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

时间:2022-12-09 16:29:53 七年级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生物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生物教案通用15篇

初一生物教案1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师寄语: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对水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理解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的姿态;叶片才能有利于。

  二、导入新课: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不仅有奔流不息的大海、江河,还有降水和地下水,那么水对地球上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吗?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本p107页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了解植物各器官的含水量。成果的果肉的含水量可超过 ,幼嫩的叶子

  为 左右,树干平均为 。

  2、请设计实验证明干燥的种子中含水。从而得出什么结论?

  3、总结构成植物体的水有哪些作用?

  (二)阅读课本p108—109页,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上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近,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吗?

  4、下表是对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请分析。

  发育期天数需水总量(米公顷)

  返青期29635

  拔节期23876

  抽穗期20956

  灌浆期311192

  请分析:

  (1)小麦的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是怎样的?

  (2)哪个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

  四、拓展创新: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

  2、菜农卖菜时,会不时的往青菜上洒水,这样做的好处是——————。

  五、网络构建: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在生物圈中,水分布最多的地方是()

  A、沙漠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影响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分布 B、生活在沙漠中的绿色植物不需要水

  C、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D、绿色植物缺少水,会萎蔫或死亡

  3、下列对沙漠植物的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A光照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二)非选择题

  1、(20xx,福州中考)某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种现象说明 。

  2、人们往往在河堤上造林,其主要目的是 。

  七、学习感悟:

  做错的题有 ,以后应该注意的有 。

  答案:

  三、合作探究

  (一)1、90%、80%、50%2、见课本107页3、见课本107页

  (二)1、沙漠降水少,植物无法正常生长;降雨量多或地下水多的地区

  2、锡林郭勒降雨量少,长白山降雨量多3、不是

  4、(1)小麦各个发育时期的需水总量按发育期的先后顺序递增,日平均需水量在前三个时期按发育期的先后顺序逐渐增加,但最后一个时期有所减少;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水量与各发育时期的天数无关(2)抽穗期

  四、拓展创新

  1、水蒸气在天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吸收,其余部分汇成江河2、防止青菜萎蔫软缩

  六、达标测试

  (一)1、D2、B3、C

  (二)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2、利用植物的根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对河堤起保护作用

初一生物教案2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能力目标:

  认同认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体会在探究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

  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新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有趣的:“探索生命的方法”。请看我手中的这幅图:(腐烂的肉中正在蠕动的蛆),看到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 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的”?引导做大胆的猜想:从而过度到第二步骤。

  2、 做出假设:

  (1)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引导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假设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3、 实验:

  (1) 学生自主设计:

  (2) 教师引导: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着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

  (3) 讨论:你认为实验成功还要做些什么工作? 观察、记录、调查、搜集证据、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4) 小结:

  A、 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

  B、 所有实验都有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如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都可能是变量。

  C、 实验中要控制变量,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 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

  5、 表达交流

  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

  (1)你能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吗?

  (2)你觉得实验要成功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3) 为什么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3、小结: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此外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四、情感教育:

  通过这次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思维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影响菊花开放生态因素时,有的认为菊花的开放是受温度的影响,有的认为是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

  六、总结。

初一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快乐闯关

  5分钟利用课件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并设计快乐闯关题目。题目分ABC三档,小组计分,评比红旗小组。A类: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B类:

  1、骨、关节、骨骼肌在协作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关节的结构中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C类: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屈肘时 为主的伸肌肌群舒张;以 为主的屈肌肌群收缩;伸肘时相反。直臂手提书包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为全身的肌肉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 绕 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进行两分钟快速复习比赛

  小组对对碰,快乐来闯关,小组合作完成快乐闯关题目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以小组计分,竞争红旗小组,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创设情境:

  国际在线专稿:一只会模仿各种声音的鹦鹉不久前意外的凭借这一特殊本领使主人和他的儿子及时从家中逃离。

  33岁的香农康维尔居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事发当晚,他与儿子一起躺在长沙发上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凌晨3点左右,康维尔忽然被一阵忽促的火灾报警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家中着火了。

  事实上,康维尔听到的并非真的报警声,而是他饲养的亚马逊鹦鹉花生模仿警报器发出的尖叫声。

  激趣引入:鹦鹉天生就能模仿各种声音吗?你想知道这一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学生认真听新闻故事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会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5分钟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上)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探究 动物的`行为:

  1、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双色笔和练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检测自学:完成《生物助学》自主学习目标123,并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1)下列各图片中展示的是动物的哪一种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组图片

  鹦鹉学舌

  黑猩猩在冲浪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和第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吗?

