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2-11-17 12:49:58 高中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15篇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

  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

  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

  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

  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

  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

  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师提问】:

  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投影展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

  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教师点拨】: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教师点拨】: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教师点拨】: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

  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高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我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轻松讨论对水资源的理解,快速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的水资源。

  读图:读课本上的水资源构成图。

  3、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我们平常可以用这些水吗?请举例说明。

  宛西河的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为宛西河为我们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小组讨论,请小组的代表发言。(大气降水)

  6、请把问题回到我们从化缺水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目前这种缺水的状况是不是经常出现?(不是,仅仅出现在旱季。)

  7、再举个例子,拿亚马孙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对比一下,两地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是)

  8、你对水资源的理解又得出一个什么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产生差异。)

  9、差异表现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以下题目(把题目投影出来)

  (1)判断正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4)读课本66页《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5)抢答: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是(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小结小组竞赛活动,指出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讨的学习习惯。小组成员应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10、在答问的基础上概括水资源的分布: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D、总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我们从化的水资源状况怎样?各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总的来说,从化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以上。但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农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较紧张,而且今年的旱情更为严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两成。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请举例说明。

  南方为水田,北方为旱地。

  结论:水资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3、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吗?请举例说明。(水资源的质量同样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据上面所学过的总结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5、请阅读课本67页的图,小组讨论一会,请谈谈你对这些图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总结:图片主要说明人类在利用水资源上的进步。第一阶段是在20xx多年前,罗马人利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第二阶段是在1870年,美国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发展种植业;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也就是说,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指把一个流域的水通过输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过程,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根据课本68页的内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简要解释:海水淡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工具把海水加热蒸发,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产量已经达到2700万吨,并且还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为发达国家所操控,且成本较高。

  8、请派小组代表回答课本68页“活动”的题目。

  (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没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资源严重不足,尽管光热条件好,也不适宜发展农业。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

  提示:一是“开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节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减少浪费。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面对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和西部内陆的严重干旱的现状,以色列的农业奇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应采取措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如利用先进的器械进行滴灌,节约用水等于增加水资源的总量等。

  9、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可总结出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

  (1)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主要开发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可以开发利用各种水体和采取措施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事实上,尽管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水资源的危机却越来越大。为什么?

  小结: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一是从数量上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从质量上看,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我国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个典型例子。

  2、阅读课本69页《咸海的忧虑》,请小组派代表谈看法,小组成员可补充看法。

  提示:(1)咸海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原因是:人们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2)咸海面积减少产生一系列问题,湖泊中动物物种大部分灭绝;湖泊边的城市处于沙漠之中,饮用水缺乏;传统的渔业衰落导致失业;丧失调节气候的功能,湖区环境恶化;滩地上空盐尘飞舞,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

  3、从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资源在不断地变化,并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在哪方面表现出来呢?(水资源的减少导致环境的恶化、水资源数量供应不足、水体污染等)

  4、由此可见,我们不仅仅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5、请列举开源的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开源“五水”歌:开发地下水、蓄积洪水,跨流域调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马上背出来吗?

  7、请列举节流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8、水资源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尽管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知识,但关键还是要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看课本70页“活动”,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提示:

  (1)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应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用水规模;发展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2)我国缺水问题,谈谈看法: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确定综合思维、立体思维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寻找解决缺水的对策。

  第四部分 总结本节内容: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我们知道无论是水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从而解决目前人们面临的水危机。

高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

  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

  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两种作用同时进行,结果相互影响。

  【讲授】内力作用(分析案例)

  多媒体显示图片

  “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图片[学生讨论]略

  [总结]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过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它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的影响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多媒体呈现

  1、地壳的水平运动

  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2、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过渡]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比较直观地告诉了我们。

  [活动题]答案:

  ⑴下沉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⑵上升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露出海平面。

  ⑶说明了地壳运动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师讲述]在地壳运动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把地表形态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话,“内力作用”只是对它进行粗加工,还需要“外力作用”来对它精雕细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来进行这项工作的呢?

  【讲授】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

  多媒体呈现“风化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多媒体呈现“流水的侵蚀”“风力的侵蚀”“海蚀柱”和“冰斗和角峰”图片[提问]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讲述、过渡]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3、搬运作用

  [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外力搬运物体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学生]外力的速度有关

  [总结]对,当速度变小时,外力携带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沉积下了,形成堆积地貌。

  4、堆积作用

  多媒体呈现“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图

高中地理教案4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重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学习难点:通过不同的图表来判断人口增长特点。

  【学习过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

  ①三率的计算方法: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为单位计算。

  ②三率之间的换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完成P3活动题

  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0年后会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长率变为1、7%,那时人口增加多少人?

