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

时间:2023-11-21 14:56:02 高一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案【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荐】

  高一物理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势能的定义式,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阅读指导】

  1.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在某时刻的速度为v1,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1=_________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速度变为v2,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2=________,对于同一物体,速度的大小变化动能就会变化,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也是描述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标”)。

  2.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当一个物体所处的高度变化时,重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H处沿不同路径a、b、c、d落下,试计算从a、b、c路径落下的过程中,

  (1)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变化量是多少;

  (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结论;

  (4)如果物体是从d路径落下的还能得出以上结论吗?你怎么得出的?

  4.物体所处的高度是相对的,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个水平面说的。如果我们设海拔零高度为重力势能为零的点,那么高于海平面以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处于海平面相同高度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_,海平面以下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_。

  【课堂练习】夯实基础

  1.质量为0.2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碰墙后以3m/s的速度被弹回,若选定小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碰墙前的动能为_________,小球碰墙后的动能为_________。

  2.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2,速度之比为2:1,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为___________。

  3.关于速度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速度越大时,动能越大

  B.速度相等的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动能也相等

  C.动能相等的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速度也相同

  D.动能越大的物体,速度也越大

  4.从离地h高的同一点将一小球分别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都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竖直上抛重力做的功最多

  B.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C.只有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三种情况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D.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重力大小和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5.质量为m=1kg的物体克服重力做功50J,g取10m/s2,则:

  A.物体一定升高了5m

  B.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5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J

  D.物体一定是竖直向上运动

  能力提升

  6.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3,它们距离地面高度之比也为1:3,让它们自由下落,它们落地时的动能之比为( )

  A.1:3 B.3:1 C.1:9 D.9:1

  7.一质量分布均匀的不可伸长的绳索重为G,A、B两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如图所示,今在绳的最低点C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绳绷直,在此过程中,绳索AB的重心位置(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始终不变

  8.5kg的钢球,从离地面高15m处自由落下,如果规定地面的高度为零,则物体下落前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J,物体下落1s,它的重力势能变为_______J,该过程中重力做了_______J的功,重力势能变化了__________J。(g取10m/s2)

  第3节 动能与势能

  【阅读指导】

  1、 运动状态 状态 标2、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1)重力所做的功均为WG=mgH (2) 物体重力势能减少了。减少量均为mgH (3)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4)能 可以将d曲面分成很多小的斜面,在每个小斜面上,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做的功都为mg△h,重力做的总功就为mgH; 4. 正值 零 负值

  【课堂练习】

  1、2.5J 0.9J 2、2:1 3、1:3 1、BD 2、AC 3、ABD 4、750 500 250 250

  高一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二)实验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物理教案3

  知识目标

  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

  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

  (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

  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

  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

  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

  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

  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

  高一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处理这类问题的。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最高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一物理教案5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跟滑动摩擦力条件的区别是:

  3。大小: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实际大小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

  4。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①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物体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比如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没没有摩擦,物体将沿斜面下滑,即物体静止时相对(斜面)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设法。其操作程序是:

  A。选研究对象----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

  B。选参照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且施加静摩擦力的物体;

  C。假设接触面光滑,找出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体的运动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D。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一一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5。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受力物体上。

  【例一】下述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正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D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为G的黑板擦紧压在竖直的墙面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黑板擦之间的摩擦力,当把推力增加到2F时,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来的几倍?

  摩擦力没变,一直等于重力。

  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f=μN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问题: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2。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

  3。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吗?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D。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越重,使它滑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与物重成正比。

  B。由μ=f/N可知,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正压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总是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3。如图所示,一个重G=200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μ=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C。大小是20N,方向向左。D。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4。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答案:1。ABC2。ABCD3。D4。B

  阅读材料: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

  在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中,空间间隔(长度)S、时间t和质量m这三个物理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一根尺静止时这样长,当它运动时还是这样长;一只钟不论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处于运动状态,其快慢保持不变;一个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与它运动时的质量一样。这就是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到了十九世纪末,面对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经典力学遇到了困难。在新事物面前,爱因斯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发表了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创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指出:长度、时间和质量都是随运动速度变化的。长度、时间和质量随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下列方程来表示:,(通称“尺缩效应”)、(通称“钟慢效应”)、(通称“质—速关系”)

  上列各式里的v是物体运动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沿速度v的方向测得的物体长度;t0和t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测得的时间;m0和m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测得的物体质量。

  但是,当宏观物体的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v<

  继狭义相对论之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体的分布,使人类对于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大大深化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统称为相对论。

  高一物理教案6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 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 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 表示,Δx的大小表示 ,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处,则Δx = ,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思考与交流】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 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 快慢程度,称为: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 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思考与交流】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 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1。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 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3。 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4。 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知识点三:速度和速率

  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应部分的内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 ,又有 ,是 量,速度的 叫速率,速率是 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举例:

  高一物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物理教案8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1∶2

  B、1∶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高一物理教案9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的含义,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及其意义。

  3、理解用图象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难点:理解图象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显示,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1、观测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公路上运动

