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12 15:27:37 高一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数学教案(集锦15篇)

高一数学教案1

  1、如果把数学比作一个成长中的生气勃勃的人,把问题比作人身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那么你将用什么器官比喻问题的重要性呢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一切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源泉、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具有同等甚至是更高的价值、因此在进入初中数学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高度重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把这看作是提升自己数学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3、看到《有理数》这一章的标题,你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接下来你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4、“有理数”这个名词有点怪,难道还有“无理数”吗?”这个问题提得好!既然有“有理数”,当然会有“无理数”、要回答什么是“有理数”的问题,一个途径就是先回答“什么是无理数的问题”、

  5、我们在小学所学的数中,就有无理数,那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大家想一想下面的问题:

  ①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是什么关系?

  ②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数的形式?

  ③由此你能不能联想出有理数的“理”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数是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会识别正数和负数,理解0表示的量的意义;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在形成负数概念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与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负数概念;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精讲预设:

  1、其实,在进入初中之前,我们就有同学初步学习过“负数”概念,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但在跨入初中数学的大门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隆重地引入负数概念,因为它是我们建立有理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

  2、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你能换一种方式解释负数这个概念吗?请注意,给概念下定义的表达方式:……叫做……、

  3、①把0以外的数分成正数和负数,起源于什么?

  ②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的性质(正与负)是怎样规定的?有几种方式?

  ③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要特别注意量的表达,也就是一定不能忽略单位!否则就不是量,而是数了、

  ④正数可以省略“+”号,负数可以省略“—”号吗?为什么?

  4、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出的关于“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地位的话吗?请你提出关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与应用的问题,我们来开一次“数学记者招待会”、

  三、教学反思

  1、这次尝试着从无理数的概念入手,“曲线教学”,一步到位,导出有理数的概念,从后续效果上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延续、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尝试展示的过程中,采用事前精心设计的连续追问的方式,可以起到打通思维,贯通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1、2、1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分类中作用、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的思想方法,能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系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在分类中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避免混淆、

  二、精讲预设

  1、在罗列出所学过的有理数,并对有理数给出定义之后,提出“你能把所有的这些有理数作出分类吗?”的问题、

  2、在让学生充分尝试对有理数作出分类之后,讲解数学学习的效益与分类讨论的标准问题、数学学习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对数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上,这才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分类讨论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分类时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其次要注意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3、在解把有理数填入集合圈的习题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原因何在?怎么解决?

  ①在画集合圈时忽略省略号;

  ②在填分数集合时,把遗漏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③把无限循环小数误成分数、补充分类练习,采用《鼎新教案》P10例2,以加深学生对分类讨论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1、这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分类思想,课本在这方面的处理太过简略,几乎到忽略不计的地步、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必要加以补充、

  2、因为有理数的概念在本章教学的开篇就与学生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还是以放在对分类的标准与原则上为宜,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后续教学效益应该是比较高的,今后还应坚持、

  1、2、2数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表示的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轴的直观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会,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

  难点:数轴的画法与应用、

  二、精讲预设

  1、画数轴注意事项歌诀

  直线要直切勿曲,原点方向单位齐;

  右为箭头左出头,无限延伸要留意;

  (长度)正负分布须对称,位置长度要适宜

  、数轴画在格子中,舒展大方贵清晰、 (数) (原点)(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方法歌诀

  先画数轴要素全,数点描成实心圆;注意方向与距离,负数分数思虑全;点在线上勿飘起,数据标在点上面、

  3、应用归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完成、

  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学生所接触的数形结合的第一个实例,因为对数轴概念的理解的不足,也因为教学中对数轴画法的练习设计数量偏少,导致形形色色的画法上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在修改导学案的时候要对这一环节予以加强、

  2、在数轴上表示分数与小数,尤其是负分数与负小数时,学生出现了较多的错误,方向性的错误有,距离上的错误更多、对此要反复加以强调与来练习、

  1、2、3相反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给出一个数,能说出和写出它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对比,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形和数两个不同的侧面来理解相反数的意义,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参与的快乐与成就感、

  重点难点重点:相反数的概念、难点:相反数的识别与理解、

  二、精讲预设

  1、如何理解“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只有符号不同”,什么必须相同?

