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29 08:40:49 泽彪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难点:

  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3.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4.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没有去过峨山的临江公园吧!那里的苗圃经过扩建显得更漂亮了,(明明、笑笑、淘气经过参观后带来了很多图片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播放课件)

  二、引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呢?(师张贴问题)

  生齐读题目。(下面同学们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三、探究问题

  1、你能写出算式吗?

  让同学独立思考后回答(板书算式)

  154 22 =

  2、估一估

  (1)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学生独立估一估

  (2) 指3名学生回答

  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A.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B.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C.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3、用竖式计算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试着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

  2 2 1 5 4

  (1)用竖式算一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用竖式算一算每种花各有多少盆?

  ①下去巡视,选一个又快又好的小组代表把竖式写在黑板上。

  ②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想的?(看能不能说到把22看作20来试商,207=140接近150、所以商是7。)

  师问

  (1)为什么把22看作20来试商?(更简便)

  (2)商 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如果巡视时发现有错例的,拿到展台上来让同学辨析一下。

  ③师:要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以怎样做?(验算一下)

  ④师板书:答:每种花各有7盆。

  4、峨山的'园艺师听说老师要到你们易门来上课,特地让老师带了一道题来请你们帮帮忙。(课件出示题目:如果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拼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1)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列出:12018=

  (2)师:先估一估可能是几个图案,把你的估算结果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如果你觉得合理,就点点头。

  (3)那你能自己独立地用竖式算一算吗?

  (生独立算,选出一生板演)

  师:你是把18看作几十来试商的?有不同意见吗?

  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有什么好处?(很快找到商几)

  (4)验算一下,你的得数是否正确,请一生来写在黑板上。

  评:怎样验算的?

  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这两道题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结方法: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

  四、总结

  1、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屏幕出示;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给自己评价一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参观苗圃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其实这些知识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下次我们再共同探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听说同学们都乐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们一起帮小动物们回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师揭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2、解决第一个问题,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1)出示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师: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温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币摆一摆。

  ②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算法:

  a、每2张10元人民币买一个书包,能买4个书包。

  b、因为20×4=8,所以80÷20=4。

  c、因为8÷2=4,所以80÷20=4。

  d、用竖式表示:

  答: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3、解决第二个问题。

  课件出示: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师:我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160÷30=5(个)……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应该商5。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4、试一试,巩固整十数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结果吗?

  同桌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汇报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20÷4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我们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吧,比赛规则:

  ①自己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方法

  ③又对又快就是冠军

  汇报交流:520÷40=13

  5、归纳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车向地震灾区运输700吨货物,每节车厢限装6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四)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号里最大填几?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60÷30=5(个)……10(元)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其中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显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现讲解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进行有机的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和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这些题型紧紧围绕算法设计的,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精彩的汇报后,教师及时的加以规范和引导自然总结出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上的例l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第二个因数十位时积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1、口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123×2=、123×30=、324×7=、324×20=、112×4=、112×3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23×32 24×27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集体评议。

  教师: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学生说出: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二、探究例1,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以上两个问题)

  2.初步尝试

  (1)尝试口算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出算式:123×32。(课件显示算式并板书)

  教师:如果要口算123×32,你觉得该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口算123×2=246,再口算123×30=3690,再把246+3690=3936。

  (2)尝试笔算

  教师:是不是感觉口算起来很困难?也容易出错?如果数字再大一些,我估计就有同学吃不消了。为了让计算更准确,通常我们用竖式来进行计算。你能仿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用竖立计算123×32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进行交流。

  教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讲讲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学生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怎样写,最后又怎么办。(课件显示结果)

  (3)探讨难点

  教师:其实啊用竖式计算123×32和我们刚才口算123×32有相似之处,都是把123×32拆成两个部分来计算,先算123×2,再算123×30,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只不过用竖式计算第二步123×30的时候,积的写法有所不同。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同学刚才所列的坚式,123×30这一步,积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计算123×30这一步时,由于第二个因数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与123个位上的'3相乘,就得9个十,也就是90,所以9应写在十位上,个位的0省略不写,因为9写在十位上就已经能表示9个十了。也就是说123×30的积要从十位写起。

  3.再次尝试

  教师:现在请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一下第2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二),完成后指名上台汇报,重点说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课件显示第二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

  4.总结算法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你觉得它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样,只是多乘一位。

  教师:那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的各个数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几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5.提炼数量关系

  教师:刚才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用到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1:每时采摘的千克数×时间=一共采摘的千克数。

  学生2:每天包装的筐数×时间=一共包装的筐数

  教师:其实啊这两个问题都是与做工有关的问题,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那么能不能把两个数量关系合并成一个通用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数学书79页课堂活动(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可让学生边板书边汇报;也可指名4名学生板演,完成后结合竖式介绍自己的算法。)

  2.数学医院(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判断后,说出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3.数学书81页练习十五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

  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旋转与平移吗?请大家说说。

  以前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角?

