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

时间:2022-11-07 12:52:36 高二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历史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历史教案(合集9篇)

高二历史教案1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高二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二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地域和主要特点;殖民统治的结果;扩张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途径

  (1)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动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实质。

  (2)通过学习价格革命、殖民掠夺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2)通过有关早期殖民活动和相关材料的学习、阅读,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由,痛恨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中国的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殖民活动的进行使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带来了灾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历史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以及唯利是图、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两重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本节课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进行。

  重点的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四段内容和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是否能够进行长途的航海旅行,为什么?西欧人为什么在15世纪末非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完成这一壮举的。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关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可能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难点分析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学生在难理解“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对比解释。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和所提供的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学生介绍与四位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有关的轶事。

高二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了解或掌握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背景、最早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阶级阶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特点,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早期斗争。

  2.能力要求:

  (1)分析为什么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而产生。

  (2)综合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3.情感目标:

  随着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诞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资本主义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步伐。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种压迫,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观点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是一个重点。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社会条件;了解早期资本主义的著名企业;懂得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

  (2)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及其特点是又一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的,这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一面;同时又具有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赖性的一面,使其在政治态度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妥协性,这给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是重点。中国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特点还有,先于资产阶级而产生;分布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斗争;破产农民多,有利于工农联盟;身受三重压迫,斗争性强。中国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已经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2.难点分析: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由于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一方面,外国资本家利用从中国攫取的各种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市场,处处危害中国民族资本,反对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清政府的厘金、苛捐杂税和其他勒索,也给民族资本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广东新兴的民族资本缫丝工业,曾一度遭受封建行会势力和地方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摧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例如,在技术上需要聘请外国技师,购买外国的机器和原料;在资金方面往往要向外国银行借款;在投资方向上主要是尚未被外国资本势力完全占领市场的那些行业,或者是适合外国资本掠夺中国原料需要的那些行业,如缫丝、制茶和轧花业等等;就连在投资地点上都无法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当时100多个民族资本工厂多在通商口岸,集中在上海、广州两地,这是因为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的原料和技术设备,或者是为满足这些地方外国人的需要。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打击排挤下不得不依赖封建势力甚至采取行贿等手段去拉拢地方官僚,求得减免税厘及专利的特权,或者呈请官督商办,管束工人。此外,当时民族资本企业的投资人,又多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商人一般都捐有官衔。上述民族资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他们一方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软弱性。早期民族资产阶级这一特点,影响深远,伴随着整个旧中国的历史。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提问:洋务运动对中国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回答)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条件

  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③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④洋务运动的'诱导。

  讨论:有人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是怎样认为的,请阐述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观点一:同意这种说法。理由: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3、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4、资本主义侵略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管理方式等。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

  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敌 入侵,中国也会缓慢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但是这仅仅是外部条件。

  观点三:二者的因素皆有。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③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思考一:资本主义企业为什么大多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1、交通便利,便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

  2、便于依赖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有一些人将工厂设在通商口岸的租界内,是为了寻求“保护”,避免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思考二:这一时期,在这些地区还存在哪些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有什么共同点?

  外商企业(耶松船厂);

  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

  同点是:

  1、都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2、都使用大机器生产;

  3、大都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他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无产阶级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②: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③组成:外商企业;洋务派的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

  ④共同优点(共性):

  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政治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⑤独有特点(特性)

  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破产农民多,便于工农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组织斗争;产生时间早,资格老。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怜惜文章

高二历史教案5

  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二、预习提纲

  时间:_____前期

  管仲改革措施:赋税制度

  影响:齐国强大,加速_______瓦解

  春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秋政治

  战强调______

  国李悝变法

  变魏文候变法经济:“尽地力”—破坏了井田制法

  吴起变法:军事——武卒

  影响:魏国强大,强化了________阶层的地位

  三、线索勾勒

  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

  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

  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军事

  富国强兵吴起变法

  影响:顺应时代潮

  四:重、难点

  1、横向比较

  背景内容影响

  管仲改革

  魏文候变法

  2、阶级分析法认识春秋战国变法的性质和作用

  3、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前594“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战国】魏文候: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楚悼王: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影响: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③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六、课后习题点拨