  3、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如果数不带符号,直接在数的前面添加“—”号;

  ②如果数本身带有符号,首先要用括号将这个数括起来,再在括号前前面;

  ③如果数是几个数的和或差的形式,参照第②条处理;

  4、的相反数怎样表示?的相反数怎样表示?的相反数呢?你能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并自己解决吗?这里面的规律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1、相反数是相对简单的概念,对于这个简单的知识,通过从形到数的认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认识能力,对此如果重视不够,将是一个损失、

  2、相反数的表示方法其实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法不是直接教给学生要注意什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2、4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的学习,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通关对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的参与中体验数学的美与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值的意义;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

  难点:绝对值的意义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二、精讲预设

  1、串讲相反数和绝对值问题提纲:

  ①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借助数轴解释相反数)

  ②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数的绝对值?数的绝对值是什么?

  ④依据绝对值的定义,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⑤求绝对值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

  ⑥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讲解提纲:

  ⑴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分解有理数大小的比较问题:

  ①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

  ②比较正数和0的大小;

  ③比较0和负数的大小;

  ④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⑤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⑵上述问题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解决的程序是什么

  ⑶解决一般的有理数大小问题的思维与表达程序是什么?(先分类,后表述)一看能不能直接比较大小?二看需不需化简后再比较大小?三要注意比较结果的表达要求(答案保持数的原有形式与排列顺序)、

  三、教学反思

  1、诱导学生分析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绝对值的概念,借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在“出场”的时候,就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联系、这一点是本节教学的亮点之一、

高一数学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建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会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写出其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3.会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一、预习检查

  1.完成下表:

  标准方程

  图形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开口方向

  2.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3.求经过点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问题探究

  探究1:回顾抛物线的定义,依据定义,如何建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探究2:方程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吗?试将其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辨析比较.

  例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焦点在直线上,求抛物线的方程.

  例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在轴上,点是抛物线上的一点,到焦点的距离是5,求的'值及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准线方程.

  例3.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轴,它与圆相交,公共弦的长为.求该抛物线的方程,并写出其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三、思维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抛物线上的点到该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为6,则点的横坐标为.

  2.抛物线的焦点到其准线的距离是.

  3.设为抛物线的焦点,为该抛物线上三点,若,则=.

  4.若抛物线上两点到焦点的距离和为5,则线段的中点到轴的距离是.

  5.(理)已知抛物线,有一个内接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在原点,斜边长为,一直角边所在直线方程是,求此抛物线的方程。

  四、课后巩固

  1.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

  2.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为,则点到轴的距离为.

  3.已知抛物线,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则.

  4.经过点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5.顶点在原点,以双曲线的焦点为焦点的抛物线方程是.

  6.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以轴为对称轴,过焦点且倾斜角为的直线被抛物线所截得的弦长为8,求抛物线的方程.

  7.若抛物线上有一点,其横坐标为,它到焦点的距离为10,求抛物线方程和点的坐标。

高一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

  (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学习作准备。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求解方程近似解的实例中感知二分发思想;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二分法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二分法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②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严谨的数学品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二分法求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难点:为何由︱a - b ︳<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想-想。

  2.教学用具: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公式求根,但是没有公式可以用来求解放程 ㏑x+2x-6=0的根;联系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能否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来求她的根呢?

  (2)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函数f(x)=㏑x+2x-6在区间内有零点;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这个零点呢?

