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时间:2022-12-18 16:30:36 七年级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1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学的概念,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图片:

  ①蚂蚁:好多好吃的哦!

  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

  ③春芽:我也想长高哦!

  ④蜜蜂:花蜜是我的最爱!

  ⑤向日葵:我的笑脸总是迎向太阳!

  ⑥织布鸟:家的感觉真好!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一、生物的概念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小结: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思考:熊猫玩具是生物吗?机器人是生物吗?

  活动:火眼金睛辨识生物和非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大多都有细胞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小结:生物体大多都是由细胞组成。

  2.生物能生长和发育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葵花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小结:生物能生长和发育。

  3。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捕食

  小结: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4.生物都能繁殖

  多媒体展示图片:我要飘到远方播种喽!

  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小结: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5.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小结: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6.生物都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小结: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葵花籽的萌发生长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观察图片,说出植物能够繁殖后代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也要繁殖后代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7.生物也要呼吸

  多媒体展示图片:

  ①伸伸懒腰,喘口气;

  ②树:我也需要新鲜空气;

  小结:生物都能呼吸。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多媒体展示视频:生物的基本特征

  说出还有排泄废物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七年级生物教案3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 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4、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意识;

  3、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教材、笔记本

  2、 教学器材: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的永久切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因为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体系,只有当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讲解“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板书]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并看教材预习

  师:请同学们看书预习,并分组讨论预习提纲各题:

  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是什么细胞?它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多个细胞?

  ②什么是组织?它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组织?分别有何功能?

  ③什么是器官?

  ④什么是系统?八大系统怎样构成人体?

  生:看书预习并讨论回答。(略)

  三、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答

  师: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人的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不同的细胞变化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师:②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tissue)。(见书P63图Ⅱ—15“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板书]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师: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是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种组织呢?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②′(讲解四种组织的特点及功能。)(见书P62、63)

  师:③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organ)。

  [板书]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6、17、18。

  师: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会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些组织?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④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system)。

  [板书]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9“消化系统”。

  人体由八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

  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总结与笔记上,并用大屏幕投影展示

  五、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所学

  实验4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见书P62)

  1、 目的要求:

  ⑴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⑵认识、区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材料用具: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见书P62(略)

  [作业]见报告册P11《实验4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七年级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七年级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

  (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等。(3)海洋藻类常见的有:,,,,,,等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a)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2)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

  ______,都能进行_________,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结构简单,

  没有,,的'分化。

  b)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释放,(2)可做。

  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2)可供。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2)将一块新鲜海带,(干的应提前浸泡1小时)放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加热,并把温度计插在烧杯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观察海带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生物教案8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生物教案9

  教案预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七年级生物教案10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设计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2.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3.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4.显微镜的使用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情况可能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介绍四种观察标本:①写有“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③动植物玻片标本;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学生明确: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七年级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实验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实验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实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考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观察细胞的用具

  一、 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

  2、用透明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央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时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七年级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内容要点】

  第3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受精卵到成人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成人,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 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细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完善、总结细胞分裂的概念。 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细胞分裂的特点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提问: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细胞分裂时有哪些结构需要进行分裂?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随细胞分裂而一分为二?

  遗传物质会越分越少吗?

  分裂前已经复制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时是怎样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问题】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如何分配?

  实验探究: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指导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反馈观察结果。

  动画资料分析: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提问: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的.意义。 思考,回答

  思考大胆做出猜想。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思索有关遗传物质的分裂问题。

  通过观察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及植物细胞分裂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要求学生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 观察图片,结合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图片、动画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对比,描述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 提问: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思考,回答 通过讲授,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11-14

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08-26

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圈12-30

七年级生物教案12-02

七年级生物教案09-29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3篇11-17

七年级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08-2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11-07

七年级生物教案【精】01-16

【推荐】七年级生物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