  (2)为什么鹦鹉能学舌而公鸡就学不会呢?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5、出示第三组图片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学》P77合作探究2读标识标

  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独立完成自学指导目标123,有疑问可小组合作讨论。

  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 而获得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

  目标板书在黑板副版上,可时刻提醒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限时速读,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检测,检查自学效果,通过展示学习成果,促使所有学生能认真自学。

  认识动物的繁殖行为、迁徙行为 、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通过识图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一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初一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二、讲授新课: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

初一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图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

  三、教法建议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2、在本节的内容中,要想说清种子萌发的条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条件达不到种子萌发的要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解决这些问题仅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种子萌发的实验,以加深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并且可以利用上课前2~3天,在培养皿里培养一批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课前把这些种子和干小麦种子冲洗干净,以便上课时供学生咀嚼并领略萌发种子的甜味,让学生对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转变具有感性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4、关于种子寿命的知识,要尽量联系实际,如当地农民在贮藏种子时的经验。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以布置学生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组做发芽率的实验,并加以比较、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陈旧的种子发芽率低。通过实验还可以看出种子是有一定寿命的。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出苗整齐,必须要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根据发芽率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应该播种的数量,做到节约播种。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初一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水绵及其它藻类植物,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了解常见藻类植物;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水绵和其它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比较它们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水绵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这是因为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误认为细胞核、叶绿体都存在液泡中,而细胞质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引言:

  这部分教学可在学生原有掌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基础上,先演示一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标本,包括有绿色开花植物和非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小墙藓、铁线蕨、油松、蚕虫、白菜等)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你认识哪几种植物?哪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指出,蚕豆、白菜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杨树、柳树、菊花等都是绿色开花植物。其余的如海带等均为非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构成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师接着指出,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的不同,人们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由此引出本章课题。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回答,你知道以上所列举的植物各属哪一类群吗?(可能有的能说出来,有的说不出来)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海带、紫菜是藻类植物;小墙藓属苔藓植物;铁线蕨属蕨类植物;油松、蚕豆、白菜属种子植物。我们今天先研究藻类植物。

  学生已经了解了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其它的`藻类植物,并讨论:这些藻类植物都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学生会举出海白菜、石花菜、鹿角菜等。比较多的学生会认为藻类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这时,可给学生演示一张生活在池塘中的藻类植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了解还有一些藻类植物是生活在池塘、河流、湖泊这样的淡水环境里,由此归纳出藻类植物分为淡水藻和海藻。然后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

  一种淡水藻——水绵

  (一)水绵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1.生活习性:

  可在课前组织几个同学参加采集水绵活动,留意观察水绵的生活环境。课上先提出思考题:“水绵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然后演示水绵生活环境的录像或投影片。并请参加过采集水绵活动的同学回答:水绵生活在池塘里,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它们常常成团存在,并放出很多的气泡。

  2.形态结构:

  在组织学生观察水绵时,可提出以下思考题:

  (1)水绵的颜色及形态如何?

  (2)水绵有无根、茎、叶等器官?

  (3)水绵是由一个细胞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

  (4)水绵的细胞结构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结构相比较有何异同?

  可事先把采集来的水绵分装在培养皿中,请学生先观察水绵的颜色及形状并用手摸一下水绵,看看有什么感觉。他们很容易观察到水绵身体的颜色是绿色的、形状是丝状的,用手摸水绵会感觉比较粘滑。

  接下去要求学生制作水绵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绵的内部结构(观察时可以对照教科书上P94图1-61或投影片上的水绵结构图),并认真思考(2)、(3)、(4)道思考题。为保证观察效果,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求学生用解剖针挑取水绵的量要尽量得少,只要装片质量好,观察方法正确,并能积极思维,就能了解到水绵结构是相当简单的,它没有根、茎、叶等器官。每一个水绵的丝状体都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水绵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相比较,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不同之处是水绵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比较大,呈带状,螺旋状排列在细胞内。在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了这四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小结一下:水绵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结构同绿色开花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但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与我们前边了解的细胞内的叶绿体比较有较大差别。对于叶绿体在细胞中的位置,特别是它与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的位置关系,很易产生误解。这时,教师可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并让他们调节一下显微镜,理解细胞是立体的,那么,叶绿体到底存在哪里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时,有的学生认为,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但还有些学生认为它存在于液泡中,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水绵细胞的立体模型,再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能清楚地了解水绵细胞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有些同学还会错误地认为细胞核也是存在液泡中)。这时,教师可演示水绵细胞结构的立体模型,边让学生观察,边讲解。这样,学生的误解便可得到纠正。

  3.营养方式:

  在学生了解了水绵细胞结构之后,对水绵的营养方式就不难理解。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叶绿体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等问题,再联系水绵细胞也有叶绿体,自然它的营养方式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它们都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自养”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后教师强调指出: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自养,它是各类绿色植物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巩固本课时,可联系上面学习过的水绵生活习性,请同学们思考,在阳光充足时,为什么水绵往往形成丝团漂浮在水面上?