  时间t/s 0 4.9 10.0 15.1 19.9

  位移s/m 0 100 200 300 400

  观测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在相等的时间里汽车的位移相等。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

  (2)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t

  作出上述汽车运动的s—t图象如右图所示

  可见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s—t图象)

  图象的含义

  ①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s∝t

  ②图象上任一点的横坐标表示运动的时间,对应的'纵坐标表示位移

  ③图象的斜率k=Δs/Δt=v

  (3)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方框里面的文字

  讨论:下面的s—t图象表示物体作怎样的运动?(投影显示)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举例:(1)飞机起飞

  (2)火车进站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投影显示)

  四、课堂小结

  匀速直线运动(s ∝ t)

  变速直线运动(s与t不成正比)

  高一物理教案10

  学习目标

  1、会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2、通过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得出安培力的计算公式,应会用公式F=BIL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学习重、难点用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方向;用安培力公式计算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单位:

  2.磁通量计算式: 单位:

  3.磁通密度是指: 计算式为 。

  学习过程用案人自我创新

  【自主学习】

  1、安培力的方向

  (1)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 ,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 。

  (2)安培力的方向特点:尽管磁场与电流方向可以不垂直,但安培力肯总是直于电流方向、同时也垂直于磁场方向,即垂直于_____方向和_______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2、安培力的大小:

  (1)当长为L的直导线,垂直于磁场B放置,通过电流为I时,F= ,此时电流受力最 。

  (2)当磁场与电流平行时,安培力F= 。

  (3)当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通电导线的方向成时,F=

  说明:以上是在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计算公式,非匀强磁场可以看成是很多个大小、方向不同的匀强磁场的组合,通电导线在非匀强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是每一小段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

  3、磁电式电流表:

  (1)用途: 。

  (2)依据原理: 。

  (3)构造: 。

  (4)优缺点:

  电流表的灵敏度很高,是指通过很小的电流时,指针就可以偏转较大的角度。在使用电流表时,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都很小,使用时应该特别注意。

  【范例精析】

  例1、试用电流的磁场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原理,证明通有同向电流的导线相互吸引,通有异向电流的导线相互推斥力.

  解析:

  例2、如图3-4-3所示,质量为m的导体棒AB静止在水平导轨上,导轨宽度为L,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导体棒的电阻为R,其余接触电阻不计,磁场方向垂直导体棒斜向上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磁感应强度为B,求轨道对导体棒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

  拓展:本题是有关安培力的典型问题,必须作好受力分析图,原题给出的是立体图是很难进行受力分析,应画出投影图,养成良好的受力习惯是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达标检测1.关于安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一定受安培力的作用

  B.安培力的大小与磁感应强度成正比,与电流成正比,而与其他量无关

  C.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和通电导线所构成的平面

  D.安培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通电直导线

  2.下图所示的四种情况,通电导体均置于匀强磁场中,其中通电导线不受安培力的是( )

  3.如图3-4-5所示,一根质量为m的金属棒AC用软线悬挂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通入AC方向的电流时,悬线张力不为零,欲使悬线张力为零,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

  A、不改变电流和磁场方向,适当增大电流

  B、只改变电流方向,并适当减小电流

  C、不改变磁场和电流方向,适当减小磁感强度

  D、同时改变磁场方向,并适当增大磁感强度

  4.一根长直导线穿过载流金属环中心且垂直与金属环的平面,导线和环中的电流方向如图3-4-6所示,那么金属环受的力:( )

  A.等于零 B.沿着环半径向外 C.向左 D.向右

  5.如上左3图所示,一位于xy平面内的矩形通电线圈只能绕ox轴转动,线圈的四个边分别与x、y轴平行,线圈中电流方向如图,当空间加上如下所述的哪种磁场时,线圈会转动起来?( )

  A.方向沿x轴的恒定磁场 B.方向沿y轴的`恒定磁场

  C.方向沿z轴的恒定磁场 D.方向沿z轴的变化磁场

  6.如图3-4-7所示的天平可用来测定磁感应强度B.天平的右臂下面挂有一个矩形线圈,宽为L,共N匝,线圈的下部悬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当线圈中通有电流I(方向如图)时,在天平左、右两边加上质量各为m1、m2的砝码,天平平衡.当电流反向(大小不变)时,右边再加上质量为m的砝码后,天平重新平衡.由此可知( )

  A、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大小为(m1-m2)g/NI L

  B、B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大小为mg/2NI L

  C、B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大小为(m1-m2)g/NI L

  D、B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大小为mg/2NI L

  7.如图3-4-8所示,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正中央的上方固定一根长直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给导线通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电流,则( )

  A、磁铁对桌面压力减小,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B、磁铁对桌面压力减小,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C、磁铁对桌面压力增大,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D、磁铁对桌面压力增大,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8.在磁感应强度B=0.3T的匀强磁场中,放置一根长=10cm的直导线,导线中通过I=2A的电流.求以下情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1)导线和磁场方向垂直;(2)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为30(3)导线和磁场方向平行.

  9.在两个倾角均为的光滑斜面上,放有一个相同的金属棒,分别通以电流I1和I2,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方向如图3-4-9中(a)、(b)所示,两金属棒均处于平衡状态,则两种情况下的电流强度的比值I1:I2为多少?

