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3-06-21 10:05:47 秀雯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教案(通用20篇)

  初中生物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

  2.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性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尝试培养青菌和曲菌,并用显微镜观察。

  (三)情感性目标

  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一课时

  实践训练: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创新训练:霉菌的培养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A:

  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课前准备B:

  ①介绍霉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课本。

  一、讲授新课

  1.酵母菌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

  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

  1、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

  2、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

  归纳总结: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另提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近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制作投影片。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母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二、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②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③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青霉孢子梗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的营养方式

  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归纳总结。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初中生物教案 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要求学生熟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通过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就像砖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单位一样,引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主题。

  (二)、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学生观察衣澡结构模式图和草履虫结构模式图,思考:它们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2、学生例举出周围的生物,哪些是单细胞生物?哪些是多细胞生物?

  3、小结: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资料阅读: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总结出主要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分组:甲组和乙组。

  分工:甲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乙组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方法步骤: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观察细胞结构

  小组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2)、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

  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实验: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2、3中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学生观察图中:胡萝卜细胞培养成的植株。

  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担任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三、思考与练习

  1、连线表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3、如何判断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图像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还存在一个数量庞大的生物群体,它们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仪器才能看得见呢?

  四、应用与实践观察紫鸭跖草的细胞质流动

  课后反思: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懂得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2、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细胞结构、细胞生命活动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平时开展实验较少,实验准备不够充分,学生亲自动手能力不强,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

  初中生物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业

  略

  初中生物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通过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3.培养爱护动植物,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爱国大熊猫暖暖的短视频,激发学习兴趣,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珍稀生物呢?

  (金丝猴、藏羚羊、华南虎、水杉、广西火桐、对开蕨等。)

  设疑: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它们?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建立自然保护区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提问: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可以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通过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进而保护生物。)

  教师讲解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课前查阅的自然保护区相关内容。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教师补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

  展示资料卡:把濒危物种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提问: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

  (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叫做迁地保护,能够对濒危生物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种质库

  展示中国国家种质库内景,提问:我国建立了哪些种质库?他们有什么作用?

  (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作用: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颁布法律

  出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文件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

  提问:这些法律和文件资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同桌间交流。

  (上述法律和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三)巩固提升

  有人养殖鳄和大鲵,并在市场上出售,这种行为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抵触吗?

  (人工养殖可以扩大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掌握相关养殖技术,为野生动物的繁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养殖、出售野生动物也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比如养殖一级国家保护动物,需要国家林业局审批。)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制作保护珍稀生物宣传画报。

  初中生物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 6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初中生物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部的运动。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胸部是怎样运动的?(吸气胸部向外扩;呼气胸部向里缩。)

  提问:我们能够感受到呼吸时胸部的变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展示肺部图片,提问:肺的位置、形态特点及生理功能?

  (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明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时胸廓和肋骨变化的Flash动画,组织学生观察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提问:在吸气和呼气时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呢?胸廓是如何变化的呢?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增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3.提问:是什么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张和收缩呢?学生无法解释,教师讲解原因: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还与膈的运动有关。顺势介绍膈的位置及组成。

  4.再次播放视频,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膈肌怎么运动的,胸廓容积又有怎样变化的?同时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5.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疑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分别模拟胸腔内部的哪些变化?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模拟的是膈肌舒张,胸廓变小,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变小,呼气。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模拟的是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内气压变小,肺变大,吸气;气球没有变化。)

  7.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肺与外界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隔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増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三)巩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气球胀大状况示意图,学生判断是吸气还是呼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呼气、吸气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

  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 9

  教学目标

  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目标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rdquo初中地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初中生物教案 10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二、新课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B狼捕鹿,鹿奔跑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教学感悟】

  本节采用课后自主探究和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收集有关的内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获得了较多的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课堂上他们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初中生物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初中生物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初中生物教案 13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课前准备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学法

  小品表演、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欧洲战场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abo血型划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图),介绍abo血型。

  观察、思考利用模型辅助教学,既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又能较好地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四种血型及其划分的依据;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对抗关系;

  ③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输血原则)

  1、展示输血关系表。

  2、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输血原则。

  1、学生表演,分别扮演医生、病人、护士,给病人输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导致不同的结果。

  2、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创设情景,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四、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1、第一组主题:献血,输血与传染病。

  2、第二组主题:无偿献血教育。

  3、第三组主题:明星怎样看待献血?

  4、第四组主题:广州市需血和献血情况调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无偿献血

  1、播放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影片。

  2、提出问题:同学们长大后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

  1、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2、进行思想汇报。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和光荣性。

  六、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资料: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扩展知识,关注生命。

  七、总结提出问题: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吗?思考,回答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最好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

  ②蛇终生用肺呼吸。

  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

  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无毒蛇

  外形特征头呈三角形,身体粗短,尾骤细。头椭圆形,身体较长,尾渐细。

  其它特征有毒牙和毒腺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初中生物教案 15

  教学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一、 导入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特点?与昆虫类似的发育方式还有哪些代表?

  二、新授

  常见的两栖类: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比较常见两栖类的异同点。

  相同:皮肤裸露

  不同:青蛙、蟾蜍无尾:大鲵、蝾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观察图

  说说雌雄蛙区别,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么样的?