  三、第二课时:

  (二)其他的藻类植物

  1.先复习水绵的形态结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联系一下生活实际,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属于藻类植物,由此引入本课题。

  2.学生会提到海带、紫菜或其他藻类植物。此时,教师出示海带、紫菜的标本(或投影片,如有海带、紫菜的生活环境录像更佳),供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对照课本有关内容及图解(图I-63、I-64),讨论以下各题:

  (1)海带、紫菜植物体分几部分?

  (2)它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个体?

  (3)植物体有无根、茎、叶等器官?

  (4)海带、紫菜呈现什么颜色?体内还含有叶绿素吗?

  (5)它们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与水绵相同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可归纳总结,突出以下几点:

  (1)海带、紫菜是多细胞的植物体,结构也很简单,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海带植物体分三部分,下面是根状物、往上是带柄和叶状体;紫菜的植物体是薄而柔软的叶状体,基部是根状物。根状物不具有根的结构,也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它只起着固着作用,所以不是根;叶状体无叶片的结构,所以也不是叶。

  (2)海带、紫菜的叶绿体里,除含叶绿素外,还分别含有大量的藻黄素和大量的藻红素,所以分别呈褐色和紫红色。由于它们都含叶绿素,所以与水绵一样,营养方式也是自养。

  学生已经了解了多细胞的藻类植物,如水绵、海带、紫菜后,还要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中的单细胞种类。

  先给学生展示一滴池水中的藻类植物(可以用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对衣藻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专门演示衣藻的投影片,提出讨论题:①衣藻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构成的植物体?②细胞内有无叶绿体?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衣藻是由单细胞构成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请学生具体指出衣藻内的杯状叶绿体。

  (三)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这部分教学可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让学生思考讨论:水绵、海带、紫菜、衣藻在生活环境、植物体结构、营养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这样就可归纳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2.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3.大都生活在水中。

  (四)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和在经济上的意义

  本部分可组织学生自学和讨论进行教学。

  1.展示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的投影片,组织学生讨论: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学生可以答出: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展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投影片或者录像片。提出藻类植物在经济上有什么意义的讨论题,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小结: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及对人类在经济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从藻类植物中提取出更多的对人类有用的成分。

  复习巩固题:

  ①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都是绿色吗?为什么?

  ②藻类植物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为什么?

  ③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

  阅读:P97一滴池水中的藻类植物。

  我国的海带养殖。

  【板书设计】

  第九章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藻类植物

  一、水绵

  1.生活习性:池塘、小溪

  2.形态结构:

  ①绿色丝状体

  ②多细胞个体

初一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蔬菜作物举例说明蔬菜作物的分类。

  2、说明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3、列举蔬菜作物的功能评价多种多样的蔬菜。

  能力性目标

  1、运用已有观察探究植物的技能,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菜豆植物的任务。

  2、尝试交流探究结果。

  3、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辨周围植物。

  情感性目标

  1、体验丰富多彩的蔬菜作物,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建立献身科学的意识。

  2、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成功的情感。

  重点: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组织教学

  (引)在市场上,番茄、黄瓜、茄子、辣椒、菜豆等蔬菜应有尽有。这些新鲜的蔬菜你都认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蔬菜作物(板书)

  1.了解蔬菜作物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引)什么样的作物可以称之为蔬菜作物呢?可供人们佐餐的草本植物的总称。(板书)

  根据吃的植物器官不同,蔬菜作物可分为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菜类。(分别举例)

  根菜类:胡萝卜、萝卜等。

  茎菜类:洋葱、藕、马铃薯等。

  叶菜类:白菜、油菜、生菜、菠菜等。

  花菜类:黄花菜、花椰菜、青花菜等。

  果菜类:茄子、黄瓜、苦瓜等。

  (引)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蔬菜作物,那么蔬菜作物有什么作用呢?