  (二)、研讨新知

  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的缩小,那么在一定的精确度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得到零点的近似值;为了方便,我们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f(2.5)≈-0.084,因为f(2.5)xf(3)<0,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

  再取区间(2.5,3)的`中点2.75,用计算器算得f(2.75)≈0.512,因为f(2.75)xf(2.5)<0,所以零点在(2.5,2.75)内;

  由于(2,3),(2.5,3),(2.5,2.75)越来越小,所以零点所在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重复上述步骤,那么零点所在范围会越来越小,这样在有限次重复相同的步骤后,在一定的精确度下,将所得到的零点所在区间上任意的一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特别地可以将区间的端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例如,当精确度为0.01时,由于∣2.5390625-2.53125∣=0.0078125<0.01,所以我们可以将x=2.54作为函数f(x)=㏑x+2x-6零点的近似值,也就是方程㏑x+2x-6=0近似值。

  这种求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上边的这段文字,结合课本上的相关部分,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

  生:认真理解二分法的函数思想,并根据课本上二分法的一般步骤,探索其求法。

  2.为什么由︱a - b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先由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作如下说明:

  设函数零点为x0,则a<x0<b,则:

  0<x0-a<b-a,a-b<x0-b<0;

  由于︱a - b ︳<,所以

  ︱x0 - a ︳<b-a<,︱x0 - b ︳<∣ a-b∣<,

  即a或b 作为零点x0的近似值都达到了给定的精确度。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学生在老师引导启发下完成下面的例题

  例2.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2x+3x=7的近似解(精确到0.01)

  问题:原方程的近似解和哪个函数的零点是等价的?

  师:引导学生在方程右边的常数移到左边,把左边的式子令为f(x),则原方程的解就是f(x)的零点。

  生: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然后利用二分法求解.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的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列问题:

  (1)本节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二分法”有什么意义?

  (3)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P92习题3.1A组第四题,第五题。

高一数学教案4

  经典例题

  已知关于 的方程 的实数解在区间 ,求 的取值范围。

  反思提炼:1.常见的四种指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 的解法:

  (2)方程 的解法:

  (3)方程 的'解法:

  (4)方程 的解法:

  2.常见的三种对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 的解法:

  (2)方程 的解法:

  (3)方程 的解法:

  3.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转化。

  4.通过数形结合解决方程有无根的问题。

  课后作业:

  1.对正整数n,设曲线 在x=2处的切线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为 ,则数列 的前n项和的公式是

  [答案] 2n+1-2

  [解析] ∵=xn(1-x),∴′=(xn)′(1-x)+(1-x)′xn=nxn-1(1-x)-xn.

  f ′(2)=-n2n-1-2n=(-n-2)2n-1.

  在点x=2处点的纵坐标为=-2n.

  ∴切线方程为+2n=(-n-2)2n-1(x-2).

  令x=0得,=(n+1)2n,

  ∴an=(n+1)2n,

  ∴数列ann+1的前n项和为2(2n-1)2-1=2n+1-2.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点P是函数 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 交轴于点M,过点P作 的垂线交轴于点N,设线段M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解析:设 则 ,过点P作 的垂线

  ,所以,t在 上单调增,在 单调减, 。

高一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 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 x2-5x+6=0

  中含有变量 ,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逻辑联结词“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p ,q ,r ,s ,……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p 或q ”“p且q ”、“非p ”、“若p 则q ”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p 则q ”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p 和结论q .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 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5 ;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ab=0 ,则a=0 .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高一数学教案6

  一、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3.1.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及其应用,学生对于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已经十分熟悉,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能够根据其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

  五、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采用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并顺势提问:能否通过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高一数学教案7

  学 习 目 标

  1明确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如何建立;明确空间中任意一点如何表示;

  2 能够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求出点坐标

  教 学 过 程

  一 自 主 学 习

  1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方法,点坐标确定过程、表示方法?

  2一个点在平面怎么表示?在空间呢?

  3关于一些对称点坐标求法

  关于坐标平面 对称点 ;

  关于坐标平面 对称点 ;

  关于坐标平面 对称点 ;

  关于 轴对称点 ;

  关于 对轴称点 ;

  关于 轴对称点 ;

  二 师 生 互动

  例1在长方体 中, , 写出 四点坐标

  讨论:若以 点为原点,以射线 方向分别为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各顶点坐标又是怎样呢?

