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

时间:2022-11-08 16:30:33 七年级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生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生物教案15篇

初一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好像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到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我们的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介绍各大生态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29,小组讨论一下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哪里?(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数量多,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有“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较少)。那为什么要称森林是“绿色水库”呢?我们知道水库最多的是水,那一个森林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水库?(因为动植物种类多,上节课我们做过实验《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所以森林能称上“绿色水库”)。而我们再看看一条食物链在草原中,因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关系比较单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种生物减少了也会引起这条食物链被破坏,但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很多,一种生物减少了,还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条食物链不那么容易因为一种生物减少了而受到破坏,所以森林生物系统更容易维持。谁来说说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别?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从而复习生物必须适应它所在的环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沼泽,掉进沼泽地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那沼泽地对我们有那么大的伤害,我们还要保护它吗?(还要,因为沼泽地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特点是?(都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的监控才能正常地运作)。需要人在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浇水…)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破坏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态系统我们叫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生态系统有人的参与会很容易被破坏,但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分析书本资料:

  分析书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态系统还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农田、城市…)总结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互相关联的,而生物圈又是这里面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书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关联的,影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对其他方面造成威胁。

  关于保护环境的共识:

  但是我们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的种种行为使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尘暴……使得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伤害。还有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图片、事例引证)。所以为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哪些事情我们同学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乱排放废气,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种树,少砍树……)从而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教学后记:

  对于生态系统的介绍这节课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初一生物教案2

  教学过程

  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

  3.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

  1.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死掉?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2.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二)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三)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

  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

  (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

  (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

  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

  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初一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初一生物教案4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

  2、在 和 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 ,形成新的 和 ,

  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 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 作用散失的。

  5、一株玉米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还多,有的植物还不止这么多,那么多的水分都用来组成植物体了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 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 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 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讨论得出结论:-----------------------------

  学习任务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⑴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

  ⑵四人小组根据问题思考: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讨论、交流、总结: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讨论回答: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初一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初一生物教案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能说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能描述枝条的发育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能力目标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情感目标1、通过调查植物的生活需要哪些无机盐,学会和他人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

  2、初步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根的哪个部位长得最快

  2、芽和枝条的发育关系以及植物的生长所需无机盐的种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

  细胞体积的增大。

  3、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和的无机盐。

  二、导入新课

  种子萌发后,长出了幼嫩的根、茎、叶,那么,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幼根的生长

  阅读课本96页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进行探究,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你的探究实验中,应选择什么样的根?

  2、当几位同学获得的实验数据不同时,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应怎样处理?

  3、从记录数据中发现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4、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你会发现,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的细胞。这是因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不断补充的细胞数量,伸长区的细胞不断长大,长成为的细胞。

  5、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另一方面要靠

  。

  (二)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阅读课本P98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欣赏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歌咏春风绿柳的诗句,请分析: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什么发育成的?

  2、用横线连接,表示芽和枝条的发育关系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通过阅读课本P98页第3、4自然段并结合课前的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1、植物的生长需要不断的补充哪些营养物质?植物是如何获得这些营养物质的?

  2、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3、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拓展创新

  1、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又说“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这两种说法是否符合科学种田的道理?

  五、达标检测

  1.根尖的分生区属于()

  A.营养组织B.分生组织C.保护组织D.输导组织

  2.一条根能够不断长长的原因是()

  A.根冠不断增加新细胞

  B.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C.分生区细胞数量增加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D.分生区不断增加新的细胞

  3.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

  4.种庄稼需要施肥,肥料的'作用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

  A.有机物B.水C.无机盐D.氧气

  5.一棵大树的枝条是由发育成的()

  A.茎B.根C.叶D.芽

  6.根尖在向下生长的过程中,分生区不会被土粒损伤,是因为()

  A.有根毛开路B.有细胞壁的

  C.有根冠保护D.有伸长区的保护

  7.植物生长中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A.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B.含氮的、含磷的、含铁的无机盐

  C.含磷的、含钾的、含硼的无机盐

  D.含氮的、含磷的、含锌的无机盐

  8.种植白菜、菠菜时,应多施()

  A.氮肥B.磷肥c.钾肥D.铁肥

  9.无土栽培是指()

  A.把植物直接栽培在人、畜的粪尿中.