  ①味道鲜美;

  ②含有丰富的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及其其他营养物资;

  ③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葱根可以治感冒;大蒜可以预防多种疾病;芹菜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洋葱可以降低血脂;姜可以健胃;黄瓜的美容效果显著等。

  2.观察菜豆,总结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引)菜豆是常见的蔬菜,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菜豆的结构特征。

  ①观察菜豆的根茎叶的形态

  根系——直根系;叶脉——网状脉;叶形——心形

  ②观察菜豆的花,找出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部分,数数各部分的数目

  花萼:5片花冠:5片雄蕊:10枚(9枚合生,1枚分离)雌蕊:1枚

  小结:花的各部分基数是5

  ③观察菜豆的果实,根据小词典判断果实的类型。

  颖果:果实成熟后不开裂,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在一起,不易分开的果实。如:玉米等

  荚果:果实成熟时,果皮沿着背腹两侧的缝线裂成两片,少数不开裂,果实内生有许多种子,种子着生在果皮上的果实。

  核果:果实的外果皮很薄,中果皮多汁,可食用,内果皮有坚硬的壳,里面包着种子。如桃、梨、苹果等。

  菜豆的果实属于荚果。

  ④观察菜豆的胚

  胚有两片子叶。

  小结:菜豆的根系是直根系,叶具网状脉,花的各部分基数为5,种子的胚有2片子。具有这样特征的植物属于双子叶植物。

  (引)常见的双子叶植物还有哪些呢?

  棉花、桃、梅、梨、大豆、花生、南瓜、白菜、西瓜、向日葵、茄子等。

  板书:

  一、蔬菜作物

  1.蔬菜作物的定义:

  2.蔬菜作物的分类:

  3.蔬菜作物的作用:

  4.菜豆的特征:

  5.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6.双子叶植物有哪些?

  作业:能力测评

  二、粮食作物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并能够判断属于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中的哪一类。

  (2)举例说出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小麦或水稻的花和果实的特点,巩固观察的方法。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性目标

  (1)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2)关注世界粮食需求趋势,确立节约、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识别当地常见的粮食作物;概述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组织教学:

  (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在这些作物中,小麦和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粮食作物(板书)

  1.了解粮食作物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引)什么样的植物可以称之为粮食作物呢?粮食作物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作物的统称。(板书定义)由此可见,粮食作物可分为三类:即谷类、豆类和薯类(板书)粮食作物每天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①直接食用

  ②可作为饲料

  ③可作为工业原料(板书)

  2.以小麦和水稻为例,总结单子叶植物的特征。

  (引)小麦和水稻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了解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①出示小麦和水稻的挂图,辨别它们的根系、叶形和叶脉

  根系——须根系叶形——针形叶脉——平行脉

  ②观察小麦和水稻花的挂图,找出花的特点

  小麦的花各部分名称:外稃、内稃、雄蕊、雌蕊

  水稻的花各部分:外稃、内稃、雄蕊、雌蕊

  小结:花小不显著,花被退化,花的各部分基数为3。(风媒花)

  ③观察小麦和水稻的果实,判断类型

  颖果。[

  ④观察胚的子叶

  1片子叶。

  小结:小麦和水稻的根系是须根系,叶具平行脉,花的基数是3,种子的胚有1片子叶。具有这样特征的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

  哪些植物也属于单子叶植物?玉米、高粱、谷子、竹类、甘蔗、椰子、百合等。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什么区别呢?填表(板书)

  项目根系叶脉花的基数子叶数目常见植物

  单子叶植物须根系平行脉31片竹类、甘蔗、叶子、百合、小麦、玉米、水稻

  双子叶植物直根系网状脉5或42片大豆、花生、棉花、桃、梅、杏、苹果、山楂、白菜、黄瓜、萝卜、茄子、番茄、杨、柳

  板书:

  二、粮食作物

  1.定义

  2.分类:

  3.作用

  4.单子叶植物的特点

  5.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

  项目根系叶脉花的基数子叶数目常见植物

  单子叶植物须根系平行脉31片竹类、甘蔗、叶子、百合、小麦、玉米、水稻

  双子叶植物直根系网状脉5或42片大豆、花生、棉花、桃、梅、杏、苹果、山楂、白菜、黄瓜、萝卜、茄子、番茄、杨、柳

  作业:能力测评。

  三、林木和果树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当地的林木和果树。

  2.概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情感性目标:

  1.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2.关注我国的珍惜裸子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状况。

  技能性目标:

  1.运用实验和观察的基本方法识别植物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2.尝试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组织教学

  (引)春天来了,杨柳枝条吐出鲜绿的嫩芽,杏树、桃树的枝头绽开美丽的花朵,只有松树、柏树的枝端还挂着往年的球果。你认识这些植物么?在这些植物中,你了解松和桃以及它们的果实么?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问题——林木和果树(板书)

  1.林木的定义

  所谓林木指的是生长在树林和森林中的树木。(板书)林木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它给人类提供化工和医药产品,能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提供优质木材,美化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松是最常见的林木,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松的特征。

  2.结合挂图观察松的雌球花和雄球花,观察胚珠的形态。

  松的花为单性花,雄性的花叫雄球花(或雄球果);雌性的花叫雌球花(或雌球果)。雄球花和雌球花都是由许多鳞片构成的。由于组成雌球花的每个鳞片上生有两个裸露的胚珠,形成的种子也是裸露的。像松这样根和茎都很发达,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胚珠裸露,没子房壁包被,适宜生活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凡具有这些特征的植物,叫做裸子植物。