  10.如图3-4-10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a和b载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a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F1.当加入一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后,a受到磁场力大小变为F2,则此时b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变为( )

  A、F2

  B、F1-F2

  C、F1+F2

  D、2F1-F2

  11.如图3-4-11所示,长为L的导线AB放在相互平行的金属导轨上,导轨宽度为d,通过的电流为I,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AB所受的磁场力的大小为( )

  A.BIL B. BIdcos C.BId/sin D.BIdsin

  高一物理教案11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示]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怎样定义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s(米/秒)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

  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高一物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 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 =at2/2

  vt2 =2as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2 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

  高一物理教案13

  主要内容:

  一、单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有三个基本物理量质量、时间和长度。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带有普遍性的运动,首先应考察物质的多少和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抓住质量(物质的多少)、时间和长度(空间改变的量度)这三个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进一步讨论其他力学问题。

  2。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一一cm、m、km等;

  质量一g、kg等;

  时间s、min、h等。

  3。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如位移用m作单位,时间用s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单位,时间用h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km/h。

  4。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选取和基本单位的规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单位制(如我国在单位中出现的斤、两、尺、寸等),这就阻碍了国际及社会交往。为了建立一种简单、科学、实用的计量单位制,国际米制公约各成员国(我国1997年加入)于1960年通过采用一种以米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为SI)。现有82个国家与地区采用,国际上许多经济组织和科学技术组织都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的推行,对世界计量科学的.进步、世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掌握好国际单位制。

  2。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①基本单位

  长度的单位:m(米),

  质量的单位:kg(千克),

  时间的单位:s(秒)。

  ②导出单位

  速度的单位:m/s(米/秒),

  加速度的单位:m/s2(米/秒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力的单位:N(kgm/s2,牛顿)等等。

  ③注意:

  A。物理学中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共有七个:已学过的有米(m)、千克(kg)、秒(s);今后将陆续学到安培(A)、开(K)、摩尔(mo1)、坎(cd)。

  B。注意书写方式的规范化:凡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如位移、路程符号用s),凡表示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如时间的单位s)。另外注意符号有大写、小写之分等。

  【说明】

  (1)力学中还有采用厘米(长度单位)、克(质量单位)、秒(时间单位)作为基本单位组成了一种单位制厘米克秒制。

  (2)在物理计算中所有各量都应化为同一单位制中。在中学物理计算中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三、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1。可对计算结果的正、误进行检验。如用力学国际单位制计算时,只有所求物理量的计算结果的单位和该物理量在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完全一致时,该运算过程才可能是正确的。若所求物理量的单位不对,则结果一定错。

  2。用同一单位制进行计算时,可以不必一一写出各个已知量的单位(但各已知量的数字必须是用同一单位制中单位换算出来的数字,如题给条件是v=54km/h,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时一定要换算成v=15m/s,数字是15,而非54),只在计算结果的数字后面写出所求物理量在该单位制下的单位即可,这样可以简化计算。

  3。注意:高中学习阶段,要求计算时一律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物理量的单位(名称和符号)。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本单位和其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单位制中的单位表示,只要正确应用物理公式其结果就一定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的。

  D。一般说来,物理公式主要确定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并不一定同时确定单位关系。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根据有关物理公式,由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推导出速度、加速度、力等物

  理量的单位。在厘米、克、秒制中,力的单位是达因,试证明l牛顿=105达因。

  4。现有下列的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把相关字母填空;

  A。密度;B。m/s;C。N;D。加速度;E。质量;F。s;G。cm;H。长度;I。时间;J。kg;

  (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 属于导出单位的是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米制、国际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

  米制起源较早。自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建立以长度单位米为基础的计量单位以来,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米制单位是十进位的,又有专门的词头构成主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而且基本单位都具有比较科学的、能以较高精度复现的基准器。由于它有这些优点,逐渐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由米制中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单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秒制等等。这样一来,米制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单位制了,而且出现了一些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它们之间缺乏科学的联系,并且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

  国际单位制诞生于1960年,它来源于米制,继承了米稍的优点(如十进位,用专门词头构成十进倍数与分数单位等),同时克服了米制的缺点(如多种单位并存),是米制的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摩尔七个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并把词头扩大到从10-18到1018的范围,同时保留了少数广泛使用的国际制以外的单往,以适应各个学科的需要,它比米制更科学、更完善了。

  我国政府于19114年2月27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这个法定计量单位是在国际制单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构成的。增加的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中,有十个(其中包括三个时间单位、三个平面角单位、两个质量单位、一个体积单位和一个能量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与圈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有二个(其中包括一个长度单位和一个速度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暂时与国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只有三个是根据我国情况选用的单位。

  高一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高一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 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 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 ; 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 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 P43-3

  七.  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 声速(15℃)340m/s

  3. 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高一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11-02

高一物理教案《功》08-26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11-18

高一物理教案【热】02-09

高一物理教案15篇11-03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11-10

高一物理教案 (15篇)11-05

高一物理教案(精选15篇)11-04

高一物理教案(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