  B.直接将植物栽培在水中的栽培方式

  C.不需要给植物施无机盐的栽培方式

  D.把植物栽培在将植物需要的无机盐按比例配制好的营养液中

  10.芽中将来发育成茎的部位是()

  A.芽原基B.芽轴C.生长点D.叶原基

  1l.由伸长区发育成的结构和发育成伸长区的结构分别是()

  A.根冠、分生区B.分生区、根冠

  C.根冠、成熟区D.成熟区、分生区

  12根尖由四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13.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和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期,并且要尽量多带。

  14.把两株同一品种、同样大小的健壮幼苗分别培养在甲(内装土壤浸出液)、乙(内装与甲瓶等量的蒸馏水)两个瓶内。过些日子,看到甲瓶内的幼苗长得,颜色,乙瓶里的幼苗变得,颜色,这个实验表明植物生长需要。

  15.某同学进行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据图回答问题:

  甲乙

  (1)甲、乙两瓶都应当放在怎样的环境中?

  (1)为什么甲植株生长状况比乙植株好?

  答案:

  一、1.B2.C3.A4.C5.D6.C7.A8.A9.D10.B11.D

  二、12.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伸长区13.幼根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幼苗土

  14.健壮鲜绿瘦弱发黄无机盐

  15、无菌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初一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法建议

  认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本节知识的中心问题,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教学,关键在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效果显著。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问题,在进行课本中的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如:直接把盐撒在切好的萝卜片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有水分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对比实验。或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设计出有关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这些知识。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不仅要让学生看到实验结果及分析出原因。还要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在实验中加入一些数据的测量,如烧杯中前后溶液量的测定,或萝卜条的.重量是否有所改变。

  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涉及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这些知识还不能非常准确的理解。所以,这一节只要求讲述生理现象,不要求深入地讲述原理,只要把演示实验做好就能够形象地说明问题。广泛联系实际,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并认识其中的道理

  根吸收水分的过程的教学,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将根吸收水分的过程概括出来。教学时,首先向学生质疑:根毛区表皮细胞形成的根毛是否能够吸水?以便激发学生探讨新问题的兴趣。 要想了解根吸收水分的过程,主要是要解决根内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根各层细胞的角色扮演,使其亲身体会到浓度的改变。但在这之前,一定要先向学生说明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而且低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观察、分析、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内容是中心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象,让学生由浅入深,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根据挂图说明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

  2、成熟区的生理功能与根毛细胞的细胞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把切好的新鲜的萝卜片放入干燥的培养皿中,并撒上食盐。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其变化。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水分产生,水分从何而来?"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萝卜细胞的细胞液中出来的,是因为撒入食盐造成的。)

  4、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本实验中食盐遇到萝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为食盐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盐的多少即是溶液浓度的大小。

  5、出示课本61页演示实验。(强调:实验中除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另一个烧杯中装有盐水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都一样)

  6、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萝卜条的变化,并用量筒测量烧杯中的溶液量。

  7、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根毛吸水的道理:

  1、出示根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或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根尖从外向里的细胞特点。

  2、组织个别学生分别扮演各层细胞,分析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高低。判断细胞吸水的途径。

  3、总结:

  (1)根吸水依据细胞吸水的原理。

  (2)水分进入根的途径是:土壤溶液→根毛细胞→内各层细胞→导管。

  4、提问:"什么情况下,植物的根细胞会出现失水的现象?"