  地球上已知的裸子植物只有760种,我国有200多种,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因此我国被成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绝大多数裸子植物形成针叶林,是组成地面森林的重要成分。

  常见的林木有:松柏等

  练习:制作盆景用小松树和小柏树原因:长青且耐旱。

  林木的作用:林木给我们提供木材、提供化工和医药产品、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噪声等。

  3.了解果树的定义:

  果树是指果实主要供使用的树木。桃是常见的果树。

  4.观察桃的花、胚珠等

  桃的花属于完整花。

  花萼柱头、花柱

  完整花花瓣雌蕊子房——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花蕊雄蕊:花药、花丝

  桃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植物叫做被子植物。目前已知的被子植物有20多万种,占地球上所有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地球上最占优势的一个类群。

  大多数果树是被子植物。果树的产品是果实,统称果品,果品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糖份,有些水果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5.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异同点

  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统称为种子植物。

  异: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胚珠裸露,没有子房壁有子房壁包被

  花没有真正的花具有真正的花,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

  果实没有真正的果实,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具有真正的果实,种子外面由种皮包被着

  常见植物松柏等大多数果树

  板书:

  1.林木的定义

  2.裸子植物的特征:

  3.果树的定义:

  4.花萼柱头、花柱

  完整花花瓣雌蕊子房——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花蕊雄蕊:花药、花丝

  5.被子植物的特征。

  6.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异同点

  作业:能力测评

  四、观赏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当地常见的观赏植物。

  2.概述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3.举例说出不同植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技能性目标:

  尝试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它信息的搜集。

  情感性目标:

  1.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2.关注我国的观赏植物,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体验我国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植物。增强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自觉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组织教学:

  (引)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观赏植物也越来越多的走进普通百姓的家。比如同学门带来的月季、菊花、君子兰、紫茉莉等各种鲜花绿草让人赏心悦目。在众多花草中,肾蕨以优美的体态,象蜈蚣一样的叶子而倍受人们青睐。

  这么漂亮的肾蕨是否每个同学都想拥有一盆呢?美丽的肾蕨是不是和我们熟悉的一些植物一样,喜欢充足的阳光,开出的花也一定很漂亮,等结了种子再利用种子繁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四个问题——观赏植物(板书)

  1.观赏植物的定义、分类、作用

  定义:经过人工栽培的供观赏用的植物。

  分类:

  观形的:南洋杉、银桦、龙爪槐、大叶黄杨等

  按欣赏习惯和观叶的:君子兰、金心大叶黄杨等

  主要欣赏部分观花的:君子兰、菊花、月季等

  观果的:金橘、石榴、无花果等

  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作用在化工、医药等多方面

  玫瑰花——玫瑰油“软黄金”

  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芦荟——美容

  红花——对心血管、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

  百日草、波斯菊——有效监测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

  2.肾蕨的结构

  (引)肾蕨是常见的观赏植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肾蕨的形态结构。

  ①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根和茎在地下。叶在地上。

  ②在叶的背面有孢子囊。介绍小词典

  ③实验——肾蕨用孢子繁殖。

  1.取一块砖,洗净,在沸水进行消毒,然后把它放在平底瓦缸或玻璃缸中向缸里注水,使砖的一半浸在水里。这样,砖面就可以不断的吸水,经常保持湿润。

  2.带有成熟孢子囊的肾蕨叶片剪成小块,取10个带孢子囊的小块,10个不带孢子囊的小块,分别稀疏的撒在砖面上。

  3用玻璃盖上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暗的地方,温度最好控制在15℃左右。两星期后,观察是否长出新的肾蕨幼体。

  结论:肾蕨是靠孢子繁殖后代的

  ④肾蕨的繁殖方式与松桃的有和区别。

  肾蕨用孢子繁殖,松、桃用种子繁殖。肾蕨比松、桃低等。

  小结:像肾蕨这样的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后代,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凡具有以上特征的植物,我们称之为蕨类植物。

  还有哪些蕨类植物?

