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1
目标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主备人李秀荣老师的问题:
1、通过学习,你如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讨论
2、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
1、黄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害河”,两汉时期曾治理黄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与人类?
2、看教材84页《西汉长安平面图》,联系你所在城市,比较一下,有什么明显区别?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类别成就
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耕作技术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手工业丝织品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业南阳太守杜诗发明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
商业、城市长安洛阳规模宏大,称东西二京,专门商业区叫市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
2、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属于()
A.农业生产工具B.灌溉工具C.冶铁工具D.纺织工具
3、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有①水排②钢材制作方法③瓷器的发明④发明铁农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六)完成同步训练
(七)预习14课
执教人
审核人
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备课时间20xx.11、26
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上课时间20xx.11、30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一、课前准备
小组检查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记录分数。
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二次备课的依据。
二、导入新课: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三、自学指导:
阅读课81-84本完成以下内容
1.汉朝下令治理黄河的皇帝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_______。
3.发明水排的.是______的______。
4.我国古代,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_________。
5.汉武帝规定全国统一铸造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汉的都城____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_______,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
7.西汉长安城里专门的商业区叫_________。
8.列举两汉时期两项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
(二)合作探究
学生解决的问题
1、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是怎样对黄河进行治理的?在当时有何意义?
2、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又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
3、商业的繁荣:
(1)汉武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课本内容简要叙述一下汉代东西二京的情况。(组内讨论)
教后记: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
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思想:
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教学手段:
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下面请同学分成小组,为汉朝人设计菜谱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和搀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冶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指导学生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件素纱衣用罗纱制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三、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4
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重点突破
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
导入: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灌溉田地45万亩。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繁荣,城市兴旺。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繁荣景象。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教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教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
[教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教师可指图讲解)
[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
[教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他们采取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
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板书]2.农具的改进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下农具的改进:
[板书]耕作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
播种工具:耧车
[教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使用。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耧车也是赵过发明。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使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致,行距均匀,利于作物生长。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
[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
[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
[教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
桑、麻的广泛种植确实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内容。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板书]工具先进:提花机
织技高超:花纹精美
染技非凡:色彩多样
[教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
1972~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冶铁技术。还是请同学们看书。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
[板书]2.冶铁技术的进步
[板书]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教师讲解]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
水排鼓风与过去的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比较起来,具有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的优点。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板书]三、商业的兴盛
1.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不是讲商业兴盛吗?怎么课本上的标题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板书怎么又写出“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与商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不要着急,请先把课本上第三个子目的内容看了,你就会明白一些,如果再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一大半了。如果老师再讲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
[教师提问]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教师过渡]同学们请看一下汉代商业兴盛的第二个表现是什么?
[板书]2.城市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教师讲解]我们以课本上提供的“西汉长安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具体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表明了汉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氛围。
[教师引导]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请同学们讨论之后,亮出自己的观点。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相关文章: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12-09
历史两汉经济的教案设计08-26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12-12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3篇12-13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2-17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4篇)12-19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4篇12-18
古代历史教案12-15
历史开元盛世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