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时间:2022-11-24 09:59:44 九年级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初三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1、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

延伸学习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自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三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目标:

  在了以上知识后,引导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初中历史?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初三化学教案3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懂得过滤,蒸发的目的,学习过滤和蒸发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水的组成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各种水资源的区别

  2.教学难点:

  过滤操作的基本要点

  实验探究:

  1.水的组成研究

  2.纯净水与矿泉水的区分

  教学内容:

  一。自然界的水

  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1)地球表面的分布:在地球表面,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的3/4;

  (2)其他分布:地层下有地下水,大气里有大约0.03%的水蒸气,动植物体内有大量的水

  注意: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不到总水量的1%。因此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工业上需要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为原料

  (2)农业上需要水:农作物需要水灌溉

  (3)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

  (4)交通运输上:内河及其海洋航运

  3.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水(water)——生命之源

  (1)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唾液、胃液、血液、组织液等。水在人体内起这调节体温、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作用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为原料

  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林德斯?波林医生在《如何活得好》一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几点养生术,其中有一条就是“每天喝大量的水”

  4.水污染情况:

  (1)水污染的来源

  a.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c.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加强对水的管理和对水质的监测;

  b.工业三废实行先处理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水的组成及性质

  1.水的组成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1.接通直流电源,看见两管子中都出现气泡,负极和正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

  2.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电源正极,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

  3.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电源负极处,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用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Hydrogen)

  氧气(O2)+氢气(H2)点燃——→水(H2O)

  解释:水在通电的情况下,被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H2O)通电——→氧气(O2)+氢气(H2)

  气体体积比:1:2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中根据它的组成情况写成H2O

  注意:

  (1)。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在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钠玻璃,焰色反应的影响,是反应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2.水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boilingpoint)为0℃,水的凝固点(freezingpoint)为100℃

  水蒸气(vapor)水(water)冰(ice)

  (3)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

  (4)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为1.0g/cm3,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水(H2O)通电——→氧气(O2)+氢气(H2)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水(H2O)+二氧化碳(CO2)→碳酸(H2CO3)

  水(H2O)+二氧化硫(SO2)→亚硫酸(H2SO3)

  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磷酸(H3PO4)热水情况下

  (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水(H2O)+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生石灰俗称:熟石灰

  (4)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

  水(H2O)+钠(Na)→氢氧化钠(NaOH)+氢气(H2)

  三、水的净化(要依据用水要求来净化水)

  1.过滤: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1)具体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被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3)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12H2O)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2.蒸馏: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水,一般认为蒸馏水就是纯净物。

  蒸发:通过溶剂挥发获得溶液溶质的方法

  具体要求:

  (1)蒸发皿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使液体溅出;

  (3)蒸发结束后,应用坩埚钳将蒸发皿转移是石棉网上;

  (4)固体冷却后,应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至指定容器中;

  练习: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是否是同种变化?

  回答:水受热蒸发是物理变化,而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

  3.软化:石灰岩地区的水含有较多钙、镁等离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1)实验:硬水与肥皂水反应

  现象:硬水中泡沫高度很低,而且在溶液中出现大量的絮状白色沉淀

  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硬水的危害:影响加热效率,浪费能源,容易引起锅炉爆炸等

  (3)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4.自来水净化

  水源→过滤→吸附→消毒→进入家庭

  练习: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鉴别以下4种无色液体: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纯净水

  设计:分别取样。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如果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中为过氧化氢溶液,剩余的3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钙溶液,剩余的两液体分别重新取样,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P.S:鉴别氯化钠和纯净水的方法

  (1)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2)导电性:用导线将溶液与电源、小电珠连接,电珠亮的是氯化钠溶液

  (3)密度:用密度计测定液体的密度,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_(4)溶沸点:测定溶液的溶沸点,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补充练习测试题

  (1)有人说,天然水都是混合物,无色无味的液体都是纯净水,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为什么?

  水电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蒸发食盐水得到水蒸气和食盐;过滤泥水得到水和泥沙。

  (3)某种硬水煮开后,在容器底部出现白色的锅垢。你认为锅垢中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4)有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从水中获得氢气的简便方法,就可以从水得到氢气,氢气燃烧获得热能又生成水,从水再得到氢气,如此反复循环,就不会有能源危机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初三化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会分析水的电解实验。

  2.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点难点】

  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说明】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题1,努力识记概念,然后合起课本,独立完成学案(展示时要求脱稿)

  2.自学完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实验部分完成

  3.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集中讨论解决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你能你说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质?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吗?