  石松、铁线蕨、卷柏、乌蕨、桫椤、满江红等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各蕨类植物的区别

  植物类群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蕨类植物

  特征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胚珠裸露,没有子房壁,形成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具有真正的花、果实和种子,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着,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植物体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主要是靠孢子繁殖后代,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常见植物油松、冷杉、铁杉、银杉、金钱松、落叶松、红杉、侧柏等桃、菟丝子、凤梨、香蕉、大多数果树等肾蕨、桫椤、铁线蕨、卷柏等

  作用形成针叶林,是组成地面森林的重要成分。占地球上所有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地球上最占优势的一个植物类群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一个类群

  繁殖方式种子种子孢子

  板书:

  观赏植物:

  定义:经过人工栽培的供观赏用的植物。

  分类:

  观形的:南洋杉、银桦、龙爪槐、大叶黄杨等

  按欣赏习惯和观叶的:君子兰、金心大叶黄杨等

  主要欣赏部分观花的:君子兰、菊花、月季等

  观果的:金橘、石榴、无花果等

  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作用在化工、医药等多方面

  玫瑰花——玫瑰油“软黄金”

  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芦荟——美容

  红花——对心血管、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

  百日草、波斯菊——有效监测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像肾蕨这样的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而是靠孢子繁殖后代,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凡具有以上特征的植物,我们称之为蕨类植物。

  植物类群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蕨类植物

  特征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胚珠裸露,没有子房壁,形成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具有真正的花、果实和种子,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着,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来源:ZXXK]植物体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主要是靠孢子繁殖后代,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常见植物油松、冷杉、铁杉、银杉、金钱松、落叶松、红杉、侧柏等桃、菟丝子、凤梨、香蕉、大多数果树等肾蕨、桫椤、铁线蕨、卷柏等

  作用形成针叶林,是组成地面森林的重要成分。占地球上所有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地球上最占优势的一个植物类群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一个类群

  繁殖方式种子种子孢子

  五、食用藻类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海带的构成

  2.描述小球藻的形态

  3.简述藻类植物的概念

  4.举例说明藻类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经济价值

  5.举例说出藻类的生态意义

  技能性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小球藻

  情感性目标

  养成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组织教学:

  (引)在我们的餐桌上,除了粮食和蔬菜之外,有时还会有很多人喜爱的海带。海带不是蔬菜作物,它是一种什么植物呢?

  1.看挂图,了解海带的特征。

  ①海带由三部分构成:叶状体、柄、固着器。

  ②固着器、柄、叶状体能不能叫根、茎、叶?

  A、从外形上看,和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相似。但是在结构上,绿色开花植物的根有根尖、有疏导组织,茎中有疏导组织,叶上有叶肉、叶脉、气孔等结构,而海带的各部分内部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三部分。

  B、在功能上,绿色开花植物的根主要起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茎主要有支持和疏导水分、无机盐、有机物的作用。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而海带的根状物只有固定藻体的作用,叶状体进行光合作用,柄只有连接作用。

  ③海带是多细胞生物。

  ④海带以孢子进行繁殖。

  ⑤海带营养丰富,所以人们喜食。海带不仅味道鲜美,还有药用价值和其他方面的用途。大家知道吗?海带中富含碘,对甲状腺肿有治疗作用。

  食用藻类的定义:供人们食用的藻类。常见的食用藻类有:紫菜等。

  2.了解小球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引)海带生活的海中,它的一位远亲——小球藻却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的淡水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球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单细胞、细胞微小、近似圆形、细胞内有一个近似杯形或曲带形的叶绿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单细胞藻类:衣藻、小球藻、栅藻等。

  小结:藻类的特征: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辅助色素的不同,藻类植物又分为了不同的门类,例如海带属于褐藻门,小球藻属于绿藻门。

  藻类植物中除了海带用途广泛之外,其他的成员也不逊色。像书上提到的小球藻,因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成为了宇航员的理想食品。螺旋藻的名气更大,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带的食物中就有螺旋藻而且螺旋藻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保健品和药品。

  藻类对我们如此重要,现在却面临着许多危机,环境的恶化威胁着许多种类的生存。发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还有一些让我们尴尬的问题:水生环境的破坏也使得一些藻类大量生长,在淡水中形成“水华”,在海洋中形成“赤潮”,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把矛头指向了一个目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水华:在夏季,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等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薄皮或泡沫,藻体就大量死亡腐烂分解,水中的含氧量下降,使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窒息而死亡,同时,藻体分解放出有毒物质的现象。

  板书:

  五、食用藻类

  1.海带的形态结构

  2.海带的作用

  3.小球藻的形态结构

  4.藻类的特征

  作业:能力测评

初一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有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最好结合学生熟悉的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讨论或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难点:双受精的过程;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手段: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传粉?

  2、传粉的方式有几种?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传粉完成后,花粉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一)受精的过程: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过程)

  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观察。

  1、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

  2、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

  3、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后花各部分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察,讲解:完成双受精后,花的其他结构逐渐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发育成了果实。

  提问:1、子房的结构是怎样的?

  2、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总结种子的结构。

  播放录像:介绍果实的结构。

  提问:请对比子房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二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推测果实的各部分结构是由子房的哪些结构发育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三、反馈、巩固:

  请举些日常食用的农产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部分?

