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6 11:05:03 金磊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8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第63页例13

  教学目的: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学会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加深学生对两位数的除法法则的认识,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学会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积算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补0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1.口算。

  3825204450904515

  5138407720809018

  2.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36)458689)720924)7632

  3.笔算。

  7)7563)310

  问: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

  二、独立是做,研究算法

  1.学习例13:出示283527=

  (1)学生独做。

  (2)学生说出算法。

  (3)讨论那种方法正确。

  (4)教师总结算法:当求出商的百位数以后,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13比除数小,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连系学过的知识想:余下的13个十,被27除不够商1个十,要在被除数十位上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练习十四的1---5题。

  1.第1题,让学生填书后集体订正。

  2.第2题,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第4题,请1名学生口算。

  为了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特设计算医院练习题诊断。

  129

  71)728656)5492

  71494

  18645

  142

  44

  板书: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例13:283527=105

  105

  27)2835

  27

  135

  135

  六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

  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

  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

  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六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

  (12×5,14×3)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3个14是多少?)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自主探索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三)巩固练习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结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六年级数学教案 5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温固引新。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习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师:到底同学们掌握得怎样呢?老师想通过一个练习来检查同学们公式灵活运用的情况,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吗?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柱体木块的体积是90立方米,用他削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模型,被削掉的部分是多少立方米?

  (3)一根圆柱形状的木料底面直径16厘米、高20厘米,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切成相等的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师:同学们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现在出现了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帮忙解决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最佳设计方案。

  师:问题是这样的:面粉厂准备要招收仓库保管员,领导们打破了常规中只面试就招工的办法,而采用数学考试的方法,出了一道数学题。同学们有兴趣来应聘吗?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三、深化应用。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四、课堂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其他同学,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有疑惑或问题吗?

  五、补充题详见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习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习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2.一辆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8米,直径是1.5米。如果车轮每分钟滚动5周,10分钟压路面多少平方米?压路机10分钟前进了多少米?

  3.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3米,高2米,用这堆沙在5米宽的公路上铺10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长?

  六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习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六年级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并能掌握检验方法。

  2、根据题意,能画线段图分析图意。

  3、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数学,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过渡引入

  1、根据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并写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故事书本的2/5等于连环画的本数。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2/3 。

  2、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这两组算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有联系,通过学习,为学习新知作过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题意与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根据题意,启发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

  体重× 4/5 =体内水分重量

  师引导: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该怎样求?能不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χ,再列方程求出?

  (4)学生尝试练习方程解答,个别板演,教师点评。

  (1)解:设这个儿童体重χ千克

  (2)算术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这个儿童体重35千克。

  六年级数学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

  ①固定住针尖;

  ②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随意改变。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六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125页的内容,练习三十三的第1~7题.

  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储蓄的有关课件、视频展示台、银行存款凭证(复印,每生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你们到银行或信用社去存钱或取过钱吗?(学生回答)这里有一段银行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录像,想看一看吗?

  播放录像,内容是几位小朋友在银行存钱、取钱的情境,在录像中,通过画面和声音,突出存入时间、金额、取款的`本金、利息等.

  教师:看了这段录像,你能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围绕录像内容自由提问,最后教师指出: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

  板书课题:利息

  二、教学新课

  1.学习质疑.

  学生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不理解的内容可在小组内讨论或注上?.

  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合作交流.

  教师:通过看书学习和讨论,你知道了储蓄中的哪些知识?能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吗?

  屏幕上显示如下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教师:你们知道银行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银行的贷款主要*人们的存款.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额已突破7万亿元.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

  学生说到存款的方式时,教师板书:

  存款方式

  活期

  定期

  零存整取

  整存整取

  提问:你对活期、定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这些存款中的专用术语的意思理解吗?举例说给大家听一听.

  结合学生的举例,教师提问: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利息、本金.

  提问: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本金、利率、时间)

  板书:利率、时间.

  教师:什么叫利率?你知道利率中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利率由银行决定,在我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利率的高低反映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状况.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也会有所调整.例如:1998年至2002年,我国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调整后的利率如下:(屏幕显示)

  教师:从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的探索,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教师:请说一说你对这个公式的理解.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公式计算一下,如果你把100元钱以整存整取的方式在银行存3年,能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

  1002.52%3=7.56(元)

  教师:三年后取款时,你能得到7.56元的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年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7.56(1-20%)=6.05(元)

  教师:6.05元是纳税后利息,也是你应实得的利息.

  3.观察交流.

  教师:请拿出你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复印),你看了后能发现哪些问题?(注意让学生观察正面和反面.)

  学生观察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教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三十三的第1~6题.

  第1题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小华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长?然后再由学生解答,最后订正.

  第2题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存期是多长?半年用多少年计算?最后学生独立完成.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再订正.

  第5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再集体订正.

  2.开放性练习.