  【自学指导】

  一、结合课本P46-47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①通电后,两极上都有_________;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___,体积比大约是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产物检验①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是_____;

  ②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实验结论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前后________不变。

  2.思考与讨论:

  (1)实验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开始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识链接:

  氢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_______。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__火焰,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必须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发出____________表明氢气不纯,声音_____表示氢气较纯。

初三化学教案5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

课 题


化学式


授 课 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法来突破理解化学式涵义的教学难点。


2、通过游戏竞赛法来解决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记忆的难关。


3、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 点


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


难 点


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讲练法、调查实践法、游戏竞赛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Flash小动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我们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物质有哪些 并试着书写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其化学式。


为了分散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书写过了,在这里只是复习巩固而已。通过学生的书写以导出课题。


化学式





化学式的定义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学生分组游戏


学生分组活动:说明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涵义。同时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播放Flash小动画


学生观看。


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小动画,更进一步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H、2H、H2、2H2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符号H、2H、H2、2H2的表示意义。


学生观看,并作记录。


起到综合知识的效果。



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让学生清楚化学式的书写不是随意杜撰的,而要依据实验事实。



教师依据已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来引出──化合价





学生记住表4-6中常见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以比赛的形式来记忆可提高学生兴趣,并记得快。



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的几点。


学生阅读教材p81页。




应用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以达到能熟练运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方法。



学生利用表4-6中提供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试着读出其名称。


学生书写化学式,并互相订正。(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通过反复多练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



提供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原子个数。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便于理解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子有质量吗?


学生回答:有


以此导入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例题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学生习题


学生合作练习,相互订正。


合作完成,共同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矫正出现的不足。


学生再度练习。


巩固提高。



学生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和种类和数量。


学生到实验室观看并作记录。


学以致用。



安排学生到农资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


学生分组调查,并通过计算,得出:用相同的钱购买哪种化肥最划算。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以此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化学教案6

  重点难点:

  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铁的两种合金。

  3.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护。

  4.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

  5.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

  5.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6.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及对应的俗称。

  [知识结构]简要地介绍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存在和用途常识,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

  ① 密切联系实际,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腐、用途、合金和石灰石的利用等内容,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信息。

  ②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

  ③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实验,对实验事实的归纳获取相关的知识结论。

  ④注意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又接触了一些金属及矿物的知识;一方面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习作准备。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材分析:

  从金属和氧气、水、稀硫酸的作用,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特点。铝、铁跟硫酸的反应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学习目标:

  1、初步比较常见金属的活泼性的强弱,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2、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4、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成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学重点:

  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讲解式等。

  教学过程

  常见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忆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探究金属物理性质时,除了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外,可以适当引导、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造房子用的钢筋、在氧气中燃烧的铁丝、封防盗门的铁皮,说明铁具有延展性。锅、铲、勺的把柄为木材或塑料,家用电线、电工工具的把手用橡胶或塑料将金属包裹起来,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谈金属的应用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化学性质时,可增加金属镁,引导学生观察四种金属(镁、铝、铁和铜)与氧气、酸反应的快慢,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准备。

  做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可适当补充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历史。

  置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反应类型,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结合起来学习,并强调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三、常见的金属矿物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金属与金属矿物,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本节从常见金属的用途引入,通过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分析、归纳出金属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通过对常见金属性质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金属矿物资源的价值,认识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四、参考资料

  1、金属通常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锰和铬以及它们的合金,主要是铁碳合金(钢铁),有色金属是指除去铁、锰和铬之外的所有金属。

  有色金属大致上按其密度、价格、在地壳中的储量和分布情况、被人们发现以及使用的早晚等分为五大类:

  ①轻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下的有色金属,包括铝、镁、钠、钾、钙、锶、钡。这类金属共同点是:密度小(0.53~4.5g/cm3),化学性质活泼,与氧、硫、碳和卤素的化合物都相当稳定。

  ②重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上的有色金属,其中有铜、镍、铅、锌、钴、锡、锑、汞、镉、铋等。

  ③贵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金、银和铂族元素(铂、铱、锇、钌、钯、铑。)由于它们对氧和其它试剂的稳定性,而且在地壳中含量少,开采和提取比较困难,故价格比一般金属贵,因而得名贵金属。它们的特点是密度大(10.4~22.4 g/cm3);熔点高(1189~3273K);化学性质稳定。

  ④准金属:一般指硅、锗、硒、碲、钋、砷、锑、硼、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⑤稀有金属:通常是指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分布稀散、发现较晚,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或在工业上制备和应用较晚的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锂、铷、铯、铍、钨、钼、钛、镓、铟、铊等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铀元素。

  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善于导电的金属也善于导热,按照导电和导热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常见的几种金属排列如下:Ag Cu Au Al Zn Pt Sn Fe Pb Hg 。

  金属的延展性:金属有延性,可以抽成细丝。例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mm。金属又有展性,可以压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

  金属的密度:锂、钠、钾比水轻,大多数其它金属密度较大。

  金属的硬度:金属的硬度一般较大,但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别。有的坚硬如铬、钨等;有些软如蜡,可用小刀切割如钠、钾等。

