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时间:2024-09-10 11:38:48 晓丽 八年级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通用10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非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 第3课 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

  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国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6

  [课程标准]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

  [教学过程]

  (导入①)

  补充完整本课导言中的小故事(由学生讲)

  (导入②)

  日内瓦会议录相

  (导入③)

  毛泽东接受罗马尼亚大使递交国书仪式小故事

  [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一说]

  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的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赔偿白银13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 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 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面的?

  ⑥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小结]

  (谈一谈)

  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吗?(请举例说明)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7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8

  课程标准: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能够说出什么是“八六三计划”。

  2、了解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4、根据课本列举出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展示一定的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2、采用分组学习、学生备课讲课的方法,提高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大量的史实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果卓著,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一定的资料分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今天的勤奋学习就是为将来报效祖国、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键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列举法

  学习指导方法:

  本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讨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了解我国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事情。

  二、新课: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开讲述:

  1、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高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八六三计划”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引导学生看书:

  讨论: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发展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

  3、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讲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述。

  作业:《伴你读历史》、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唯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0

  一、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们或辉煌灿烂,或曲折艰辛,共同编织成人类文明的绚丽画卷。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及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全球视野。以下,我将以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为蓝本,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教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关键时间节点、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树立尊重多元文化和历史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的开启

  知识点概述: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清政府官员、英国使节、普通百姓等角色,模拟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探讨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时间线制作:引导学生整理并绘制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时间线,加深对历史发展顺序的理解。

  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点概述: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袁世凯专权与护国运动

  活动设计:

  辩论赛:“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辩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故事讲述:鼓励学生搜集并分享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小故事,感受他们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所付出的努力。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知识点概述: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活动设计:

  情景模拟:重现五四运动的街头游行场景,通过表演加深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制作PPT进行展示交流。

  四、教学反思与拓展

  每堂课后,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拓宽知识视野,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此外,还可以组织历史主题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启迪未来。通过精心设计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我们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5-23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热]05-23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05-23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19篇)08-29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7篇)11-11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汇编7篇11-12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11-03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11-2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