  变式:已知 ,描出它在空间位置

  例2 为正四棱锥, 为底面中心,若 ,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顶点坐标

  练1 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确定棱长为3正四面体各顶点坐标

  练2 已知 是棱长为2正方体, 分别为 和 中点,建立适当空间直角坐标系,试写出图中各中点坐标

  三 巩 固 练 习

  1 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叙述正确是( )

  A 中 位置是可以互换

  B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与一个三元有序数组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

  C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条坐标轴把空间分为八个部分

  D某点在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位置可以相同

  2 已知点 ,则点 关于原点对称点坐标为( )

  A B C D

  3 已知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 ,则 重心坐标为( )

  A B C D

  4 已知 为平行四边形,且 , 则顶点 坐标

  5 方程 几何意义是

  四 课 后 反 思

  五 课 后 巩 固 练 习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给定点 ,求它分别关于坐标平面,坐标轴和原点对称点坐标

  2 设有长方体 ,长、宽、高分别为 是线段 中点分别以 所在直线为 轴, 轴,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⑴求 坐标;

  ⑵求 坐标;

高一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

  (几位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启示学生将表述补充完整再条理表述).

  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师]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且具体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y=1(xR)是函数吗?

  问题二:y=x与y=x2x 是同一个函数吗?

  (学生思考,很难回答)

  [师]显然,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概念(板书课题).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先看两个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的例子.

  在(1)中,对应关系是乘2,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n,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2n和它对应.

  在(2)中,对应关系是求平方,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m,集合B中都有一个平方数m2和它对应.

  在(3)中,对应关系是求倒数,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 1x 和它对应.

  请同学们观察3个对应,它们分别是怎样形式的对应呢?

  [生]一对一、二对一、一对一.

  [师]这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生甲]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数和它对应.

  [师]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集合中的数与另一集合中的数的对应是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应的,这是不能忽略的. 实际上,函数就是从自变量x的集合到函数值y的集合的一种对应关系.

  现在我们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叙述如下:(板书)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函数的值域.

  一次函数f(x)=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R中都有一个数f(x)=ax+b(a0)和它对应.

  反比例函数f(x)=kx (k0)的定义域是A={x|x0},值域是B={f(x)|f(x)0},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在B中都有一个实数f(x)= kx (k0)和它对应.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当a0时B={f(x)|f(x)4ac-b24a };当a0时,B={f(x)|f(x)4ac-b24a },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个数x与B中的数f(x)=ax2+bx+c(a0)对应.

  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y=1(xR)是函数,因为对于实数集R中的任何一个数x,按照对应关系函数值是1,在R中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1与它对应,所以说y是x的函数.

  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y=x的'定义域是R,而y=x2x 的定义域是{x|x0}. 所以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

  [师]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注意:①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对应.

  ②符号f:A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它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惟一性.

  ④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⑤f(x)是一个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

  [师]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x)表示函数外,还常用g(x) 、F(x)、G(x)等符号来表示

  Ⅲ.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1x-2 (2)f(x)=3x+2 (3)f(x)=x+1 +12-x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1)x-20,即x2时,1x-2 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2}

  (2)3x+20,即x-23 时3x+2 有意义

  函数y=3x+2 的定义域是[-23 ,+)

  (3) x+10 x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x|x2}=[-1,2)(2,+).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可用三种方法表示:不等式、集合、区间.

  从上例可以看出,当确定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使每个部分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交集);

  (5)如果f(x)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如:一矩形的宽为x m,长是宽的2倍,其面积为y=2x2,此函数定义域为x0而不是全体实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的定义域由数学式子本身的意义和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

  [师]自变量x在定义域中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a)来表示.例如,函数f(x)=x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2)=22+32+1=11

  注意:f(a)是常量,f(x)是变量 ,f(a)是函数f(x)中当自变量x=a时的函数值.

  下面我们来看求函数式的值应该怎样进行呢?

  [生甲]求函数式的值,严格地说是求函数式中自变量x为某一确定的值时函数式的值,因此,求函数式的值,只要把函数式中的x换为相应确定的数(或字母,或式子)进行计算即可.

  [师]回答正确,不过要准确地求出函数式的值,计算时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噢!

