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15 09:48:09 高二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风格。

  2、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中蕴涵着的别样愁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是盲人阿炳通过如怨如慕的'二胡声来演绎人世间的悲凉,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满坎坷的一生,倾诉着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这是用音乐传达给我们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誉为天下第一悲情词的《声声慢》,感受李清照是如何借助文字来传达她的人生、她的血泪。

  二、朗诵入境。

  1、先齐声轻诵全词。读了之后,能否用一句词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句词,应把感情重心放在哪个字上?“愁”———再读。)

  这次第,次第是什么意思?情形?

  那是怎样的情形,浸满了愁绪?

  我们来听朗读,听的时候,将心浸到词中去,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所描述的,一幅幅画面,一幅幅情形。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分析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体悟情思,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这是李清照作词,苏越作曲,安雯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可见她词的影响力之大,而更能够代表她'千古才、万古愁心'地位的作品应该是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对于这首词可能比较熟悉,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背诵并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雁过”,秋天南飞。“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内 容 结 束 ]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4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阕的含义。

  2、理解诗人在词中表现出的愁。

  教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早年受到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韵律。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孀居生活。

  二、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十四个叠词,总写心表的悲哀,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愁苦不堪基调。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1、用“寻觅”的动作反映心情空虚怅惘,无所依托的情境。

  2、寻觅之后,没发现可以聊慰寂寞的东西。顿感周围的环境“冷冷清清”,这是有感于外。

  3、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流离失所,孤独无依,内心自然感到“凄凄惨惨”

  4、由凄惨可怜更感“戚戚”,即悲伤,忧愁之极。

  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气候令人生愁)

  写身体不佳是由于气候多变的缘故,其实环境的冷清,内心的悲伤都包含在其中。

  优裕,安宁,美满(幸福) ------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痛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风逼人生愁)

  愁苦太甚,酒难解愁,便觉酒味也淡了。

  明与以酒御寒,难敌风急,暗寓以酒浇愁,愁更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早时相识,(雁声入耳生愁)

  鸿雁传书,已成为过去昔日的欢乐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让人伤心不已。这不是词人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乱离社会广大妇女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开头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又用三层写出令人生愁的情景

  1、黄花凋零生愁。

  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

  2、写日长难忘生愁

  白天尚且难熬,漫漫长夜更无法形容,的确是度日如年,一种难言的忧苦蕴藏在这平淡朴质的语言中,耐人寻味。

  3、雨滴梧桐生愁

  秋色愁人,秋雨更添愁绪,雨滴落在梧桐叶,也打在词人的心坎上。以声衬情,无法自抑。

  最后一句,总括以上六层令人生愁的情形,这样的处境,遭遇,此时此刻的痛苦,忧伤,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用反问结束全篇,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三,总结

  1、景随情迁

  写风急时的寒冷,以淡酒的难敌相衬

  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

  写菊花的堆积,责怪无人采摘

  写黄昏时的梧桐雨,却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

  2、明白如话的语言

  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毫无雕琢痕迹。

  3、叠词的运用

  既准确形象生动,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册课后思考题二三题。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2、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9、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答案:

  1.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7.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词人生平来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的情感;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生平,情感,意象,意境。

  教学难点:意象,意境。

  教学内容:

  1、了解词人的生平,以结合词人生平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意象对传情达意的作用。

  3、描述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声声慢》教案08-26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11-14

高二语文《声声慢》教案4篇08-27

声声慢高二语文教案6篇11-14

声声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1-23

高二语文《项链》教案07-19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08-25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08-26

高二语文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