人之精华吧。

  三. 赏读课文,吸取精华

  文无定读,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水平,各人呢有各人的见解。那就请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赏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来赏读你最欣赏的内容吧。(学生赏读、交流)

  预设精讲

  ⑴学而时习之:孔子强调“习”,补充甲骨文、金文中字形,“小鸟学飞” (表演),了解词义:复习、练习、实习。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补充“南山有竹”的故事,品读告诫的语气。(译文:子路疑惑,问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子路仍不能体会,又问说:「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学习呢?」孔子说:「假如拿这箭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子路听后,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见识,于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说道:「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⑷“一暴十寒”与“奕秋诲人”的故事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⑸《论语》中有较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

  ⑹孟子论述时擅长于讲故事。

  由⑸、⑹引出问题《论语》和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暴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四.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听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讲述,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完全沉醉于两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之中了。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不背下它一定是学习中的一大遗憾,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快速背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好又多。

  五.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1、孔孟以其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读书之道。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范围很广,老师要结合所学进行总结,目的是巩固课本知识。)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2、3选做一题)

  4、 从《论语》《孟子》中衍变过来的成语你知道的有哪些?你能熟练的解释它们的意思吗? ⑴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⑵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⑶举一反三:举出一个、能说出其他三个、

  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写文章等得心应手。

  ⑸一暴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

  ⑹专心致志: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六、小结

  这几则语句,有的谈学习方法,如……,有的谈求知态度,如……,有的谈修养身心,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你就能成长为一只搏击蓝天的苍鹰!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聆听到了孔孟老夫子的谆谆教诲!正如于丹所说:“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这就是我们的圣人,我们的国学!下面我想请大家齐读全文,读出你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的敬仰!让我们一起用心倾听、用心感受!

  七、作业

  1、背熟全文。

  2、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3、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教学反思::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教读课。

  紧扣教学大纲,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应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而运用注意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个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目标,需相应地采用演示、投影、讲解、谈话、讨论等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动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课前准备:

  1.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教学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4.为每个学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节录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

  (一)教师说出课题,简要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洨河 张 匀称

  2.解词:惟妙惟肖 绝伦 古朴 奇观

  (三)展示教学目标

  1.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说明选材的代表性。

  3.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已有的桥梁知识,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桥梁。

  (四)阅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教师板书题目,先写石拱桥然后在这三个字前再加上“中国”二字),提问: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的。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将桥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并分别放置100克砝码让学生体会上述两点。

  明确:桥梁呈弧形的叫拱桥;桥梁和河面几乎平行的叫梁桥。

  4.作者写中国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概括──具体

  5.请将第③自然段分层次,并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分四层意思。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6.看书,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学生读书,教师打出幻灯:赵州桥、卢沟桥)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一)、(二)、(三)、(四)作了具体介绍。学生解说:略。

  9.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0.教师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1.下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

  12.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明确: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明确:注意词句顺序,合理周密。

  13.完成教学目标四。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发阅读材料)

  学生发言略

  14.总结、布置作业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t/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t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5、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问题展现

  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 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布置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1)【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t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2)【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6

  1、走进作者:

  星新一:(1926—1997),日本科幻小说家,他堪称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于哲思的超短篇小说响誉世界。于1956年加入飞碟研究会,1957年和柴野拓美一起创办了日本最早的科幻小说杂志《宇宙尘》,为日本科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个刊物培育了许多专业的科幻作家。除了科幻作品外,他还写了大量推理小说、幽默小说、散文及随笔。1976年他荣获日本推理小说家协会大奖。在科幻方面,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有撒旦的王国》、《最后的地球人》、《未来伊索寓言》、《恶魔天国》,长篇小说《声之网》《梦魔的标靶》等。

  2、 写作背景:

  《保修》选自星新一的《一分钟小说选》,其特点是借助非现实笔法,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语言简练质朴,趣味盎然,富有教育意义。

  3、知识链接:

  保修:就是购买商品后,商家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免费修理。是现代社会商家针对顾客做出的一种售后服务保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分类,按其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微型小说: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或百字小说等。原属短篇小说范畴,后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

  微型小说三要素: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

  写作上四字追求:微、新、密、奇。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三、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4、学法指导:(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很重要哟!)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时代性很强,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安排跌宕起伏,学习时要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重点语句加以勾画,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掌握文中“吝惜、悲鸣”等重点字词;

  2、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揭示的社会现象。(重点)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重点掌握下列字词(下面是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和重点的词语,你一定要掌握哦!)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彬彬有礼:

  先发制人:

  吝惜:

  饶舌:

  噩梦:

  称道: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望岳》知识点

  首联岱……未了。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赏析:以设问统领下文,写惊叹仰慕之情,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耸入云,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未了:不尽。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昏晓。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给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两部分。赏析:“造……秀”,表现泰山景色神奇秀丽的特点。“钟”:集中、汇聚。用字精当,言简义丰,极富神韵。拟人,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拟人,用字精当,炼得极好,用词精准,言简义丰,极富神韵,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利剑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观的样子,从侧面表现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耸陡峭、挺拔险峻、高大雄伟的特点。该联虚实结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颈联荡胸……归鸟。译文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赏析:“荡胸……归鸟”,写细望,夸张,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现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生”“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会当……山小。译文一定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显得矮小了。

  赏析:“会当……山小”,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现诗人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望岳》复习指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全诗以“望”字为线,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气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

  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x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x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x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x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xxxxxxxxxxxxxx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x;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仔细体味作者笔下草原的“柔美”。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想像的精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笔下草原的“柔美”。

  难点: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精致的想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在学习了原野的《静默草原》后,草原人对草原独有的感受一定让你记忆忧新。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福建的女作家楚楚她又是如何看待草原的!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在你们已经预习过的前提下,再把文章仔细阅读一遍,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写草原,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和《静默草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写草原,都写出了草原辽阔,无边无际这一特点,但又有不同。前一篇突出写了草原苍茫辽阔的特点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其中的不自由感、局促感、单一感显得比较独特,总的来说是讲草原的壮阔雄浑的美。而本文分不同章节,分别写了草原上的鲜丽的胖草、柔顺的矮云、可人的笑花、绮丽的薄虹、温柔的小水、朴素的长歌”,突出了草原的鲜亮、温馨、柔和的美。

  三、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按学习小组进行语言探究)

  在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大家找出自己认为最妙处,并说说理由。按学习小组进行探究。例:

  1、仔细体会加点词语所调动的想像。如:

  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

  用“灵醒”一词,包含亮丽、鲜活、醒豁、灵动,有生命活力的感觉,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刺激想像,还有拟人化的想像成分。全句中既有从生机活跃、生命活力的角度想像的,如“生命跃跃欲试”“挣脱”;又有从最自由的个性行为去想像的,如:“恣情率性”;既有从五官刺激的角度想像的,如:“毛孔出油”;又有从感官转到心理感觉去想像,如:“心旌摇荡”。

  2、仔细体会想像的精致。如:

  ①它们自由得就像思想一样,东奔西跑,变化无常。

  ②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全惹笑了。

  ③虹是大地和天空之间的软桥,云和草地是桥下的流水,人和牛羊是水中的石头。

  ④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睛’的眼波盈盈流转。

  比喻成套,想像精致。想像精致指要具体而微,特征鲜明。人的思想是最不可抑制的了,用来比喻变化自由的云再贴切不过了,再加上“东奔西跑,变化无常”的特征细说,这就是想像的精致。用一个笑话引起满堂哄笑比喻一大片的花一刹那全开放,这样明显的表象特征关联是非常具体传神的。最后一句,把睫毛都画了出,又加上年轻漂亮姑娘长睫毛大眼睛的毛毛眼,这就是精致的想像。

  3、仔细体会加点词语的新颖独特,生动传神。如:

