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说感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自读自悟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从而激发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说出故事梗概,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游戏:猜人名。
课前,和学生进行“猜人名”的互动游戏,学生根据人物主要特点的描述猜测出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几位英雄,从而引出杨靖宇。走过悠悠的历史长河,有许多人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上。杨靖宇就是其中的一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图片),在我们的领土上烧杀抢掠,从此,英雄的中华儿女就开始了为期八年的抗日战争,这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杨靖宇的事迹更是惊天地泣鬼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生读课题)《抗日英雄杨靖宇》,师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游戏导入)由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几位英雄引出杨靖宇和他生活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又能使学生明白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尽快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2、出示本单元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出示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二、初读感知,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对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大概了解,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2、细读课文,复述梗概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概括故事梗概这一学习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由于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预习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主要采用生自学、师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或者文中重点词进行概括训练。
随机板书:不幸被围、突围五天、分开突围、独自周旋、壮烈牺牲读了两遍课文,你觉得杨靖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生自由答,师引导:杨靖宇的优秀品质不只是这些,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更多,本课的特色就是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三、品读感悟,探究展示
探究问题: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杨靖宇的什么品质?
探究提示:
1、用我们学习的浏览方法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描写的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可以抓住杨靖宇的语言、行动、神态这些细节描写谈感受。
3、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4、代表发言,不完整之处本组成员可以及时补充。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因此,对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的突破,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品悟、探究展示,感受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使学生学会迁移,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全面地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在汇报交流过程中,随机板书:关爱战士、舍己为人、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关于细节描写的句段,通过多样化多角度设身处地的朗读,再次感受英雄之爱、英雄之勇、英雄之不屈,使杨靖宇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在朗读中通过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再次感受杨靖宇的高尚品质。
5、杨靖宇牺牲后,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杨靖宇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崇敬之情,我采用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和引读的方法学习杨靖宇牺牲后的部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四项训练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交流平台”回顾了本组课文的场面描写,以怎样写场面为话题,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词句段运用”中通过注意加点部分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以及人物对话中可以用哪些词语和描写方法表示“说”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书写提示”通过展示汉字的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日积月累”则展示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在学习课文和习作的基础上,已经具备欣赏和写作场面的能力,学习“交流平台”的内容相对容易;“词句段运用”有例句,根据例句容易引导学生体会巧用词语的好处,但让学生自己仿照写句子,部分学生会觉得困难;写字练习功在平时,老师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的名句在理解上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1.紧扣教材,读懂句子,再拓展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平时积累和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先读通,再读懂,最后运用。以读为本,拓展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重点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难点
1.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3.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场景及重点语段。
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书写作品。
2课时
第一课时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场景?最令人难忘的是哪个场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朗读列举的课文例句,找出场面描写有哪些规律可以学习借鉴?
(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点面相结合。)
2.以《开国大典》为例,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句体会)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3.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
4.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课文,并互相交流学习情况,并试着分享。
5.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语言表达要清楚;
(2)要有理有据;
(3)最好要有自己的见解;
(4)要认真听别人讲话,要目视对方;
(5)听清别人的意思,不懂的等别人讲完后再请教别人;
(6)最好能针对别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别人做出真诚的评价。
三、词句段运用
1.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
(1)读句子,比较如果没有加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会有什么不同?
(“只听见……只听见……”这两个“只听见”强调了肃静的气氛,突出了会场的肃穆、庄严、神圣。“是那么……是那么……”突出强调了那里的天确实更可爱。)
(2)这些加点的词语在读的时候,语音上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读出强调的语气,在语音上要重一些。以后在读书时被强调的部分注意要重读。)
2.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在句子中找出表示“说”的词语。
(“赞叹、婉言谢绝、话一出口”等词语都表示人物在说话。)
(2)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说”的意思,指导学生自己找出来。
(说道,谈论、讲解、喊叫……)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后两个例句。思考:这两个例句与前两个例句有何不同?