  完成练习三十三的第7题,学生先分小组讨论,探索选择哪种方式,再在全班交流.

  3.实际应用.

  学生拿出手中的中国工商银行储蓄存款凭证(复印件),先想一想自己准备存入多少钱?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存?存期多长?再填写凭证.

  学生填后请几名同学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交流填写的情况.

  学生再各自计算一下到期时,能取到本金和纳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屏幕上显示利率表)(见前表)

  四、实践调查

  以存款、贷款与消费为主题,拟定一个小题目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注意有关数据的收集,然后写一篇简短的调查报告(或调查情况说明).

  五、反思体验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强化.

  六年级数学教案 12

  目的:

  1、通过复习三种类型的分白应用题,使学生明确这三类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准确找出量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2、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分百应用题的复习课(本文:分百应用题)

  二、课题内容

  1、某果园有梨树50棵,桃树30棵,桃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题,并说应该怎样做?

  30÷50=3/5

  问:(1)你怎么想的?桃的棵树÷梨的棵树。

  (2)根据这两个条件,你很能提别的问题吗?你怎么求?

  梨是桃的几分之几?梨的棵树÷桃的棵树。

  桃比梨少几分之几?少的棵树÷梨的棵树。

  梨比桃多几分之几?多的棵树÷桃的棵树。

  梨是桃与梨的和的几分之几?梨的棵树÷和

  ......(学生说几分之几的问题,师引导)

  再看一题,大声读题

  2、某果园,梨树50棵,比桃多20棵,梨比桃多百分之几?

  问:(1)说出怎么列式计算:

  (2)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说出问题,列算式,抢答。

  桃比梨少百分之几?

  梨是桃的百分之几?

  桃是梨的百分之几?

  3小结:刚才我们复习的题都属于哪一类型的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其中包括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指板书)都用什么方法做?(除法)这些题既然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除的时候,用谁除以谁呢?(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举例:如果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用甲÷乙

  乙是甲的几分之几?乙÷甲

  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多÷乙

  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少÷甲

  (三)第二类

  1、继续看刚才求出桃是梨的.3/5

  问:(1)桃是梨的3/5是什么意思?边说边画横线,梨是单位1,桃是梨的3/5

  (2)知道梨树50棵,怎么求桃?

  (3)一共多少棵呢?

  (4)桃比梨少多少棵?

  2、看刚才求出梨比桃多66.7%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桃是单位1,梨比桃多66.7%

  (2)知道桃30棵,求梨比桃多多少棵?

  (3)求梨多少棵

  3、小结:这些题目都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都用乘法,乘以的这个数怎么不一样?(画率)(问题不一样)也就是说,求谁就用单位1的数它占单位1的几/几或几%,这是单位1已知的情况,我们继续看。

  第三类:

  1、还是桃是梨的3/5,如果单位1不知道,画梨?

  问:(1)桃30棵,梨?桃30,梨?

  (2)一共80棵,梨?一共80,梨?80

  (3)梨比桃多20棵,梨?

  2、看,梨比桃多66.7%

  如果单位1不知道,桃不知道。

  (1)梨比桃多20棵,桃?多20,桃:20÷60.7%

  (2)梨50,桃?

  (3)一共80,桃?

  3、小结:这些题都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除法)为什么都用除法?(单位1未知),关键找到量与率的对应。

  4、总结:小学小学阶段,主要学习这三类分白应用题?

  板书:第一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书的几分之几(或几/%)

  第二类:求一个数的几/几(或几%)是多少?

  第三类:求一个数的几/几(或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对于这三类应用题,都要围绕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入手分析,找准是单位1,弄清单位1的几/几(几/%)等于谁的数量关系。(写出单位1的几/几或几%=谁)

  三、练习

  (一)选择

  修一条路,已经修了450米,还差350米没修完,已经修了百分之几?

  (1)450÷350(2)350÷450(3)450÷(450+350)

  问:这题关键找谁?也就是问题所需要的2个条件

  (二)连线选择:

  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3600台,相当于去年的1/4,求去年生产多少台?

  求去年生产多少台?3600÷1/4

  比去年少1/43600×1/4

  比去年多1/43600×(1-1/4)

  去年是今年的1/4,3600÷(1-1/4)

  去年比今年多1/43600×(1+1/4)

  去年比全年少1/43600÷(1+1/4)

  选算式,说理由(找1、2个)

  小结:这些题都比较类似,要认真审题,找准单位1是谁,是否已知,确定用什么方法()

  下面再练几道题可就要稍微难一些了。求去年生产多少台?

  (三)动手做,可讨论,研究,画圆,怎么想的?

  1、一块布剪去它的3/4少0.9米,还剩2.7米,求原来有多少米?