  组织学生回答,并纠正其中的错误。

初一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初一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植物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海带、紫菜等常见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海带等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建议

  藻类植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对藻类植物了解却又十分不够。原因是像海带、紫菜等食物同学都是了解的,但是海带、紫菜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又是不清楚的。建议可将海带、紫菜等用水泡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看其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拿市场上出售的不完整的或经过加工的植物体来讲述时,要解释清楚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另外,像水绵、衣藻等藻类植物学生更是缺乏直观了解。水绵的细胞具有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它的细胞很微小,液泡、细胞质、带状叶绿体和细胞核的位置关系,单凭口述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应该使用挂图或者自制的水绵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或演示水绵的细胞。在低倍镜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绵细胞的结构。观察时要思考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问题,特别是藻类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有水、有阳光的环境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可尝试让学生观察统计含衣藻水样的烧杯中向光面和背光面、水的表层、中层和深层不同位置衣藻的分布密度。)

  藻类植物与人类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或教师收集资料后让学生讨论。讨论时要让学生体验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藻类植物中许多种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海洋环境污染后出现的赤潮生物也是藻类植物,这样能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藻类植物。在讨论中更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藻类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常见藻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水绵的细胞结构。

  设计思想:

  通过观察多种常见的藻类植物,使学生对藻类植物建立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寻找它们的共性,得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出示一养鱼缸(水已变成绿色),提出问题:鱼缸中的'水为什么会变绿,什么原因会使水变绿?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鱼缸中水变绿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中存在着一种植物,即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种类非常多,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藻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干燥的海带、紫菜让学生辩认。从而介绍自然界中除了刚才鱼缸中存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藻类植物,还存在一些比较大型的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

  2、组织学生按实验六的方法步骤进行观察,了解海带、紫菜和水绵的外部形态和颜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2)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海带、紫菜往往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海带、紫菜虽然个体比较大,但并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只是从外形上分为叶状体和根状物。

  (3)虽然藻类植物的颜色各异,但都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4)水绵的细胞不仅具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具有带状叶绿体。(此内容如条件允许,可制成临时装片,利用实物投影或挂图进行讲解)。

  (5)衣藻虽然可以自由游动,但它具有杯状叶绿体,可进行自养,所以仍属于植物。

  (二)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及对大自然的意义:

  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藻类植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之处?"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进一步总结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教师应指出,藻类植物虽然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对大自然不利的因素。如赤潮,就是由于藻类植物和以这些藻类植物为食的单细胞动物大量繁殖,一些单细胞动物产生毒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当然这一现象也是由于人类大量的向水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三、反馈: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都是绿色的吗?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以本节中的切身感受进行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藻类植物

  一、常见的藻类植物

  实验: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

  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植物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但是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大都生活在水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经济意义:

  食用、药用、鱼类饲料、制造氧气

初一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中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内容为本节的重点。通过学习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裸子植物适于陆地生活,进而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要让学生观察球果,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松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生殖过程了解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只作为选学内容,不必让学生了解的过于详细。

  三、教法建议

  1、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种子植物的实物,裸子植物要带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实。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这样它们都隶属于种子植物。然后找出它们最突出的区别,即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学习。

  2、关于常见的裸子植物的观察,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上。要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数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体上有哪些结构适应干旱环境。关于裸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以及裸露的种子,教师要通过实物、示意图或挂图等进行说明。

  3、关于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条件,组织学生了解当地裸子植物的种类,并收集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图片资料,举办专题科学壁报。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设计思想: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学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种子后,出示松树带种子的雌球果(已裂开)和杏的果实(可用刀剖开),引导学生观察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介绍我国的裸子植物。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裸子植物

  一、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1、生长环境:干旱的陆地

  2、形态结构:高大乔木,根系发达,叶针状,种子有翅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侧柏、银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茎、叶都很发达。

  2、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其经济意义: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减轻噪声、提供木材、医用等

初一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体系图解

  课文分析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观察细胞的用具

  一、 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初一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

  2.葫芦藓: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分小组让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相同吗?③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2)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出: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它没有像绿色植物那样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芦藓有茎和叶,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地方是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的特点,但是葫芦藓的茎比较柔弱、叶又小又薄,而且茎和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这些都是区别于绿色植物的特点。

  (3)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之后,继续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来说明它为何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葫芦藓生殖过程的教学,可采用剪贴图或投影片,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来进行。