(这两个例句没有直接表示“说”的词语,而是借用伴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提示。)
(4)指导学生根据了解到的表示“说”的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3.引导学生根据例句与练习,思考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示“说”的好处。
(如果一律用“说”显得单调、重复,使语言机械呆板。相反,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
4.学生练习写话,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场面描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方法与设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课上积极探究;以陶渊明《饮酒》和本人拙作作为拓展延伸;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生开始默读,师顺手板书课题。
二、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预习,抽生朗读,其余人静听准备点评指正。
一生主动读过后,别人主动点评。师提醒注意“玄奥”的“玄”字读音xuān,与弦(xián)和舷(xián)不同。“露”有两个音“lù”和“lu”,本文中“露水”和“露出”都读“lù”,“lu”用于口语,如“露怯”和“露马脚”。
四、师范读,生静听,准备点评并准备回答“二”中的两个问题。
师读过后,也请生指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其实是对老师的帮助)
五、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理出线索。(解决问题1)
生说师板书
写了哪些朋友(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读、说一遍。
六、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生各说看法感受后,小结: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八、概括写作技巧。
九、朗读感受画面美、语言美。
(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就读哪一句哪一段,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十、有没有诗句与本文相通,可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
十一、作业:
(一)拓展延伸。欣赏情感有相同之处的诗词。(见附页)
1、陶渊明的《饮酒》(五)
2、本人的拙作《西江月·育盆景》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自由写作。
结束语: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朋友犹如火红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犹如陈年佳酿,越陈越香;朋友犹如一
教案《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杯白开水,越淡越纯。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教案设计附页:
饮酒(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西江月·育盆景
山高峰险敢上,挖根择栳造型。绿蕉墨竹听雨声,迎来多少欢腾。
继木青松含翠,杜鹃牡丹爱人。悟梅十载誓有神,相伴人生奋进。
(注:唐湾校边有一退休老人,老伴早逝,无以相伴,不爱烟酒牌,独好育盆景,迄今十余载,盆景满阳台,情怀、志趣皆寄于斯,无异于梅妻鹤子之高雅。我有感而作。)
《山中访友》教后反思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温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二、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①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方法】
1.关于大象,学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大象作为兵士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课文,理解战象嘎羧的情怀。
2.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讲述的顺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讨论研究一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大象是一种聪明而具有灵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人类驯服后的公象,便可成为战象奔向战场去投入战斗。(展示战象图片)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共同走进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不同颜色词语,你们会发现这两块词语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同学们在课下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战象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给我们留下了哪几个感人的片段呢?
3、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师板书:(英雄垂暮 披挂象鞍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三、深入文本,感受嘎羧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读在对战象嘎羧的描写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勾画出来,并在一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师:嘎羧离开打洛江,最后来到了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用它那一对铁镐似的象牙,挖了一天一夜,刨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起来,(齐读第22自然段)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嘎羧还仅仅是一头普通的战象吗?不,它是一位(学生说:忠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五、伴随音乐,深情总结
师:同学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就这样,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走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26年的村民,忘不了饲养员波农丁,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沈石溪这样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英雄嘎羧作的小诗,我们就齐读一下送给英雄嘎羧吧!(课件出示小诗)
六、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析“观察、观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至5自然段。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
2、读一读这些句子及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
3、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4、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5、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体现在哪些词上?( “一开始” “几分钟”。 “一小群一小群” “先回来的鸟”……)
(2)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3)写“大部队”时,作者用哪个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势?“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描写的句子。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6、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7、指导背诵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3)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2、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写几则保护益鸟的公益用语。
【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 泳 抢 员
瞩 脉 沧 贞
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 铮 响 嗬 渤 海 嘉 峪 关 纵 缰 驰 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
城楼
2、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 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语文要素】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5、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重点)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难点)
一、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
1、阅读文章,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
2、指名反馈。
预设: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思考:你觉得阅读时用上“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既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创造力。)
二、词句段运用: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好处:(1)加强语势,更有节奏感;(2)能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如,第二组句子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并列叙述,内容集中,句式整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赞美和喜爱。
2、认识分号并了解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前一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句式相同,并列关系)
(2)(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后一部分)观察并分析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和关系。(分别写了“我微睡时”和“我醒来时”天空的情形。)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
(4)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分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①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②我喜欢吃生菜;你觉得好吃吗?