  5、组织学生发言。

  6、讲解:

  如果一次施肥过多,或土壤是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细胞内细胞液浓度时,会发生失水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烧苗"。

  (三)合理灌溉:

  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植物的需水量是否一致。

  讲解:

  1、植物在一生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当土壤缺水到一定程度时,就要进行灌溉。

  2、不同植物的一生中消耗的水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消耗的水量也是不同的。

  探究活动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

  目的要求:

  1、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

  2、探究植物细胞失水的细胞特点和外界条件

  材料用具:

  新鲜白萝卜、显微镜、刀片、镊子、烧杯两个、实验天平一个、清水、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标签、胶水等

  方法步骤:

  (1)制作白萝卜条:把新鲜白萝卜用刀片切成宽厚相同的两个萝卜条,在天平上称重,用刀片切修,使两个萝卜条质量相同,并记录重量。

  (2)将两个烧杯编号,分别贴上1号和2号标签,在1号烧杯内装入清水,在2号烧杯中装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将两个白萝卜条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10~15分钟。

  (3)用镊子取出两个萝卜条,晾干、称重并记录重量,计算清水中的硬萝卜条吸收了多少水分,食盐水中的软萝卜条失去了多少水分。

  (4)总结: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植物就_____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就_____水。

初一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初一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 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一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过这些现象:你生病拉肚子,医生告诉你要注意饮食卫生,吃饭前妈妈总是让你先洗洗手,吃剩的饭菜存放久了就会变质这些都与什么生物有关系呢?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

  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 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过渡:细菌那么小,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要想观察到它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行。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10页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小组内共同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

  (3)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2.请2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指出其不足之处。

  3.用电子摄像头连接到电脑上,投射出显微镜下的物像,(或提前做好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菌的形态如何?

  4.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指导学生更清晰的观察放大倍数更大的细菌:细菌有几种形态?

  总结: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及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5.课件展示:几种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归纳。

  过渡:虽然细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6.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2.3-6,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有哪些?

  (3)有的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分别是什么?这些特殊的结构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精讲: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7.指导学生比较植物、动物细胞

  和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成形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有有无

  细菌细胞有有有有无无无

  想一想: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较,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从结构上看,哪种细胞更低等?

  精讲:细菌细胞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而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比动植物低等的多。

  过渡:细菌的结构如此简单,个体又那么微小,它们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又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

  认真阅读资料,从中提炼信息。

  生1:细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广。

  生3:细菌的种类繁多。

  生4:我们要经常洗手、讲究卫生才能减少身体上细菌的数量。

  小组内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讨论其他问题,尝试回答:

  生1: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镜视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动物镜易导致镜头松动而损毁显微镜。

  两名学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思考问题。

  全体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

  生: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继续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更清晰的认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的细菌。

  迅速判断、并抢答。

  认真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回答:

  生1:细菌是单细胞的

  生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遗传物质。

  生3: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细菌运动。

  回顾植物、动物的细胞结构

  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比较后回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认真听教师精讲,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添加这个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一下有关细菌的知识,对细菌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数字,体会细菌体积之小、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与人体关系之密切。

  通过复习,对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进一步学会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

  教材在此处第一次安排高倍镜的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这两个讨论题,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以后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巩固。

  设计这3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它们与细菌细胞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同时让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然而然的发现细菌的突出特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处给学生介绍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学观点。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二)

  10分钟知识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11页有关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是如何获取有机物的?

  (2)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什么?

  (3)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氧气的需求相同吗?

  总结:可见大多数细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异养有分为腐生和寄生。

  点拨: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我们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2.课件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视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2)细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是如何度过的?

