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

时间:2022-12-09 10:58:00 七年级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六、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2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

  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

  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

  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3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备课,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

  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

  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六、活动与探究: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上册第十六课教案3篇12-10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11-21

第十六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09-0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5篇02-02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3篇11-28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4篇11-26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3篇)11-29

初一历史教案11-08

初一《历史》教学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