  [生乙]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看其定义域或对应关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不同.

  [师]生乙的回答完整吗?

  [生]完整!(课本上就是如生乙所述那样写的).

  [师]大家说,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依据是什么?

  [生]函数的定义.

  [师]函数的定义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我们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只看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关系,而不看值域呢?

  (学生窃窃私语:是啊,函数的三个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吗?怎不看值域呢?)

  (无人回答)

  [师]同学们预习时还是欠仔细,欠思考!我们做事情,看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就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决定的吗!关注了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三者就全看了!

  (生恍然大悟,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1-2x (xR) (2)y=|x|-1 x{-2,-1,0,1,2}

  (3)y=x2+4x+3 (-31)

  分析:求函数的值域应确定相应的定义域后再根据函数的具体形式及运算确定其值域.

  对于(1)(2)可用直接法根据它们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得到(1)(2)的值域.

  对于(3)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它们的图象得到值域,即图象法.

  解:(1)yR

  (2)y{1,0,-1}

  (3)画出y=x2+4x+3(-31)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x[-3,1]时,得y[-1,8]

  Ⅳ.课堂练习

  课本P24练习17.

  Ⅴ.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区间的概念及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学习函数定义应注意的问题及求定义域时的各种情形应该予以重视.(本小结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来归纳)

  Ⅵ.课后作业

  课本P28,习题1、2. 文 章来

高一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灵活的运用乘法公式进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和化简,会进行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含义的理解。

  2.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理解。

  3.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和化简。

  教学难点

  1.分数指数幂含义的理解。

  2.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和化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上节课研究了根式的意义及根式的性质,那么根式与指数幂有什么关系?整数指数幂有那些运算性质?

  二.学生活动

  1.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指出其结果的指数,被开方数的指数及根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1)=(2)=

  2.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到的结论为

  3.(a0)及(a0)能否化成指数幂的形式?

  三.数学理论

  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a0,m,n均为正整数)

  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a0,m,n均为正整数)

  1.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仍是0,即=0

  0的负分数指数幂无意义。

  3.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因而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有理数指数幂。

  即=(1)

  =(2)其中s,tQ,a0,b0

  =(3)

  四.数学运用

  例1求值:

  (1)(2)(3)(4)

  例2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a0)

  (1)(2)

  例3化简

  (1)

  (2)(3)

  例4化简

  例5已知求(1)(2)

  五.回顾小结

  1.分数指数幂的意义。=(0,m,n)

  无意义

  2.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整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分数指数幂运算中仍适用

  4.指数概念从整数指数幂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同样可以推广到实数指数幂,请同学们阅读P47的阅读部分

  练习P47-48练习1,2,3,4

  六.课外作业

  P48习题2.2(1)2,4

高一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x(0,8]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 .

  (4)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2)f (x)=ln( -x)

  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3.已知函数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

  4.求函数 ,其中x [ ,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高一数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2.由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奇偶性

  3.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重点: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难点:理解函数的奇偶性

  知识梳理:

  1.轴对称图形:

  2中心对称图形:

  【概念探究】

  1、 画出函数 ,与 的图像;并观察两个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2、 求出 , 时的函数值,写出 , 。

  结论: 。

  3、 奇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偶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深化】

  (1)、强调定义中任意二字,奇偶性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5、奇函数与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如果一个函数是奇函数,则这个函数的图像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__________。反之,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则这个函数是___________。

  如果一个函数是偶函数,则这个函数的图像是以 轴为对称轴的__________。反之,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是关于 轴对称,则这个函数是___________。

  6. 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函数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一:判定函数的奇偶性。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5)

  练习:教材第49页,练习A第1题

  总结:根据例题,你能给出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题型二:利用奇偶性求函数解析式

  例2: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当 时f(x)的解析式。

  练习: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x-2|,求当x0时f(x)的解析式。

  已知定义在实数集 上的奇函数 满足:当x0时, ,求 的表达式

  题型三:利用奇偶性作函数图像

  例3 研究函数 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像

  练习:教材第49练习A第3,4,5题,练习B第1,2题

  当堂检测

  1 已知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 D )