  点拨: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和前面学过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种休眠体,可以生存十几年,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就会重新萌发成细菌。

  算一算: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假设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过渡:细菌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几乎无处不在。尤其看了电视剧《731》以后对细菌更深恶痛绝。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1: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得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生2:有些细菌是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我们称之为寄生。

  生3: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活,有的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也有的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

  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尝试回答。

  生1: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生2: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隔20xx分钟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别快。

  生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内部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动手算一算,看看结果如何。

  生:细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总结和精讲,拓展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分类,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名词,因此有必要拓展。

  细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利用一段视频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区别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的观点。

初一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初一生物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学习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绿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机物。这两节知识是连贯的,顺接起来也非常自然。内容上本节主要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里有三个演示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标设定

  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落实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课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并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首先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推测: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时我会顺着学生的思路,设置思维的障碍: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是由学生讨论交流,并上台演示实验,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我将教材中的三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分小组自学加讨论,研究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选拔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验,教师只是个引导组织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过程,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观察时要伴随思考。给学生质疑。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讨论,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善于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长处,交流方法。在学完呼吸作用后,立即列表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分别,也让他们看到比较法简洁实用的优势。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认识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实,学法的指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设计的是利用12分种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和伴随的习题,在这当中,有问题随时提问,讨论,交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初一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之前介绍的三种植物都有一个特征:它们的后代都是由孢子生殖而来的,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

  导入:但是大多数植物的`生殖方式并不是这样的生殖方式的,是靠什么来生殖的呢?应该是种子植物。

  介绍种子植物能结种子,并是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做种子植物。

  那种子又是如何变成一棵植物呢?我们先来了解种子的特点。

  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花生种子的结构:

  种皮,胚

  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

  种皮、胚、胚乳

  思考:胚乳的作用?

  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种子的分类:含两片子叶的:双子叶植物

  含一片子叶的:单子叶植物

  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

  胚:胚芽、胚根、胚轴、子叶

  种子植物优势:1、有种皮,使胚受到保护

  2、有贮存丰富营养物质的子叶或胚

  3、种子是一个器官,适应性强,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萌发。

  结论: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

  种子植物的另一种分类种子外没有果皮----裸子植物

  种子外有果皮----被子植物

  哪个更具有陆地生活的优势?

  介绍几种常见的植物

  练习:1、(1)松的球果不是果实。()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中都有胚。()3、裸子植物的种子比被子植物的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初一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初一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快乐闯关

  5分钟利用课件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并设计快乐闯关题目。题目分ABC三档,小组计分,评比红旗小组。A类: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B类:

  1、骨、关节、骨骼肌在协作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关节的结构中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C类: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屈肘时 为主的伸肌肌群舒张;以 为主的屈肌肌群收缩;伸肘时相反。直臂手提书包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为全身的肌肉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 绕 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进行两分钟快速复习比赛

  小组对对碰,快乐来闯关,小组合作完成快乐闯关题目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以小组计分,竞争红旗小组,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创设情境:

  国际在线专稿:一只会模仿各种声音的鹦鹉不久前意外的凭借这一特殊本领使主人和他的儿子及时从家中逃离。

  33岁的香农康维尔居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事发当晚,他与儿子一起躺在长沙发上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凌晨3点左右,康维尔忽然被一阵忽促的火灾报警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家中着火了。

  事实上,康维尔听到的并非真的报警声,而是他饲养的亚马逊鹦鹉花生模仿警报器发出的尖叫声。

  激趣引入:鹦鹉天生就能模仿各种声音吗?你想知道这一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学生认真听新闻故事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会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5分钟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上)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探究 动物的行为:

  1、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双色笔和练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检测自学:完成《生物助学》自主学习目标123,并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1)下列各图片中展示的是动物的哪一种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组图片

  鹦鹉学舌

  黑猩猩在冲浪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和第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吗?

  (2)为什么鹦鹉能学舌而公鸡就学不会呢?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5、出示第三组图片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学》P77合作探究2读标识标

  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独立完成自学指导目标123,有疑问可小组合作讨论。

  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 而获得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

  目标板书在黑板副版上,可时刻提醒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限时速读,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检测,检查自学效果,通过展示学习成果,促使所有学生能认真自学。

  认识动物的繁殖行为、迁徙行为 、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通过识图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一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生物教案11-05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物教案01-27

初中初一上册生物教案06-10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11-19

生物初一作文06-28

初一生物教案(精选15篇)12-04

初一生物教案(15篇)11-15

初一生物教案精选15篇12-01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物教案5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