  蛙与蟾蜍的卵有什么区别?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

  雌蛙:略大

  青蛙发育过程: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陆地上

  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想一想:雄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各有什么意义?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鸣叫吸引异性,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均有很大差异。

  ㈡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讨论:

  ⑴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干旱、沙漠化不利两栖类生长。)

  ⑵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环境污染)

  ⑶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保护环境)

  2. 讨论

  本地区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当采取哪些保护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动区域越来越小。数量亦在减少。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耕地;产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积;不允许大面积作业化捕捉等。)

  三、 小结

  青蛙发育的特点

  四、 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初中生物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科学知识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2、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2、体验到探索微观世界观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深入到微观的生命世界——水滴里的微生物家族。

  三、教学仪器:

  图片资料和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生物和微生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

  2、第一部分:观察采集来的水样,引出用显微镜观察的活动。

  先让学生凭借肉眼和放大镜直接观察水样,由此,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愿望,产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3、第二部分,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①认识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分的功能。

  ②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4、第三部分,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种类及分布。

  ①通过阅读课文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②借助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分布及种类,并知道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③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

  二、科学探究:

  5、填一填:把显微镜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填写在相应处。

  猜一猜:水滴里有什么呢?我想可能有:

  看一看: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把看到的不同水滴里的生物画下来。

  池塘水井水沟水

  雨水

  用显微镜观察了水滴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议一议: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三、全课总结:

  6、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布置作业:完成实验册上有关内容。

  初中生物教案 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2、学习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并能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出我的“好奇心强”“善思考”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1、复习重点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板块二: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一)例子引路

  1、课件出示第17、19自然段。请生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语说明你的观点。

  2、学生交流并明确交流要求。

  3、交流重点: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抓住“丑恶而恐怖”“美丽的世界”,结合图片进行对比感受“我”的好奇心强、爱思考。

  (2)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抓住“吓了一跳”“愉快”,这种反常的、看似矛盾的表现,感受“我”是个主动探索、爱思考的孩子。

  (3)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师生一问一答地表演读。

  (二)自学课文,班级交流

  1、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2、先自学再合作学习。

  3、学生交流,相机点拨。

  交流重点: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学生联系1—9自然段,说说有哪些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朗读,体会“我”的推论多么奇特而又富有逻辑。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引导抓住“越……越”“痛苦”“许多天”“一再”等词语,感受“我”的好奇心强、执着。

  (3)探究与文中父亲的对话。

  1、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只许听,不许动”的关键语句朗读体会,感受人物对话与故事发展之间的关系。

  2、师小结这一部分并引导朗读,重点交流第20自然段,想象作者说话的语气并感受“我”说话的艺术,从而体会其天真可爱、爱思考。

  (4)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生交流。改写比较:“逐渐长大后,我才知道表里面根本没有小蝎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感受留白存意结尾的好处。

  板块三:拓展阅读,交流童年故事

  1、出示林清玄回忆童年的文章《幸福的开关》。

  2、小结后学生交流童年时有趣的经历并鼓励学生动笔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好奇心强、爱思考

  善于观察、执着

  想象力丰富、天真可爱

  初中生物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xxx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初中生物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

  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

  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

  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

  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

  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初中生物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看视频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1.媒体展示:

  夏天,草丛中听到蝈蝈的鸣叫声,却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的影片;枯叶蝶的图片资料;青蛙不同环境中的体色比较的.图片。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它们的体色、体形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认识到蝈蝈、青蛙的体色及枯叶蝶的形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性适应

  教师继续启发: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呈现一盆仙人掌和展示解剖睡莲的茎和叶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针对各自生活的环境,找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生活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茎肥厚多汁,能储存水分。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叶柄和茎内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有的同学还举出了热带雨林中植物的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变成了刺等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各种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2.动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媒体展示书中的几种鸟及其后肢,小组同学之间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思考题。为此,有的同学还列举了壁虎趾上有吸盘,可以爬墙;青蛙、变色龙、蝈蝈、北极熊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可以逃避敌害;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可以吃到树上叶子;鲸的体形象鱼;凶猛的眼镜蛇,在遇敌时颈部膨大,用以恐吓敌人;海参遇敌时,会“献出”内脏,供敌害食之,它则借机逃走,以后再长出新的内脏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动物在不同方面表现了与环境的适应。

  3.观察分析,提高能力。

  (1)媒体展示:北极熊、企鹅、大熊猫和家蝇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分布范围,并分析各自适应的环境温度。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互补,拓展思维,并初步认识到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媒体展示“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示意图”,并在不同范围的曲线上确定几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说明各点表达的含义,认识到同一种生物,在不同温度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现。

  (4)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并对学生合理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明确: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当环境改变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4.作出假设,激发思维。

  (1)如果这些生物的形态不是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小组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并选出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适应环境。

  (2)阅读“相关链接”,引发思考。并由部分学生宣读各自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种的灭绝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不仅保护生物,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5.探究实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蚯蚓对土壤的翻耕。通过课下生物兴趣小组动手参与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表达能力。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2)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设计的方案多样,如:

  ①不同光照的情况三种:光照;黑白间照;黑暗。均为24小时。

  ②不同时间的情况两种:一天;两天。均在黑暗下等等。选材上多用透明饮料瓶。

  (3)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5)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学生一致认为应放归原来的家园,让它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

  六、归纳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适应是普遍的,还是相对的。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七、布置作业:

  讨论思考:利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的知识,谈谈人类将怎样与生物和谐共存?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3-07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1

初中生物教案03-07

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06-08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1-10

【推荐】初中生物教案02-01

初中生物教案【荐】12-12

初中生物教案【精】12-19

初中生物教案【热门】12-11

初中生物教案【推荐】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