  解析与探究提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当时的社会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有利于新兴地主参与政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自我测评解答:

  1、面临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2、从发生时间看: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前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前期。

  从变法内容看:相同之处都采取了加速井田制瓦解的经济措施,不同之处是管仲改革未触及世卿世禄制,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从变法成效看:管仲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李悝变法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

  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更加彻底,触及到上层建筑,改变了世卿世禄制。

  七、同步反馈训练

  一、选择题:

  1、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770年B、公元前720年C、公元前475年D、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

  A、周王室辖区缩小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目的是

  A、维护周王权威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C、讨伐弱小诸侯国D、壮大自身力量

  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的增多C、各国的赋税改革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C、推进土地私有化D、实现富国强兵

  6、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相地而衰征”B、废除世卿世禄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7、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

  A、齐国B、赵国C、魏国D、韩国

  8、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

  9、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

  10、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11、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3、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的衰微B、诸候称霸天下的愿望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1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

  15、战国时期,代表落后与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

  A、奴隶主阶级与农民阶级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

  C、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D、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

  1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7、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知能点2)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B、商鞅C、李悝D、吴起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仍主张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

  “相地而衰征”。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地租形态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20、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开启了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悝在魏国采取的变法措施。

  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法经》,创建“武卒”。

  (2)战国大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更加彻底,主要体现在哪一措施上?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改变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3)战国大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实施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变法改革影响比较大?

  ①春秋战国时期限,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变法改革的基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春秋时期著名的有齐国的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22、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战争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候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

  列宁的话适合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①战争给新兴势力提供了发展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③争霸战争中,华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探究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不能为天下之王。

  ——《管子》

  材料二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7月以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至七月而纵之(开禁)。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云梦秦简田律》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否有一致性?

  不能保护好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规定在一定的季节里不得伐木、阻塞水流、狩猎。材料二作为法律条文,实际上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2)简要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

  古人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注意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列入了治国方略之中。

  附选择题参考答案

  1、A2、C3、D4、A5、D6、B7、C8、B9、A10、C11、C12、B13、C14、D15、C16、B17、C18、C

高二历史教案6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高二历史教案7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识梳理]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的重要性: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人类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承,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汉字的雏形: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3、趋于成熟: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商周时期的金文

  ①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②到了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3.汉字统一:秦朝的“书同文”

  (1)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俭省笔画、紊乱偏旁,以致异形杂出、一字多形等,文字的交流功能大大削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始皇为了消除这种混乱情况和便于推行政令、巩固统一,果断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2)具体做法:①以秦国的小篆作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②接着推广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

  (3)意义: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法艺术

  [问题探究1]什么叫书法?

  (一)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1、原因: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2)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2、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二)发展历程

  1.秦汉——自发阶段:

  ①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重实用;

  ②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雄厚深沉。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问题探究2]如果说秦汉时期的书法美是自发的,那么,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能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1)原因:

  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2)典型代表: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问题探究3]隋唐时期具备了哪些能够促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的条件?

  (1)条件: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2)表现:

  ①草书——狂放不羁: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②楷书——注重规范法度,力求建立新的法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4.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1)原因: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③重文

  (2)代表:“宋四家”—— 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5.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问题探究4]明代书法为什么会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1)原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2)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三、篆刻艺术

  1.定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他的创制以书法为前提,与书法并成为姊妹艺术。

  2.秦汉时期——篆刻艺术发展的标志性时期,为以后印章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1)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2)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的风格

  3.篆刻艺术的发展

  (1)宋元以后,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

  (2)明中叶以后,以文彭等人为代表,篆刻和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

  1、汉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字体

  趋势:是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字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概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和及原因。