  A. B. C. D.

  2 如果偶函数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且最大值为7,那么 在区间 上是( B )

  A. 增函数且最小值为-7 B. 增函数且最大值为7

  C. 减函数且最小值为-7 D. 减函数且最大值为7

  3 函数 是定义在区间 上的偶函数,且 ,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C )

  A. B. C. D.

  4 已知函数 为奇函数,若 ,则 -1

  5 若 是偶函数,则 的单调增区间是

  6 下列函数中不是偶函数的是(D )

  A B C D

  7 设f(x)是R上的偶函数,切在 上单调递减,则f(-2),f(- ),f(3)的大小关系是( A )

  A B f(- )f(-2) f(3) C f(- )

  8 奇函数 的图像必经过点( C )

  A (a,f(-a)) B (-a,f(a)) C (-a,-f(a)) D (a,f( ))

  9 已知函数 为偶函数,其图像与x轴有四个交点,则方程f(x)=0的所有实根之和是( A )

  A 0 B 1 C 2 D 4

  10 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x0时,f(x)= ,则f(-2)=_-5__

  11若f(x)在 上是奇函数,且f(3)_f(-1)

  12.解答题

  用定义判断函数 的奇偶性。

  13定义证明函数的奇偶性

  已知函数 在区间D上是奇函数,函数 在区间D上是偶函数,求证: 是奇函数

  14利用函数的奇偶性求函数的解析式:

  已知分段函数 是奇函数,当 时的解析式为 ,求这个函数在区间 上的解析表达式。

高一数学教案12

  一、课标要求: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二、知识与方法回顾: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

  2、从逻辑推理关系上看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

  3、从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上看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4、特殊值法: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往往用特殊值法来否定结论

  5、化归思想:

  表示p等价于q,等价命题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当我们要证明p成立时,就可以转化为证明q成立;

  这里要注意原命题 逆否命题、逆命题 否命题只是等价形式之一,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式关系(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应用化归思想.

  6、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韦恩图(即集合的包含关系)来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三、基础训练:

  1、 设命题若p则q为假,而若q则p为真,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设集合M,N为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则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若 是实数,则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四、例题讲解

  例1 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1)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4) 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1)(3) B.(3)(4) C.(1)(3)(4) D.(2)(3)(4)

  例2 (1)已知h 0,a,bR,设命题甲: ,命题乙: 且 ,问甲是乙的 ( )

  (2)已知p: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q: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变式:a = 0是直线 与 平行的 条件;

  例3 如果命题p、q都是命题r的必要条件,命题s是命题r的充分条件,命题q是命题s

  的充分条件,那么命题p是命题q的 条件;命题s是命题q的 条件;命题r是命题q的 条件.

  例4 设命题p:|4x-3| 1,命题q:x2-(2a+1)x+a(a+1) 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5 设 是方程 的两个实根,试分析 是两实根 均大于1的什么条件?并给予证明.

  五、课堂练习

  1、设命题p: ,命题q: ,则p是q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若p则q②若﹁r则﹁q③ 若r则﹁s

  ④若﹁s则q若它们都是真命题,则﹁p是s的 条件;

  3、是否存在实数p,使 是 的充分条件?若存在,求出p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七、教学后记:

  高三 班 学号 姓名 日期: 月 日

  1、 A B是AB=B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是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2x2-5x-30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

  A.-

  4、2且b是a+b4且ab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设a1、b1、c1、a2、b2、c2均为非零实数,不等式a1x2+b1x+c10和a2x2+b2x+c20的解集分别为集合M和N,那么 是 M=N 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6、若命题A: ,命题B: ,则命题A是B的 条件;

  7、设条件p:|x|=x,条件q:x2-x,则p是q的 条件;

  8、方程mx2+2x+1=0至少有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 ;

  9、关于x的方程x2+mx+n = 0有两个小于1的正根的一个充要条件是 ;

  10、已知 ,求证: 的充要条件是 ;

  11、已知p:-210,q:1-m1+m,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2、已知关于x的方程(1-a)x2+(a+2)x-4=0,aR,求:

  (1)方程有两个正根的充要条件;

  (2)方程至少有一正根的充要条件.