  金属的熔点: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但高低差别较大。最难熔的是钨,最易熔的是汞和铯、镓。汞在常温下是液体,铯和镓在手上受热就能熔化。

  2、金属之最

  展性最强的金属--金。 延性最好的金属--铂。 导电性性最强的金属--银。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铝。 熔点最

初三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氢气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初三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二、推进新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1.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引导学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木条的变化。

  师:固体二氧化碳又叫“干冰”,易升华。

  前面的蜡烛熄灭,现在的木条熄灭,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一朵和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现象:

  师:①石蕊是一种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②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纸花,纸花易烧焦变黑,影响观察,可用灯泡发光提供的热量完成这个反应。

  师:①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②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类似醋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不稳定,加热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师: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呢?

  生:CO2与H2O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打开雪碧瓶盖,塞上导气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师:说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a(OH)2+CO2===CaCO3↓+H2O,这个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1)做灭火剂: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制冷剂、人工降雨。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常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3)因为易溶于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4)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2.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板书

  第1课时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1)做灭火剂

  (2)做制冷剂、人工降雨

  (3)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

  (4)温室肥料

  2.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初三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 班 组 组长 组内成员 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 ,说明 。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 ,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 1.977 g/L,空气密度为 1.293 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5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6.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初三化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内容处理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教学过程

  【播放】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引入】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举出例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重大作用。)

  【板书小结】

  一、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水是原料

  2、水是介质

  3、水是能量载体

  【转入】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地球上的水又如此之多,可是当今世界上却有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着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我国也属于缺水国家。

  (激起学生的震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阅读】p52第一段,计算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含量。(领悟淡水资源的宝贵)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

  学生可能的结论:

国名


水资源总量名次


水的人均占有量名次


巴西


1


19


前苏联


2


39


加拿大


3


6


美国


4


44


印度尼西亚


5


38


中国


6


84


印度


7


87


  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加剧了缺水状况。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每年因为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xx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约4000万人。

  【设问】要说北京缺水程度与地处沙漠的以色列一样,你相信吗?

  北京水资源有36亿-40亿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地处半沙漠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仅有285立方米,每年有8个月需要灌溉,而水源仅够满足其1/5用量。1948年开始,大力进行节水农业,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法规,采用管道输水,通过自动化的滴灌系统,保证供给农作物适时、适量的水和精确的肥料,以色列农民比喻为“用茶勺喂庄稼”,终于以同样的耗水量使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计划到20xx年,它们用于灌溉的淡水量,还将从目前的11亿立方米下降到5亿立方米,其余由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来代替,创造了世界奇迹。

  【简单介绍】我国缺水的'类型有三种: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特别是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

  结合图3-26介绍阿拉善地区由绿洲变为沙漠的事实。 (因缺水,骆驼的故乡,骆驼在大量减少,因生存困难,骆驼在流泪,母马不愿喂养自己的幼崽,千年的古树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人们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取水,其深井深度达千米,因此许多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环境组织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介绍蚌埠市1991年夏天发生的水荒,守着淮河没水喝。起因是降水少,加之淮河上游的小化工厂、小造纸厂超标排污,使蚌埠市缺水达两个月之久。

  介绍深圳特区1991年缺水的危机(由于供水工程检修设备,市区连续7天停水,10万居民连吃喝的水也难保证,巧妇难为无水之炊,于是纷纷走上街头买盒饭进餐,也有的人用矿泉水煮饭,以各种“可乐”饮料当“茶”,“冲凉”的习惯也成了最奢侈的享受。许多工厂停产,仅仅是食品、饮料和纺织行业就损失产值1.6亿元)

  【阅读】课本p53图3-28找出安徽省人均水量所处的位置。

  【板书】结论: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自然资源

  【板书】二、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其对策

  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

  【学生上台讲演】

  列举我国缺水的状况。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的污染情况相当严重。1996年有关部门调查了我国532条河流,其中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饮用水源中,其水质符合或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只有30%左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重,其中又以太湖、巢湖、滇池最为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78%的河段其水质超过3类标准而不适于生活用水,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每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就达到20xx多亿元。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电厂热水、农排排水、生活污水、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地面径流、天然污染物。

  【板书】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设问】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每一个用水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1)自我中心者:我交了水费,用多少水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2)生活节俭者: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换滴漏的水龙头。

  (3)生活品质追求者:很担心环境污染,最不能容忍停水,但觉得节水主要是节约公共场所用水。

  (4)自我封闭者:水费多少钱一吨,不知道,反正很便宜。

  (5)自我节制者: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节约用水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你大致属于哪一种人呢?

  (使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用水的态度,明确意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正确。)

  【板书】2、节水从我做起

  让学生列出日常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有浪费水的地方?怎样改进?

