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 教学重、难点:(1)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师:黎明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黎明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把掌声送给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师:(课件显示X=150的)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100+X=250 100+X-100=250-100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师: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验算:方程的左边=6+3=9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 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交流,指生说,然后课件演示。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做一做:
身高问题
小明去年的身高+比去年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小明今年的身高-小明去年的身高=8cm
小明今年的身高-8cm=小明去年的身高
小红高165cm,比小华高10cm,小华高多少cm?
我们用桶接水接了30分钟水,一共接了1.8KG,每分钟接水多少克?
三、巩固应用
1、填空。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 )。
(3)比x多5的数是10。列方程为( )
(4)8与x的和是56。方程为( )
(5)比x少1.06的数是21.5。列方程为( )。
2、你能说出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吗?
X+19=21 x-24=15
5x=10 x÷2=4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比x多3的数。
(2).X的1.5倍。
(3).每枝铅笔x元,买30枝铅笔需要多少钱?
(4).小明13岁,比小红小x岁,小红多少岁?
4、练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四、拓展延伸。
1、挑战501 -- 502
五年级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是34人,比参加文艺小组的人数的2倍少6人,参加文艺小组人数有多少人?(写出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
(指名王欣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王欣同学做对了吗?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几?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6,使方程左边只剩2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
王欣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3 、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4、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通过今天的学 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解方程例1:书本图X+3=9验算:X-2=15解:X+3-3 =9-3方程左边= 6+3=9解:X-2+2=15+2 X=6方程右边= 9 X=17方程左边=方程右边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教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 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住新房”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能运用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算理。2、2、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教学设计流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般乘法,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练习题,学生做集体订正。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乘法
1、继续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计算。
3、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竖式计算,生板演。
4、肯定该生的板演。
5、师总结:在竖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大家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6、老师请生讲述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少了一个0。
生:用个位2去乘14,得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⑴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⑵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⑷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⑸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概括归纳就是⑴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⑵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⑷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本节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学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知识后,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本节内容的.作用:
⑴进一步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发展学生利用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学情分析
1、 教师主观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同学,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全班的33℅ ,学习基础薄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39℅,其他同学学习水平中等偏下。
2、 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分析:
大多数同学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解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等量关系,学会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先扶着学生走,再让学生试着走,最后让学生独立走”的教学策略。
3、 学生认知的障碍点:
①如何去分析、找出数量间存在的等量关系,然后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②如何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②会把方程中含有小括号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求解的思路和方法。③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数学思考:
学生能够正确地审题、分析题意,思考、分析找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②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 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 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三、课堂活动 (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一、创设知识迁移情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呈现知识迁移情景。
(1)师:这里有一张医生给数学病人开的处方,不知药用对了没有,请各位小医生给以指导。
(2)出示(小黑板)
病症 药名
432-2 =412
43.2+2 =43.2
8厘米 + 3米 =11米
3元 + 3角 =6元
2、交流信息,重点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是计数单位相同。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加减法呢?(揭示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想学到那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指导自学,合作交流。
(1)告诉学生按照读想划的过程自学课本内容,并给学生提纲自学提纲供参考(小黑板出示)。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作讨论,引导小结,并看书验证)。
(3)形式质疑。
三、精心设练,创新思维。
1、巧设训练,巩固新知。
(1)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去游玩。进入乐园后,以小组学习为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玩开心点哦。
课件出示:
数 学 乐 园
填空池: 方程河:
+ = + = x+ =
- = - = x- =
+ = + = 1-x=
迷宫: 计算园:
请你把 - 的计算过程用学具表示出来? + - +
(2)反馈信息,汇报收获。
(3)由计算园的收获,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强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板书相关内容)。
(4)师:同学们学的不错,敢接受挑战吗?(举手抢答)
师出示口算卡: + = + = + = - = + =
2、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师:下面我们利用学到的本领,探究这几道题的聪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 = + = 讨论:(1)它们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 = + = ( 2)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 + =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验证。
四、全课总结(小组交流研讨、汇报)。
师: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2)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
(3)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师: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3.师: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描述小旗的运动。
出示一面小旗向右平移
6
格后的图形,请学生描述小旗是怎样运动的。
生1:小旗平移了6格(不完整)。
生2:小旗向右平移了6格。
2.尝试画出小旗向左平移
4
格后得到的图形。
(1)学生讨论怎样画。
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2)引导学生质疑。
师: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3)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引导总结。
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5)引导学生讨论。
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尝试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操作,展示交流。
(2)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生1: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生2:我先找出小旗的关键点,然后把这些关键点向上平移4格,最后连线。
(3)观察比较,汇报发现:
生1:平移运动前后,图形的大小没变。
生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
4.小船的平移。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
(2)巡视后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画法。
生1的画法:两次平移都是把原图平移。
生2的画法;第二次平移是把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平移。
(3)让生对比哪一种对?
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画法。我认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先”,另一个是“再”,这两个关键字说明第二次平移是在第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平移,这里有一个先后的过程。
5.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认真分析判断,第二次平移是把谁平移,这是关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1
题。
独立操作,展示交流。并和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2
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4题。
学生初步辨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作出相应的平移的动作。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说一说,初步描述平移,从不完整到完整。
学生总结图形平移的方法与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老师概括。
板书设计
平移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不足之处:对平移几格,有些学生判定方法不对,错误地认为是两图之间的空格。
教学建议: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17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06-0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2篇)12-09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