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17 10:29:5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 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 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 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 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 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 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 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 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 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 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 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 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 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 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平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平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师: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动手尝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上的那些边是互相垂直的。说一说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3、画一画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实践应用

  1、p22练一练第2题

  2、测身高、比赛跳高(量高度)

  3、p23小实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6-0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11-30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热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28

【推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08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1-2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热门】12-0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荐】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