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的教案1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说明: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的教案4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的认识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12-17
小学数学《吨的认识》教案09-05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3-28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11-12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3-28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3-21
《认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04-16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02-23
数学圆的认识教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