高一数学教案13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12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14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2、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幂函数作为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研究的又一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常见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根据幂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指数的指数式的大小。 幂函数模型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引出常见的幂函数 。

  组织学生画出他们的图象,根据图象观察、总结这几个常见幂函数的性质。对于幂函数,只需重点掌握 这五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学习中学生容易将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混淆,因此在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类不同函数的表达式进行辨析。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幂函数和对象函数的学习经历,这为学习幂函数做好了方法上的准备。因此,学习过程中,引入幂函数的概念之后,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 ,的图象,并能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2、了解几个常见的幂函数的性质。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等工具,了解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本质差别,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现代技术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 常见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幂函数的单调性与幂指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水果w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p(元)和购买的'水果量w(千克)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这里p是w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 ,这里S是a的函数。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这里V是a的函数。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xx,这里a是S的函数

  问题5:如果某人xxs内骑车行进了xxkm,那么他骑车的速度,这里v是t的函数。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数学模型,你能发现以上几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吗?(右边指数式,且底数都是变量)这只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类函数的几个具体代表,如果让你给他们起一个名字的话,你将会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呢?(变量在底数位置,解析式右边都是幂的形式)(适当引导:从自变量所处的位置这个角度)(引入新课,书写课题)

  二、新课讲解

  (一)幂函数的概念如果设变量为,函数值为xx,你能根据以上的生活实例得到怎样的一些具体的函数式?这里所得到的函数是幂函数的几个典型代表,你能根据此给出幂函数的一般式吗?这就是幂函数的一般式,你能根据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幂函数的定义吗?xx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xx的函数称为幂函数(power function),其中xx是自变量,xx是常数。

  【探究一】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概念)

  结论:幂函数和指数函数都是我们高中数学中研究的两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从它们的解析式看有如下区别:对幂函数来说,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对指数函数来说,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试一试:判断下列函数那些是幂函数(1)(2)(3)(4)我们已经对幂函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根据我们前面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学习经历,你认为我们下面应该研究什么呢?(研究图象和性质)

  (二)几个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幂函数x的图象和性质,请同学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你能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x的图象吗?

  【探究二】观察函数x的图象,将你发现的结论写在下表内。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定点,图象范围

  【探究三】根据上表的内容并结合图象,试总结函数:x的共同性质。

  (1)函数x的图象都过点

  (2)函数x在x上单调递增;

  归纳:幂函数x图象的基本特征是,当x是,图象过点x,且在第一象限随x的增大而上升,函数在区间x上是单调增函数。(演示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幂函数。asp)

  请同学们模仿我们探究幂函数x图象的基本特征x的情况探讨x时幂函数x图象的基本特征。(利用drawtools软件作图研究)

  归纳:xx时幂函数x图象的基本特征:过点x,且在第一象限随x的增大而下降,函数在区间x上是单调减函数,且向右无限接近X轴,向上无限接近Y轴。

  (三)例题剖析

  【例1】求下列幂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其奇偶性、单调性。(1) (2) (3)

  分析: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你觉得求一个函数的定义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方法引导:解决有关函数求定义域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列出相应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即可得到所求函数的定义域。

  (1)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分母,分母不能为0;

  (2)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号,要注意偶次根号下非负;

  (3)0的0次幂没有意义;

  (4)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对数式,要注意对数的真数大于0;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本质是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结论:在函数解析式中含有分数指数时,可以把它们的解析式化成根式,根据“偶次根号下非负”这一条件来求出对应函数的定义域;当函数解析式的幂指数为负数时,根据负指数幂的意义将其转化为分式形式,根据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这一限制条件来求出对应函数的定义域。归纳分析如果判断幂函数的单调性(第一象限利用性质,其余象限利用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分析:利用考察其相对应的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来比较大小