  ③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数量多少的因素:、

  ④读图1、2思考:

  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人口数量增长较快的时期?为什么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知识梳理】

  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

  (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

  (两图中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增长的状况)。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2、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和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3、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总趋势:)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情况数量数量持续增加数量

  人口增长情况增长增长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读图思考(图1、4)

  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知识梳理】

  阅读地理柱状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读图名。

  (2)读图例,辨别柱子的颜色、长短表示的含义。

  (3)比较同一时段(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

  2、读图思考

  (1)20xx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xx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比较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3、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4、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

  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

  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水平

  较高增长

  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增长

  讨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和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向,继而向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

  转变的因素:、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知识梳理】

  3、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

  史阶段原因

  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

  发达

  国家欧洲和

  北美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

  发展中

  国家亚非拉由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当堂检测】

  1、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B、非洲、欧洲C、非洲、北美洲D、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3—5题。

  3、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1B、2C、3D、4

  4、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国C、新加坡D、德国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鼓励生育B、60%计划生育

  C、15%采取移民政策D、30%鼓励人员出国

  【典题解悟】

  三角坐标图是近年高考的热门题型,它通过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坐标轴,表示三种不同或相同类的地理数据。判读三角坐标图的一般方法是:一定起始边。按需要读取某数据的坐标轴0值相交的另一条坐标轴即为起始边。二作平行线。要读取某点在该坐标轴上的数据,可以过这点作起始边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的交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我们所要读取的数据。

  7、下图中,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的是()

  A、aB、bC、cD、都不是

  8、读下表数据资料回答:

  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

  甲

  组人口数2005502501000

  死亡率0、5%0、6%2%0、92%

  乙

  组人口数350600501000

  死亡率0、8%0、7%2、2%0、81%

  (1)分年龄组死亡率甲组比乙组(高或低)。

  (2)总人口死亡率甲组比乙组(高或低)。

  (3)产生上述反差现象的原因是。

  (4)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发达国家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原因是

  参考答案

  7、B

  8、(1)低(2)高(3)甲组老年人口比重高(4)人口老龄化严重

  (疑问解答: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上表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

高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 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 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 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 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畜牧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出示图3.15 和3.16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

  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出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

  提问: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教案6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xx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xx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量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

  教师提问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到底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具体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示教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风化的过程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展示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展示给学生: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紧接着开始描述实验过程。把托盘倾斜30°,然后把沙子放在托盘顶部,再把水从沙盘顶部慢慢倒下。学生观察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教师引导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2.侵蚀作用

  教师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

  图片展示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U型谷、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

  3.搬运作用

  教师小结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4.沉积作用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转折过渡除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能形成冲积平原外,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

  图片展示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

  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教师总结在黑板上展示外力作用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对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记忆更加深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梳理本节课重点内容。

  作业:搜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图片。

  四、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xx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中地理教案9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教学难点:

  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流域

  1、几个基本概念

  ⑴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每个流域的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适宜人类生存,先形成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②整体性

  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

  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堪称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一个河流流域的开发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就适宜发展农业;而科罗拉多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就适宜开发水利资源,对于田纳西河来说,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环境,是避免盲目开发的首要条件。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图3、15)。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

  ⑵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思考

  1、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根据流域的气候特征,田纳西河水量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点拨: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2、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而冬季需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资源发展农业?

  点拨:第一问从灌溉不足、资源浪费、农业减产等方面思考;第二问从修建水库等方式进行调整季节分配等方面考虑。

  ⑶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图3、17)。

  缺点:

  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

  ②水量很不稳定。

  ⑷矿产资源

高中地理教案10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以及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

  2.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含义。

  3.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4.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

  5.理解某一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并了解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章、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电子版向其它同学作演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投影)安徽省合肥市、毫州市

  (问题导入)

  (1)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个城市,那城市有没有大小之分?城市大小通过什么来划分?请同学们看亳州市和合肥市概况(演示多媒体)。那个城市大?有什么划分指标?

  (2)结合身边的事情,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到亳州还是合肥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板书)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过渡)

  城市是有大小之分的,不同等级的城市主要用人口规模来划分。不同的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规模的划分

  2、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学生活动)

  现在我们生活在亳州,亳州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从衣食、医疗、教育、商业等方面进行讨论。)比如想吃肯德基、得了癌症、上大学、开大型的饭店。在亳州能不能得到这样的服务?你会为了买一瓶酱油到合肥去买吗

  (探究活动一)大家看课本26,图2.10思考:?

