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时间:2022-08-25 17:00:40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4篇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1、3、4题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

  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 ,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

  (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

  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

  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

  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

  (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

  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

  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

  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汇报:

  生:从8本书里拿出1个放在第二层4本书里,再从第一层拿出2本书放在第三层书里,这样他们每层就一样多了。

  师:现在每层有几本书了?

  生:现在每层有5本书了。

  师:5就是8、4、3的什么数?

  生:5就是8、4、3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先把三层书合起来,在平均分成3层。

  师:你能有算式表示表示出来吗?

  生:(8+4+3)÷3=5(本)(师板书)

  师:8+4+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5表示什么?

  (1) 找2-3人来汇报。

  (2) 把这个算是各部分表示什么?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

  2、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出示统计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小红收集了47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33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25个矿泉水瓶。小红收集了35个矿泉水瓶。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跟我们今天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怎样求出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先独立思考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交流,再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汇报:

  生:(47+33+25+35)÷4

  =(80+60)÷4

  =140÷4

  =35(个)

  答: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35个矿泉水瓶。

  师:观察这个算式,哪部分体现了合?哪部分体现了分?哪个数是平均数?

  生:47+33+25+35体现了合, ÷4体现了分, 35是平均数。

  师:35是哪些数的平均数?

  生:35是47、33、25、35平均数。

  师: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吗?

  师:你们怎么不用这种方法呢?

  生:数太大不好操作。

  师:好,老师把这种方法放到了上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放,学生体验一本一本的'移比较麻烦)。

  师小结:看起来,真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不方便。我们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

  (2)师:老师把平均数也放到了统计图中,请你用这个平均数与这四位同学实际的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看情况,让学生小组交流)

  生:小红收集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小兰和小亮收集的个数比平均数少;小明收集的个数与平均数同样多。

  师:它是每个人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生:不是。

  师:它只是反应了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对平均数有了较深的认识,那我要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1、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生判断。)说说你的理由。

  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道题。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么。。。。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小马过河的问题。

  2、有一匹小马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河边有个告示牌:平均水深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平均水深要高,一定能安全过河。

  师:同学们,你们说小马能安全过河吗?和你的同伴讨论讨论。

  学生们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小马能否安全过河是不确定的,小马听了你们的分析,一定会谨慎从事的,谢谢同学们。

  3、在一次采摘活动中,小明摘了52个苹果,小刚摘了56个苹果,小红和小兰共摘了84个苹果,他们平均每人摘了多少个苹果?(列 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xx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xx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08-25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02-20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04-15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02-03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6篇02-03

数学教案用列举法求概率02-08

五年级数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教案08-30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02-18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