  要求:1、每人出声读题。2、分析一下,剪去它的3/4少0.9米,这句话。

  2、单位1知道吗?(不知)怎么办?(找对应)

  3、这么看的出来对应的量率吗?怎么办?(画图)

  分组商量:画图列式

  (2)一个工程队,调出总人数的1/4后,又调进27人,这时正好是原来的11/5倍,原来多少人?

  要求:1、和上题要求一样,分组讨论画图。

  (4)某商店原有一批苹果,前几天正卖了4/7,今天又运苹果3400千克,现在商店里的苹果正好是原来的5/6,求原来商店有苹果多少千克?

  (5)做出一种方法,让学生再考虑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吗?

  五、总结

  通过前面复习,分白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已经掌握了,遇到问题条件复杂或比较隐蔽,为了把条件具体化,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分析,找到他们。

  六年级数学教案 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3,练习十一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100∶0.2和10∶0.00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

  14∶21=2∶() ,1.25∶()=2.5∶4

  教师:在一个比例式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要能很快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就要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同学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把比看做除法,那么34∶12=x∶49就可以转化成34÷12=x÷49,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34∶12=x∶49转化成12x=34×49来解。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请一个同学回答,你把34∶12=x∶49转化成12x=34×49来解,根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2、巩固练习

  教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在黑板上出示:

  3∶4=x∶21 4∶13=9∶x x∶8=12∶32

  学生解答,抽取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集体订正。

  3、教学"试一试"

  出示9/6=x/4

  教师:这个比例和前面几个比例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指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像这样的'分数形式的比例,同学们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吗?想一想,怎样解?

  学生讨论并解答,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求出x的值。

  教师: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用交叉法找出比例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验算,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和第5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一的第4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做: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两个数就应当作为比例的外项,这样就可以写出比例式了。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两个数就应当作为比例的内项,也可以写出比例式。

  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课件显示:

  如果把6,1.2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6∶x=3.6∶1.2 ,6∶3.6=x∶1.2

  1.2∶x=3.6∶6 ,1.2∶3.6=x∶6

  如果把6,1.2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x∶6=1.2∶3,6 x∶1.2=6∶3.6

  3.6∶6=1.2∶x ,3.6∶1.2=6∶x

  教师:写比例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出所有的比例式,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6题,然后教师讲评。

  五、全课总结

  (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②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六年级数学教案 16

  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

  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教材选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

  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

  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 “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

  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

  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

  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

  教材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示学生应该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和先确定距离再确定方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学生通过尝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先确定方向,然后在该方向所在射线上根据相应的距离找到该位置。

  3.例3。

  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发展空间观念。

  2.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克服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坐标观念。

  六年级数学教案 17

  课题:

  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100页的例1和例2,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约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出下面哪组数是互质数。

  (1)3和7(2)4和6(3)3和6 2.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3和6(2)3和5(3)3和6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20 =()10 1518 =5()2127 =()9提问:你们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

  那么我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一些分数化简。

  二、新授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在观察阴影部分的大小,再用课件演示,从而得出结论:1218 = 69 = 23。

  (2)再分组观察,1218到69是如何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那么2跟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公约数。

  (3)69还能再化简吗?(启发学生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69 = 6÷39÷3 =23(4)那23还能再化简吗?为什么?

  23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能再化简了,象23这种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象例1这样,把1218化简的过程就是约分。

  什么是约分呢?看书,提出关键词。

  (6)将1218化成69是不是约分呢?是。69化成23呢?也是约分。

  师:通常情况下,约分要约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为止。

  (7)练习。练一练第1题,判断最简分数。2.教学例2,把1842约分。

  (1)教学逐次约分的方法。(教师边讲边写)

  (先用公约数2去除18和42,2除18得9,用“”将原来的分子划去,再将9写在18上面;2除42得21,用“”划去42,将21写在42上面,再用公约数3去除9和21,方法同上,得到37,37的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因而37是最简分数。)

  (2)谁能总结一下约分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约分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去除分子、分母。

  (4)1842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5)巩固练习。练一练第2题。强调格式。

  (6)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7)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三、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 18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倒数、比的概念和计算。

  复习目标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倒数、比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口答(课本第130页复习第1题)。

  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4 4× 4×0。75 4÷

  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5题中的1、2题。

  2、复习倒数的意义。

  口答(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3题。)

  下面各题做得对不对?若不对,请说明理由。

  =,3的倒数是,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4,0的倒数是0。

  讨论: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3题,第5题中的3、4题。

  3、复习比的意义。

  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求比值(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4题。)

  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化简比(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4题。)

  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直接写出得数(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的第1题。)

  口答得数后提问:

  怎样计算1+3

  怎样计算0.5+1,1-0.15

  怎样计算×

  怎样计算4 ÷5,20÷2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问题: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什么?

  3、练一练。

  课本第132页练习练习三十五第2、6题。

  4、讨论(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5题的5、6、7、题。)

  5、小结。

  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2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30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07-21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9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2-06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数学教案11-28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