  你认为枣强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以下几级不同的服务时,你会选择哪个地方?

  ①购买纸、米、笔等日常用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②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③购买时装、数码产品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大型的博物馆等。

  (学生总结)

  采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并列表比较。

  (过渡)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小城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那么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一)

  利用课本上海的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学生分析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二者差别的实质是什么?由此说明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怎样起到削弱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具体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烈等说明大气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特点。通过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大气削弱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的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图像或教师自制的课件,分析日、地、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特别应该使学生明确的是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关于全球热量平衡的知识,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日、地、气三种辐射,使全球气候变暖,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的教学分析

  对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一是从全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全球热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三是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即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响了地球上的热量收支平衡,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对全球生态及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通过对大气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

高中地理教案12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解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交通运输与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工具、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者本身空间位置的移动,是任何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须的。交通运输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其生产活动便是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消费地,不管是生产消费还是非生产消费,交通运输都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了解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交通运输的发展实际上是这两大特征的反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因此能够顺利进入本章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网及交通运输线、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和布局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影响其建设和布局的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

  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布局(公路线,铁路线,航空港,港口)的区位因素。

  【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

  (以中国高铁发展的视频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学习主题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通过表格和案例分析,认识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方法)

  学习主题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图片展示,资料阅读、示意图解读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学习主题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通过展示图片,分析地图和资料、表格归纳认识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课堂反馈、小结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通过练习题进行反馈和巩固)

高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讲授】内力作用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

  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放映幻灯片】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活动】内力作用举例

  【放映幻灯片】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

  (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讲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放映幻灯片】学生思考:渤海与台湾海峡两案例

  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导入】外力作用

  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讲授】外力作用

  【提问】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放映幻灯片】

  1、概念、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讲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图,

  思考:

  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学生回答】

  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幻灯片展示)

  课后小结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

  (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

  (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1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课题:地球上的水 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教师精讲]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师:还有吗?

  生2:大气降水。

  师:对。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一下,谁来说说长江水的补给?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师:非常好!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当湖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湖水会补给河水,但当雨季到来时,长江水位高涨,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

  生:(齐答)河水补给湖水。

  师:对,所以长江水和湖泊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处于洪水期时,湖泊对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师:这是黄河下游,河床远远高出周围地面,最大的高差要达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会是怎样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师:很好!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你能用更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各种类型的水循环吗?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回答所列问题)

  生1: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生3: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确!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每一个环节的记忆)

  师:海陆间循环我们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两个水循环。

  (两学生板画完成后,师生共同指认所画箭头的含义)

  师: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时时影响着水循环。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在课前布置大家分别收集与这两个例子有关的资料,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派出代表分别上台谈谈各自的研究结论,可以在投影仪上投影你们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资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提供资料的情况,可补充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断流的严重性)

  (课件展示:黄河断流图片和资料)

  师:刚才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代表的发言非常精彩,语言表达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条有理,并且还收集了黄河断流的`图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啊!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由于我们无节制地对她进行索取,致使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断流时间竟长达226天。黄河断流,除了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原因外,黄河源头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大量退化,黄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乔木林覆盖率几乎不到0.35%,这些都是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行为!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个同样让我们忧虑的问题的。

  (第二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这位同学说得也很好!由于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两个事例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不良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主要是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那么,人类能否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呢?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生1: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

  生2:还可以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补充地下水、植树造林、改变地下径流等。

  师: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视频1:“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哪一个环节?

  生:地表径流。

  师: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为不断地有降水补充。

  师:正因为不断进行的水循环,使长江水得到了不断的——

  生:(齐答)更新。

  师:对!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个素材又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意义?

  (图片:“黄土高原地貌”)

  师: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表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师:回答得很好!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它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图片:舟山渔场)

  师: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呢?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生1:处于大陆架,阳光充足。

  师:还有原因吗?

  生2:暖流与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师:很好,它的成因还和长江、钱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关,谁来具体讲讲?

  生3:因为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这里饵料很丰富。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分析和总结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课件展示结论)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写一篇小论文,课后评比。

  2.请你提出10条节水建议。

高中地理教案15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

  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高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11-03

高中地理教案08-31

【推荐】高中地理教案12-11

【热门】高中地理教案12-10

【荐】高中地理教案12-09

高中地理教案【荐】12-08

高中地理教案【热】12-13

高中地理教案【推荐】12-12

高中地理流域教案11-26

【精】高中地理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