  ①它们就是要花着自己的`花,叶着自己的叶,美着自己的美。

  ②它们是大自然自己的花,是大自然亲自生下来的,属于“哺乳植物”,而不是人工用种子栽培出来的“卵生植物”,更不是移植、嫁接出来的“试管植物”。

  ③草原上的花长得小鼻小眼小耳朵的小模样,成堆成片地簇拥在一起,让人错以为他们总是在眯眯笑着,羞涩淑女的抿着嘴笑不露齿;阳刚豪爽的朗声大笑,有风的时候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花植枝乱颤。”

  例①“花着自己的花,叶着自己的叶,美着自己的美”是词类的活用、变异。把一个双重动宾结构的词组给予压缩,显得干脆、有力、简结、工整、新鲜,还有了一份坚决的不容置疑的力量。

  例句②运用较少见的修辞手法——仿拟(也叫仿词)。即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临时置换其中的部分成分,使其以新鲜的面目出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风趣的享受。如将“哺乳动物”仿拟为“哺乳植物”,又再顺延仿拟为“卵生植物”“试管植物”,因有前后文的阐述,读者完全能领会。

  例句③比喻、拟人的用语别致传神。

  四、小结:

  所谓的“文如其人”在这两篇同为写草原的文章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静默草原》中的草原,是一个在草原长大的彪悍的蒙古男人的眼中、心中的辽阔苍茫的草原,它是壮美的;而《草原散章》中的草原,是一个在南方女子眼中的鲜亮、温馨的草原,它是柔美的。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1

  一、说教材

  《保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该单元以“当代视线”为主题,即当代生活的所见所闻,介绍当代的科学知识、当代的生活方式等。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它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个结尾是一种幽默,是一种讽刺。文章通过画家购买推销员的一系列产品带来的无限烦恼,最后又回到当初的秃脑袋的故事,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欺诈现象。结合新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知识,掌握作者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初步领会本文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商业欺诈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

  《保修》课本剧

  第一场(生发剂)

  推销员:(上场)大家好!我是一位专门从事头发事业的推销员,那里有光头我就往那里跑。听说这儿有个画家是个光头,我今天去拜访一下。有道是小小的头发,大大的发财。(敲门)

  M先生:谁呀?(开门)请进

  推销员:您好,我是来帮您解除烦恼的。

  M先生:我可没有什么烦恼。身体健康,作品得到好评,收入充足,不缺钱花。”

  推销员:那您就没觉得再缺点什么吗

  M先生:对不起。我已经加入了人寿保险,有房又有车,刚刚又买了许多好股票。

  推销员:您聪明,能干,事业有成。看您那聪明的脑袋就像撒哈拉大沙漠一样寸草不生,就像南极冰盖一样闪闪发亮。

  M先生:(摸着脑袋,不好意思)这个吗……

  推销员:(打开皮包,取出装有绿色液体的小瓶)您瞧,我给您带来了优质生发剂

  M先生:(接过拿在手里,看标签)就是这个吗?不过,我试用过很多种生发剂,可还没有碰上过令人满意的商品,哎,你们这产品怎么是绿的。

  推销员:那是因为这种生发剂他是植物性的,您看液体里的绿色小颗粒,那是生头发的种子了。往头上一抹就把头发的'‘种子’播种在皮肤这块‘园地’上,保证一周后撒哈拉大沙漠变成非洲的大草原,南极冰盖上长出热带雨林来。

  M先生:真的吗(拿在手里,仔细的看)

  推销员:这是高科技产品,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效果惊人的神奇。就是价钱贵了点,因此,一直以来只有少数有限的上层阶级的成功人士在使用这种产品。

  M先生:(自言自语)高科技产品,一周后就能长出头发来。我先试用一下,有效果了我再买,行不?