  三、课堂小结

  1、幂函数的概念及其指数函数表达式的区别

  2、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幂函数的性质。

  四、布置作业

  ㈠课本第73页习题2.4

  第1、2、3题

  ㈡思考题:根据下列条件对于幂函数x的有关性质的叙述,分别指出幂函数x的图象具有下列特点之一时的x的值,其中:

  (1)图象过原点,且随x的增大而上升;

  (2)图象不过原点,不与坐标轴相交,且随x的增大而下降;

  (3)图象关于x轴对称,且与坐标轴相交;

  (4)图象关于x轴对称,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5)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且过原点;

  (6)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但不过原点;

  检测与反馈

  1、下列函数中,是幂函数的是( )

  A、 B、 C、 D、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幂函数的图象一定过原点

  B、当xx时,幂函数x是减函数

  C、当xx时,幂函数x是增函数

  D、函数 既是二次函数,也是幂函数

  3、下列函数中,在 是增函数的是( )

  A、 B、 C、 D、

  4、函数 的图象大致是( )

  5、已知某幂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单调性:

  同伴评 (优、良、中、须努力)

  自 评 (优、良、中、须努力)

  教师评 (优、良、中、须努力)

高一数学教案15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内容与解析

  (一) 内容: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二) 解析: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般综合在对数函数中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命题灵活.学习本部分时,要重点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技巧,并熟练应用.

  一、 目标及其解析: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实际中的简单应用.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学习反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能够在同一坐标上看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性质..

  (二) 解析

  (1)在对数函数 中,底数 且 ,自变量 ,函数值 .作为对数函数的三个要点,要做到道理明白、记忆牢固、运用准确.

  (2)反函数求法:①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即新函数的定义域.②把原函数y=f(x)视为方程,用y表示出x.③把x、y互换,同时标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二、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易理解反函数,熟练掌握其转化关系是学好对数函数与反函数的`基础。

  三、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一次递推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owerPoint 20xx。因为使用PowerPoint 20xx,有利于提供准确、最核心的文字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抓住老师上课思路,节省老师板书时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对问题的分析当中。

  四、 教学过程

  问题一. 对数函数模型思想及应用:

  ① 出示例题:溶液酸碱度的测量问题:溶液酸碱度pH的计算公式 ,其中 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单位是摩尔/升.

  (Ⅰ)分析溶液酸碱读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Ⅱ)纯净水 摩尔/升,计算纯净水的酸碱度.

  ②讨论:抽象出的函数模型? 如何应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应用思想

  问题二.反函数:

  ① 引言: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 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函数的自变量, 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新的函数的因变量. 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为反函数(inverse function)

  ② 探究:如何由 求出x?

  ③ 分析:函数 由 解出,是把指数函数 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 习惯上我们通常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函数,即写为 .

  那么我们就说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④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 及其反函数 图象,发现什么性质?

  ⑤ 分析:取 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 的图象上,为什么?

  ⑥ 探究:如果 在函数 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函数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由上述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⑦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师生共练 小结步骤:解x ;习惯表示;定义域)

  (二)小结: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反函数概念;阅读P84材料

  五、 目标检测

  1.(20xx全国卷Ⅱ文)函数y= (x 0)的反函数是

  A. (x 0) B. (x 0) C. (x 0) D. (x 0)

  1.B 解析:本题考查反函数概念及求法,由原函数x 0可知A、C错,原函数y 0可知D错,选B.

  2. (20xx广东卷理)若函数 是函数 的反函数,其图像经过点 ,则 ( )

  A. B. C. D.

  2. B 解析: ,代入 ,解得 ,所以 ,选B.

  3. 求函数 的反函数

  3.解析:显然y0,反解 可得, ,将x,y互换可得 .可得原函数的反函数为 .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数学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能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教案11-05

高一优秀数学教案09-28

【推荐】高一数学教案12-04

【热】高一数学教案12-05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12-28

高一数学教案数列12-29

【荐】高一数学教案11-27

高一数学教案【热】12-03

【热门】高一数学教案11-26

高一数学教案【推荐】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