明确:第一句正确,句子前后属于并列关系。第二句错误,句子前后不存在关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2、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词句段运用: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坐车到外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路牌上的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是怎样的?
明确:所有字母全部大写;拼音上没有声调;遇到“县、市、街、路、湖”等各地通用的通名,与前面的专属名字空一格。
2、课件出示:陈依依Chen Yiyi杨丽明Yang Liming指名归纳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明确: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3、引导学生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及同桌的名字。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还”的读音为“huán”。
2、简介创作背景及诗人。(课件出示)
3、理解古诗内容。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仿佛听到诗人和朋友在饮酒畅谈。
(2)结合最后两句诗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四篇课文所学习的单元要素(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由于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落实较好,学生掌握较好,在以后的阅读中只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可。在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后,学生能够列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使用排比句的好处。通过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写出语言生动优美的排比句。另外,学生在反复品读句段,查看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分号的用法,并能说出分号的用处。在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时,学生不仅能结合搜集的资料自己翻译古诗,还能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改编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读书要有选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课文介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教学重点:学以至用
教学难点:知道读书要有选择。
教学方法:讲解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上记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1、自学生字词。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些什么。
二、逐节读课文。
采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办法。
三、这篇课文介绍如何选择合适读物,这会给你什么启发。
四、模仿课文2-5节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写一段话。
五、再次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
课外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课题的选定: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我们年级组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年级组决定把这次的教研课题定为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下略读课文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为教师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发挥略读课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通过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我们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3.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三、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第十一册六单元的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略读课文。编者在第十一册六单元中安排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以后,安排了略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意在让学生能在精读课文掌握学习之法之后,运用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借助课文的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体会作者通过运用对比写法,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给我们具体描写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结构性强,全篇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每段也是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山如何野,水如何野、动物如何野、游人如何野。在具体描写中用语丰富、准确,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等。针对本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课型特点,课文自身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确定出本课的
1、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奥、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祟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流程:
1)从课题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之法
3)选段赏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心情,领悟表达之法
4)拓展
五、设计中的困惑:
在备课中,在处理如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不知道在教学中要不要把本课的表达方法: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提出来,后来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决定还是在教学的最后把这个概念提出来。
六、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这节课上得意犹未尽。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优美,虽然在教学中,我已经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来体会索溪峪的“野”,但这篇课文毕竟不是精读课文,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个重点段(山“野”)来进行重点欣赏,那么喜欢其他段的同学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朗读欣赏。因此,上完这节课后,“长篇幅的略读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来完成?”是我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我上完这节课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后,制定了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并不好,给人感觉出来得有点突兀。上完课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如果在学山“野”这段时,问学生,这段主要写什么?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知道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这就是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样可能比在课文最后提出要好一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一首诗中,再一次感受民族魂。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句话》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一句话通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诗人要说的这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快打开语文书,看看这句话是什么?
二、新授
(一)介绍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于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挚热的爱国之情于一九二五年又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他归国后看到的却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现实恰像他在《死水》一诗中所描绘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
(二)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这句话是——“咱们的中国!”
与“我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进行对比体会。体会那团强烈的爱国的烈火。
2.这是一句怎样的话呢?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句话”的理解吗?
大家结合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当时的写作时代背景。
3.自学课文,以小组来汇报学习情况。
(三)分析课文。
1.抓住“祸”、“火”体会这是句怎样的话。
联系当时时代理解“祸”:军阀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的压制。
(1)“火”: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2)“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反映了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
教师小结:这是句在重压下,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的话。
2.抓住这句话中蕴含的力量。
抓“铁树开花”这句话。
(1)铁树开花来之不易,但终究会实现。
(2)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写出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力维护自身统治所带去的恐慌和畏惧。
教师小结:这是句让反动派恐惧的话,也是能实现的话。
(3)读出作者对“咱们的中国”的渴望与赞美。进一步体会“咱们的中国!”