  先由教师给学生展示带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芦藓植株的图(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对照图观察同一棵葫芦藓植株上的雌枝和雄株),从而了解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然后给学生分别展示雄枝上的雄性生殖器官,雌枝上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图,使学生了解在雄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许多带鞭毛的、能在水中游动的精子,在雌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一个球形的、不能运动的卵细胞、植株在湿润的条件下,精子游动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这一受精过程可通过复合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当学生了解了受精过程后,根据前边所学过的知识,可启发学生回答出: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胚,再由胚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最后提出问题:“葫芦藓生殖过程有什么特点?”供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它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这也就决定葫芦藓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其他的苔藓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这部分教学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墙藓和地钱来进行(可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片或录像)。

  在观察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①墙藓、地钱的生活环境与葫芦藓有无不同?②地钱的形态有什么特点?③苔藓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分析、比较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强调以下两点:

  ①一般具茎和叶,但无输导组织。

  ②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4.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选择有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如有录像更好),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成片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林下、山野阴湿环境中,这会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经讨论后明确苔藓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至于苔藓植物对监测大气污染的作用,可由教师结合当前大气污染的状况加以讲解。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到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故可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复习巩固时可选择以下题目供学生在课上练习:

  题目:请指出以下哪些特征是与葫芦藓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①假根②真根③茎和叶内有发达的机械组织④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⑤葫芦藓植株有雌枝和雄枝之分⑥受精过程不需要水⑦受精过程需要水⑧受精卵在雌性生殖器官内发育形成胚。

  【板书设计】

  第二节苔藓植物

  一、葫芦藓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1)矮小

  (2)有假根:固着

  (3)有茎和叶:含叶绿体,无输导组织

  3.生殖:

  二、其他苔鲜植物

  墙藓地钱

  三、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受精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监测空气污染

  小资料

  地钱的培养

  一、方法步骤:

  1.7~8月间,到林间、山地岩石阴面、木桥底下等阴暗潮湿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钱。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孢蒴将要开裂,就可用镊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广口瓶,盖严封好,放到避光处,可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应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筛过后拌匀,装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压实,用清水淋透,放在窗台上。十余天后,表土层变硬,即可接种。

  3.用镊子从广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细针挑破孢蒴,把里面鲜黄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层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让孢子得到萌发的适宜湿度。

  4.把花盆移到离窗稍远处,每天都淋几次清水,避免阳光直射,土层龟裂。10天左右,当小地钱长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台,在其前方放几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阳光直射,又能得到适当的光照以进行光合作用。

  二、实验结果:

  培养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长出星散的绿色小地钱。这些小地钱长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见。2个月后,地钱背面出现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长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下地钱胞芽杯放入园土,进行培养。

初一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能够举例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蕨类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或肉眼观察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对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蕨类植物的知识及其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是比较高等的植物,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这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因此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教法建议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盆栽的蕨类植物的实物。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认识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如果没有新鲜的蕨类植物,也可用带有孢子囊的腊叶标本。观察蕨类植物时,要注意肾蕨、铁线蕨等地上部分是大型羽状复叶,长长的叶柄和地下的根状茎相连接。要让学生注意不要将复叶中的小叶当作蕨的叶,不要将叶柄当作茎,不要将地下茎当作根。蕨的不定根遍布在根状茎周围,它的根是真根。真根和假根的区别是真根已经有组织分化,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根尖有根毛区。观察时如果学生注意到了带有孢子囊群的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生有孢子的蕨类植物,孢子与蕨类植物的生殖有关。关于蕨类植物的生殖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可以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蕨类植物的重要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难点:对蕨类植物的观察结果的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通过对具体几种常见蕨类植物的观察,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蕨类植物的特征。由于学生对蕨类植物不是非常地了解,所以可以利用实物、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建立直观的感受,以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出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孢子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组织学生观察。

  提问:请分析所给植物与前一章所学的被子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补充讲解:所出示的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不是靠种子来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产生另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来完成繁殖后代的。我们把这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孢子植物中的三大类群: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或投影:

  向学生演示常见的蕨类植物,如:铁线蕨、卷柏、肾蕨等,向同学们简要的介绍这些植物的名称及生活环境。

  2、组织学生按照实验四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重点:

  (1)识别实验中所给的蕨类植物是录像或投影中介绍的哪一种蕨类植物?

  (2)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外形、颜色,并对植株的高度进行测量。

  (3)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4)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

  (5)这些植物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师可进行补充。

  重点强调: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二)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1、出示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投影或由学生介绍本小组收集的有关资料(这项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3、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

  三、总结;

  提出问题:

  蕨类植物的哪些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哪些特点说明它没有种子植物进化的高等?

  组织学生回答并及时进行纠正。

【初一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物教案01-27

初中初一上册生物教案06-10

初一生物教案11-05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11-19

生物初一作文06-28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物教案5篇01-27

初中初一上册生物教案5篇06-10

初一生物教案精选15篇12-01

初一生物教案(精选15篇)12-04

初一生物教案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