  学生可能的答案:饮用、洗衣、洗澡、厕所、洗脸、洗脚、淘米、洗碗、养鱼、浇花等。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计算】家中水龙头漏水,1秒钟滴4滴,那么,一昼夜损失多少升水?一个月损失多少升水?(20滴合计一毫升)

  一昼夜损失17.28升水,一个月损失518.4升水

  【板书】节约用水,我们共同的责任

  【趣味实验】变色喷出“节水”标志

  课堂练习:

  1、课本p56第1、2、3、4题

  2、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内含水 千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4、下列情况一般不会造成河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放养鱼类

  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和废气的任意排放

  D.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5、请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制作“自然界水循环的小型实景模型”,并作简单解释。

  6、你是否喜欢游泳?就“安全游泳”为主题,展开课堂讨论、研究、资料搜集等形式的活动,研究问题:①你为什么学习游泳?②为什么游泳时要有同伴?③如果有人溺水,你如何帮助他?④为什么不要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⑤为什么游泳前要先热身?⑥为何在船上要穿救生衣?⑦如果我们在小船上站起来,会发生什么事?……

  调查与研究

  7、最近一个月你家的用水量是多少?设想还有哪些环节可以采取节水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动员全家人共同实施,至下个月再查一下水表,并计算出你家的节水成果。

项目


你和你的家人


1


洗手、洗脸、刷牙时是不是随时关闭水龙头


2


洗澡擦肥皂时是不是关上喷头


3


洗碗、筷时是不是不间断地冲洗


4


洗菜、淘米、洗衣的水是不是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5


是不是定期检查抽水马桶、水塔、水池、水龙头或其它水管接头以及墙壁或地下管路有无漏水情形,将所有水龙头关紧并确定这段时间无人用水而水表仍在动,就表示屋内或地下水管在漏水


6


庭院绿化或菜园浇灌是不是用皮管漫灌


7


是不是用流动的水为西瓜降温


8


是不是过量使用洗涤灵、洗衣粉等清洁剂


9


是不是选用无磷洗衣粉(磷过量会影响水质)


10


是不是一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洗


11


洗澡是不是淋浴,并使用低流量莲蓬头


12


是不是用水冲食物解冻(应改用微波炉解冻或及早将食物由冰箱冷冻库中取出,放置于冷藏室内解冻)


13


是不是考虑过将夏季空调冷凝水回收再利用


14


是不是给植物浇水时间选择早晚阳光微弱蒸发量少的时候


15



16



17



18



19



20



  8、调查了解你生活周围有哪些水的污染源,提出防止的设想或建议并填写下表(可增加栏目)。

污染源


防治建议


生活中


含磷洗涤剂


少用或不用


生产中




初三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初三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初三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重点和难点

  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验准备

  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创设

  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

  群体互动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

  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巩固提高

  ①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

  ②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

  组间抢答

  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 ;主要含糖类的有 ;

  主要含油脂的有 ;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

  探究辨析

  ①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迹中含有无机盐NaCl等,与AgNO3反应生成了AgCl,经光照,AgCl分解产生黑色银的微粒,而显示出黑色指纹)。

  ②学生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取3片医用维生素C(也可用学生自备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 mL水中并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可见 。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呈 性,医学上常把维生素C称之为 (可查阅资料或访问医护人员)。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被破坏。请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鲜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

  交流展示

  (“我”在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收集四类有机营养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组负责一类),并用第一人称“我”写成汇报交流材料。

  警钟长鸣

  (多媒体展示)

  ①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

  ②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

  ③资料:硫黄熏制的白木耳。

  ④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

  ⑤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

  ⑥关注居室装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

  感悟交流

  看了之后你们有何感受?

  学后反思

  ①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②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

  课后调研

  你认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说法有科学道理吗?建议你做一做下面的调查研究:参考课本p94页习题3中提供的数据,记录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约消耗多少油脂?根据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之比,制定一个科学的走路锻炼计划,并坚持实施,做好记录,分析结果,在适当的时候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点评:本节课从“民以食为天”的吃开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使本课题顺理成章地导出。

  在学生互动活动中又设置了一栏:“其他,你感兴趣的内容”,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的“课后调研”给学生提供了七年级数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可谓用心良苦。

  背景资料

  ①20xx年11月10日楚天都市报

  掺有矿物油的大米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一次性进食了较大量的含矿物油的食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腹泻、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鉴别掺油大米的简便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大米,手捻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有浮油。

  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p116

  现代营养学家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个指数等于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一个健康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0~25之间;身体指数低于18,属于不健康的瘦;身体质量指数高于30,属于不健康的胖。

初三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初三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案06-09

初三化学教案【热门】11-26

【热】初三化学教案11-25

初三化学教案【热】11-27

初三化学教案【精】11-28

初三原子化学教案11-08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11-14

初三化学教案15篇02-23

初三化学教案(精选20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