把两节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要重复两遍?你感受到什么?(对新中国的强烈的渴望与赞美。)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闻一多先生怀着赤诚爱国心,通过这首《一句话》表达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四)拓展阅读。
《祈祷》闻一多
思考:闻一多祈祷什么?用我们学过的结合课文、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三、练习
1.理解“铁树开花”这句话的含义。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课后小结
闻一多是诗人,也是严谨的学者,高度理性,执着,自制力很强,自称“东方老憨”;但他内心有一团火,情感丰富,热情洋溢,理想主义,像一座表层冰冷内蕴火焰的“没有爆发的火山”,这种特殊性格在诗中亦有典型的表现。“咱们的中国!”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包含着人民当家作主,反对专制压迫的丰富潜台词。在封建专制统治时代,中国人处于毫无民主权利的奴隶地位,这句话五千年来都没有说破。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民才有了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的希望。诗人闻一多一腔爱国主义情感燃烧、升腾着,好像快要爆发的火山,他盼望着“铁树开花”、“火山忍不住了缄默”的那一天。
板书设计:
一句话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的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身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沛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身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身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同学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身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身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材简析: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文。作者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文中既写了大兴安岭林区的美丽景色,又从不同角度赞美了它对祖国建设所起的作用。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展开联想,记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浓烈,文笔优美,句句是景,步步有情。作品表意凝练集中,抒情畅达痛快,目视整齐匀称,耳听节奏鲜明,其语言运用之妙,堪与诗歌媲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 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及教具使用
一、 启动激趣:(课件演示景物)
这里是祖国的绿色宝库,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这里山水景色奇秀,冰雪风光绚丽;这里是大山的王国,巍巍万里,雄浑粗犷;这里是绿树的海洋,浩瀚无垠,茫茫苍苍;这里有无尽的宝藏,珍禽在天,奇兽在山,香菌在林,锦鳞在渊。这就是闻名遐尔的大兴安岭林区。
二、质疑探究:
1 整体感知: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 学习2—7自然段
(1) 抓住“美”,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自主学习课文。
(2)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
(3) 交流汇报。(品词析句:如岭的色彩美,林、花的姿色美,木材的充实美,林场与人的和谐统一的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相机出示文字图片。
(4)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3 理解“兴国安邦”在文中的意思。
三、 总结梳理
老舍先生看着这温柔的岭,看着这漫山遍野的青松白桦,激情难却,浮想联翩。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万古长青想到综合利用,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无论想到何处,看到何处,他所有的感受都是亲切舒服。
(1)文中几次出现这句话?作者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作者的感情有如此的变化?
(3)指名学生看板书总结。
四、 应用验证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的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林海。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引情入境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充分地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不断升华
课内与课外结合,积累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林 海
景 美 物 美 人 勤
岭(多) 林(多) 花(多) 木 场
高、矮 起伏 深、浅
长、短 林海绿浪 广厦良材 砍—栽
横、竖 温柔、明、暗 综合利用
松 桦 色彩
衫 裙 绣花鞋 祖国建设 兴国安邦
线条美 姿色美 充实美 和谐美
评课:
1.从教学思路上看,教师让学生自学、自悟、自己体会文章中的美感。可以看出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开课教师就用优美的图画和语言让人耳目一新,使人感到林海给人以悦耳悦目的美感享受。
2.第二部分抓住“美”,让学生读—品—悟,采用小组讨论形式,抓住“美”就抓住了文章表现的方法和内涵。合作中着重点放在对“美”的探究上。这一点教师做得最为突出。
3.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通过句子的对比,品味文章的写法,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巧妙之处是教师让学生放开说,对句子的对比学习,收拢恰到好处。
4.在这节课上,可看到教师让学生去欣赏优美的句子,去评析优美的句子。如,读文后,学生说:“大兴安岭上穿绿衫,下穿白裙,脚穿多彩的绣花鞋。”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5.整体把握上抓住了“兴国安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兴国安邦”时,引导总结得好,理解得好。三次“亲切舒服”处理得好。
6.授课中设计“导游”和“广告词”想法好,但应放在第二部分学生汇报处或专门作为语文实践课来上。课堂上的诵读不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5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1-09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6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