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估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平、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多加几要减去几,多减几要加上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89=90-()
198=200-()
99=()-()
397=()-()
2.口算
532-200
274+90
129-80
578+100
234-150
113+60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可以很快的计算出113+60,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计算
113+59的得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一)教学例1113+59
1.学生讨论: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很快的口算出这道题吗?
板书:113+59=113+60-1=172
2.提问:为什么加60?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减去1?
3.小结:加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先按整十算,多加了几就减去几.这样可以直接用口算,而且又对又快.
(二)教学例2276+98
1.模拟游戏“找钱”(详见探究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6+98=276+100-2=374
3.提问:把98看作多少?(100)
加100多加了多少?怎么办?
把276看作300计算可以吗?好不好?为什么?
4.练习
(1)76+97=76+100○□=□
(2)387+296=387+300○□=□
(3)499+379=500+379○□=□
(4)183+99=183+□○□=□
(5)49+425=□+425○□=□
(三)教学例3165-97
1.讨论:这道题你打算怎么做?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65-97=165-100+3=68
3.提问:为什么要加上3而不是减去3?
4.教师小结
减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先按整十算,多减了几,就减去几.
5.练习
(1)152-99=152-100○□=□
(2)321-88=321-100○□=□
(3)536-298=536-□○□=□
(4)247-199=□-□○□=□
(5)571-289=□-□○□=□
(四)小结
提问:
1.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2.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加法和减法的简便算法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者减数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
不同点:加法是多加了几要减去几;减法是多减了几要加上几.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填空.
例:+1968看作(+200-2)
+297看作(
)
+88看作(
)
-297看作(
)
-99看作(
)
+999看作(
)
2.判断下列简算是否正确.
A.127+59=127+60-1()
B.99+45=45+100-1()
C.243-99=243-100-1()
D.86+97=86+100+3()
E.121-89=121-100+1()
3.选择最简便算法.
(1)86+89
A.86+80+9B.89+90-4C.86+90-1
(2)198+84
A.198+80+4B.84+200-2C.198+90-6
(3)115-99
A.115-90+9B.115-100-1C.115-100+1
4.比一比,谁的简便算法多.
197+9898+299398+20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算下面各题.
115-99176-98439-197
148-79250-199526-298
2.王老师给学校买图书用了139元,买体育器材用了97元.他带了300元,还剩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一个数加、减整百、整十数可以口算,因此,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十的数看作整百、整十数,然后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
要想正确掌握这一简便算法,首先必须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还要有口算的基础,因此,新课之前复习了以上有关内容。
新课的引入是通过一个数加上整十数113+60引出一个数加上接近整十数113+59,这样安排,便于启发学生自己想出简便算法。
新课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得出加上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第二层次为了避免与加法简便算法混淆,先通过做买卖游戏付整找零的活动,引导学生的出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第三层次加法和减法进行对比。
在组织练习时,配合新课各阶段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进行练习,然后组织对比性的综合练习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灵活练习。这样由浅入深地组织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探究活动
找钱
游戏目的
让学生自己探究减去一个接近整十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游戏过程
1.表演如下情景: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了97元的商品,妈妈怎样付钱?售货员怎样找钱?
2.由一个学生扮妈妈,另一个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100元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妈妈把3元和65元合在一起.
3.教师提问:
(1)买97元的商品,为什么妈妈拿出100元给售货员?(因为零钱65元不够,97元接近100元.)
(2)为什么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100元比97元多3元,多减了3就要再加上3.)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个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师:谁来猜一猜,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反思]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第一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名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一)分组研究,四人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四组小棒。
出示实验要求:
1、 量出每组小棒的长度。
2、 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 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
4、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探究报告单上。
(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意思)
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三、应用与拓展
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1厘米、3厘米、5厘米
(2)3厘米、5厘米、2厘米
(3)11厘米、6厘米、7厘米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2、小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释)
书店
学校
小华家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靠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反思]:此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教学中开始学生逐渐答出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接着就沉默了,我就提出了9.2厘米行不行?学生略一思考得出结论:行。于是他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9.6厘米、9.9厘米……当学生发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时,得出结论第三边小于10厘米大于3厘米就可以,于是我又提出问题:现在同学们找到的最小答案是3厘米,2.5厘米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第三边要小于10而大于2。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有些着急,直接将我想要学生了解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要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这个结论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效果并不是太好。不如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更好。虽然此处处理并不是很恰当,但在这道题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
4、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3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实际生活中要讲究美观、实用)
[反思]此题是上一道题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 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反思]这是一道要同学动手探究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更愿意做这样的题。
本课总结: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6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7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教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快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 8 0.08 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0.8 < 8 < 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 < 8 < 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
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课时:1
教学目标:1、在有趣的计算中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练小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问题1、CAI-1呈现P51的第1题的信息。
1、你根据这个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列式解答。
问题2、第2题,
1、师生一起解读统计表。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问题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个别辅导。
二、估一估,算一算。
P52的第4题。
1、示范解决。
2、学生任选一行或一列计算。
3、汇报你是怎样选两个乘数的`?探讨估算的策略。
第5题,估一估,算一算。
可以采取游戏的方法,1人说数,另一人说需要多少钱。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 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2、算一算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6-08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06-11
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08-2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11-27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