  时期发展历程或特点原因

  秦汉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文字刚获得统一

  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

  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隋唐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③重文

  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高二历史教案8

  课标要求:(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艺术和美术艺术的概况,认识它们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近代民办艺术关系到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辉煌成就,知道艺术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艺术的兴起与流派。

  教学难点: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地位和影响的理解。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1.贝多芬音乐的地位

  2.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3.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1.背景

  2.印象派绘画

  3.印象派音乐

  4.印象派的贡献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1.现代美术

  2.现代音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阅读本课的引言:19世纪以来,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为音乐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欧洲诞生了若干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宛如一座座艺术高山,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艺术家是谁?他们的作品具有什么艺术价值?进入现代以后,艺术界又有哪些新发展?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文字阅读框《音乐领域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为什么要让同学们先理解音乐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呢?我们来看一下本目内容的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找同学分别阅读教材P74第一自然段: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水文音乐过渡的时期。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伟人是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材P74最后一个自然段:贝多芬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两个自然段说明了贝多芬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板书:1.贝多芬音乐的地位

  请同学们看教材P74图《贝多芬》,并阅读第二自然段小字,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在教材P74上面的文字阅读框中节选了两段贝多芬的名言,其中第一段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这段文字经常用来解释贝多芬的音乐巨作《命运交响曲》。

  板书:2.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还有哪些代表作品?《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其中《第三交响曲英雄》是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新时代的英雄——拿破仑的。当拿破仑称帝并背离法国大革命理想时,贝多芬把题词改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贝多芬共有九部交响曲,教材中说:“他的九部交响曲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瑰宝。”。

  教材P74本目内容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对古典音乐有进一步的说明,请同学们阅读参考。

  那么,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3.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同学们对贝多芬的音乐的更好欣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本目内容的第三自然段。

  谁来回答一下时代背景?教材P74第三自然段:贝多芬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终生追求进步和自由,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谁来回答一下贝多芬音乐的艺术特征?教材P74第三自然段:其作品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交响曲的发展与创新,他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他成功地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并调动一切音乐表现手段来为这个使命服务。

  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本目内容的上面文字阅读框的贝多芬的第二段名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便能超越常人无以摆脱的苦难。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刚健之风,这与时代赋予他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革命精神有关。印象派绘画与音乐产生的首要原因也与其时代密切相关。

  板书:1.背景

  教材上对印象派绘画与音乐的背景介绍中,并没有提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能结合已学知识作一简要分析吗?

  19世纪的欧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着猛烈地抨击。而艺术中的天才们也用一种具有相当自觉意识的批判眼光来看待前代的艺术,用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姿态面向传统。于是,他们用艺术上的创新来契合时代的精神。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材上虽没有提到印象派绘画与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却介绍了其它一些原因。你能分析出来吗?

  科技的进步,如绘画中光学理论和实践,音乐中乐器的革新。

  艺术家的个人创造。

  前代艺术的积累。……

  下面我们来看印象派绘画。

  板书:2.印象派绘画

  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文字阅读框《印象派的由来》。

  印象派的精髓之处就是反对传统的固定理论与模式,力求创新与突破。那么,印象派绘画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及追求呢?教材P75第一自然段: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为了加深对印象派绘画的理解,请同学们参照阅读教材P75本目内容的第二自然段小字。

  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法国画家莫奈。

  莫奈的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组画《干草堆》《鲁昂大教堂》等。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40的相关图片及说明文字。

  从印象派绘画我们来学习印象派音乐。

  板书:3.印象派音乐

  先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到体现印象派音乐艺术特色的'相关语句。

  提示:教材P75本目内容的倒数第三自然段:一些音乐家在创作中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主张用它们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本目内容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小字,以加深对上述艺术特色的理解。

  印象派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其代表作品是1892年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蓝底文字阅读框,以及教材P76第一自然段小字以加强对德彪西作品的理解。

