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2-12-05 14:08:08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集锦15篇)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初中地理教案2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 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法 。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 分。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 (优/良/一般/差)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 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 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

  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

  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

  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黑色金属一般指铁和铁基合金。你们知道铁矿有什么作用吗?(制造钢铁)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钢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初中地理教案4

  〈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 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

  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

  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 “蓝色的油田”、 “盐类的故乡”、 “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7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__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

  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 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 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 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 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

  (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

  (3)日气温曲线图;

  (4)三带气温曲线图;

  (5)等温线的画法;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初中地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 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 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 历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 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初中地理教案14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张钢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2

初中地理教案08-22

地理初中教案09-22

初中地理教案11-07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初中地理教案【热】12-31

初中地理教案【荐】12-24

【荐】初中地理教案01-10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