  推销员:这可使不得,假如光用样品,就完全能生长出头发来,本公司的营业可就难以维持了。您如果不买。

  M先生:说得倒好听,可我不上那份当,买,可以。不过,没门儿!这是你们惯用的手法,我信不过。”

  推销员: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这里有保证书。保证您立即变得满头浓发,想马上拔都拔不掉。若是过了一个星期没有效果,就给您退钱。您看保证书有一流银行的担保,您还怕什么呢?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自学。文章不但科学地解释了花“红”的原因,且按恰当的顺序来写,通过巧妙过渡,使文章严谨完美,教学本课要让学生整体地把握课文,领悟作者有条理地构结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3、第2—6自然段、第7——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4、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

  三棱(léng)镜裸(luǒ)子虞(yú)美人蕊(ruǐ)

  (指名读和解释,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明确:(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3、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明确:(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

  (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②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③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那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

  ④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②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③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④总——分的结构。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设疑——解释——-总结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1)内部原因(分)①物质基础②物理原理③生理需要④进化观点

  (2)外部因素①自然选择②人工选择

  (总)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结果。

  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文阅读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多么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我们对它的赞叹和歌颂,同时也不妨对它作一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它是酸性的时候,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还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菊花,“金英翠萼带春寒”的迎春花,都呈黄色。菊科植物除了黄花以外,还多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颜色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染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白色,中午淡红,下午深红,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又如八仙花,初开白色微绿,经过几天,变成淡红,或带微蓝,它不像添色木芙蓉那样朝开暮落。至于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渐淡褪。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会把红色的长光波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含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有的花瓣,表面有较多的细微而排列整齐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来好像丝绒,能够像金刚石那样强烈地反射光线,色彩就更为鲜艳,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所含热量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含热量多;蓝、紫光波短,含热量少。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在野生状态,红、橙、黄花都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热量多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蓝花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热量多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白花也多阴性植物,有些夜间开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种适应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数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点,因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热量过多,容易受到伤害。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和红,短波一端是青、蓝和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途程中居于项峰,最鲜艳,最耀眼。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了到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作用。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反思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经典的事理说明文,在拟题上也很有特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是一句歌词,在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课前备课时设想主要抓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来进行教学,即说明的内容、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后,出示自学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课文的结构,再分别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并体会说出文章的说明顺序。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大约占了16——20分钟左右,学生参与了讨论,参与了学习过程,但是在展示阶段不够积极,尤其是说明方法的展示,完成质量不够好。

  探究题是说说文章标题用一句歌词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能指出揭示文章的中心和富有吸引力两点。在这一环节我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并给出了比较完整的的答案,让学生的认识更完整。拓展部分是让学生以课文为例,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为什么”,这一阶段学生展示的还不错。然后用当堂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束语后布置作业。整个教学环节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说明文的各知识点都基本涉及到了,各环节设计也不错,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使学生激发爱科学的兴趣,也贯穿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不足之处是: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前面的环节尤其是梳理结构时间过长,可调整为学生简单梳理,教师板演可能会好一些,后面探究和拓展环节因时间关系赶得有些急,展开的不够充分,但是学生板演也是一种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可更合理地设计一下这种教学模式。从这节课中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预习的效果也不太好,教师的课堂预设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备课要注意更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深挖教材,备课要更充分,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同时也要加深自己的业务修养,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3、朗读加深体会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

  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下课”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靠着)

  2、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3、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引导: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脸色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

  (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指导学生课本剧表演。

  1、神态方面“脸色惨白”“哽住”。

  组织形式:分析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悲痛)引导学生用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用悲痛的心情去演平常被哽住神情来处理“哽住”。

  2、语言方面:“我的朋友啊,我──我──”“法兰西万岁!”“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引导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悲痛)再让学生注意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明确感情基调后,让学生听录音磁带朗读;接着,学生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和自行设计朗读。

  3、动作方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教师先示范表演,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或自行想像表演。

  4、小弗郎士的表演:用他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请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尝试性表演,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色;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四、拓展性学习

  把“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韩麦尔先生想对学生说的话补充出来。

  明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语言:我──我──爱祖国恨敌人

  动作:使出靠着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1-19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1-06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02-13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09-25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7篇)11-08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7篇11-07

初二上册《背影》语文教案06-09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背影》12-13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08-26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