  我们从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印象派兴起的背景,以及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大致情况,教材在P76本目内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介绍了印象派的贡献。

  板书:4.印象派的贡献

  找学生阅读: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印象派的崛起,开辟了欧美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从此,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变革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从而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现代艺术的兴起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同时流派众多。

  那么,现代艺术的兴起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呢?现代派产生在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金融危机等种种尖锐的社会现实,使不少艺术家们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幻灭。他们不是政治家,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反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犹豫、彷徨之后,只有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沉浸在各自所向往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之中。

  依据教材,现代艺术可分为美术与音乐两个部分。

  板书:1.现代美术

  在19世纪欧洲的印象派崛起之后,欧洲的绘画艺术又经历了怎样的流派传承?新印象派、后印象派,最后是现代派。

  在印象派自身的演变过程,又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画家,教材中提到的有塞尚、高更和凡高等。

  请同学们看教材P41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视角、选材等方面的创新)

  这些印象派以及印象派传承的流派对现代艺术的产生有什么意义呢?教材P76本目内容的第一自然段:这些流派以新的视角描绘客观世界(包括光和空气氛围),为绘画领域开辟了新方向。

  这样,在印象派的基础上,现代派开始主宰画坛。那么,现代派美术又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呢?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提示:教材P76倒数第二自然段: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教材P77文字阅读框《现代派美术》对现代派美术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请同学们阅读。

  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41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

  现代艺术除了现代美术之外,教材上还提到了现代音乐。

  板书:2.现代音乐

  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最后一个自然段小字。

  小结:艺术成就的关键在于创新精神的不断高扬,而时代又赋予了艺术创新的个性,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历史发展的片断与风貌。

  作业:“自我测评”1.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音乐大师贝多芬?

  提示:①主要特征:重视规范化,要求风雅、高尚、审慎与节制,侧重于形式与技巧的表现,将感情的表达作为一股潜流,在完美均衡的形式内,强调着形式的严谨。

  ②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出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才能的完美结合,他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动机型的主题运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离调变音体系,成为贝多芬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及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特点。贝多芬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课堂反馈:

高二历史教案9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20世纪新的学术思潮的不断涌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科学的重要成就;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西方未来学;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各国教育更迅速发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点。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现代新的学术思潮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追求社会进步的观念。

  2.通过对现代教育战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当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本节难点: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工具,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要点

  一、学术思潮

  1.西方哲学的发展

  2.世界史学的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巨大进展

  4.西方的未来学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节课我们来了解20世纪的世界学术新思潮的出现和教育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学术思潮

  1.20世纪哲学的发展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阅读学术思潮的哲学部分,完成表格

  2.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

  在哲学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历史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看待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这种史学观对社会主义国家基至对西欧的历史学影响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对历史解释存在公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

  (2)一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西方史学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学家开始探讨文明发展的规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没落》和《历史研究》。二是从法国开始,史学的研究突破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欧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史学。

  除了苏联、西欧史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国的历史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进步主义学派的史学,代表人物彼尔德;有新保守主义史学;有新左派史学以及新社会史学。不同的史学观都和当时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3.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简单了解什么是“凯恩斯学说”,即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措施,鼓励和刺激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纪的西方未来学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未来学?学生回答:未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学科,特别注重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提问:为什么现代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培养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力量竞争

  正是由于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许多国家竞相增加教育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归纳,教师补充。

  (1)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这是改革的重点,因为基础教育质量决定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

  (2)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课程设置综合化。

  (3)建立继续教育的体制,即加强学前和成人教育,因为幼儿教育对个人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必须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

  (4)教育形式多样化,保障各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都能适时接受恰当的教育。

  (5)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本课小结

  现代学术思潮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优秀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本校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改革情况。

  2.如何认识教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历史教案11-03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10篇)11-10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9篇)11-06

高二历史教案(9篇)11-05

高二历史教案9篇11-04

古代历史教案12-15

初中历史教案04-27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2-17

初一历史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