  二、探究新知

  1、用自己的旋转学具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锐角、直角、再旋转到一个平角、周角。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平角和周角有什么特点?

  3、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角,平角和周角及它们的特点。

  三、试一试

  1、说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2、出示P22的2,图中是围绕哪一点转的?

  四、练一练

  1、让学生做P22的1;

  2、在钉子板上做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五、课后实践

  回家观察,除了钟表外,还有别的.计量表,它们是否也有和钟表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围绕哪点转的。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习。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内容:

  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总结、归纳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意义,知道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综合运用只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速度、行驶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难点:

  自己举例子并总结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认真观察铁路示意图,说一说从图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信息的'机会。

  提出蓝灵鼠的问题: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那个城市到北京的铁路短?

  学生先看示意图直观估计一下,在用加法实际计算。

  郑州到北京:412+283=695(千米)

  青岛到北京:393+360+137=890(千米)

  二、自主探究行程的数量关系式

  1、提出教材上两个问题,给学生时间,把算式列在本子上,完成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此时,教师板书两个算式: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介绍速度和路程的含义,并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速度、时间、路程,标在相应的数据下面。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2、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提出议一议,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举例说明,总结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3、介绍速度的特殊表示方式,并举例让学生练习。

  师:速度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你们想知道吗?

  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还可以记作:118千米/时,读作:118千米每时。

  生读一读,写一写。

  普通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可以记作什么?怎么读?

  亮亮每分钟走72米,怎样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3题:学生先认真读题、审题,再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课前布置,课上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

  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教学过程:

  一、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

  小朋友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示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交流

  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列式为

  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小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练习

  试一试1

  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二、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三、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乐买超市购物清单

  20××.02.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9.75元

  请你选择三个问题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四、总结

  谁来用一句话为我们今天这节课做一下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 60÷(15×2) 30×8+12÷4 30×(8+12)÷4 30×(8+12÷4) 360÷(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教学重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的表示什么意思?

  0.2×4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4×5=0.2×5=0.6×5=

  0.3×6=0.2×7=0.6×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4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3题

  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除数是5、25、125的乘、除法式题,提高计算的速度。

  2.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能迅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学生叙述用5、25、125乘、除的算式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陈述过程准备(自言自语式)。

  (2)小组互说(四人小组)。

  (3)指名代表性地叙述。

  (4)教师复述。

  2.填空练习

  (1)请全班同学做第58页中练习十四的第1题。

  (2)设问:你认为教材中首先编排这6道题的目的是什么?

  (3)对!(为我们今天的练习作准备)。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2题。

  (1)指名口答:说一说简便计算的.第一步,应当明确乘数、除数是5,25就想到用乘以10再除以2或用乘以100再除以4来计算。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3)集体校对,检查中下学生的正确率。

  2.练习十四第3题。

  (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解各题的简便方法。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中下学生。

  (3)集体校对作业,指出注意点。

  3.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

  把下面各题计算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1)指名说出各题的错误之处。

  (2)教师指出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4)集体校对。

  (5)教师。

  (三)综合练习

  1.学生独立做,练习十四中的第6题和第7题。

  2.用投影来校对。

  3.师生共同。

  4.教师设问:这样的应用题的简便计算请每位同学能引起关注。

  5.鼓励少数智力较好的学生能编一道应用题。

  (四)开放练习

  1.投影出示第5题。

  2.布置课内作业。(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

  3.四人小组讨论。

  4.集体,选取好的方法。

  (五)思考题教学

  提示:把8888写成88×101的形式

  (六)作业:

  1、《作业本》第48页(四十八)

  2、应用题

  (1)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

  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出示例题图)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2、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教学重点: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难点: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法:

  观察、发现法。

  学法:

  动手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小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56页第2图。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

  七、知识拓展

  2、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5

  教学内容:

  用“四舍五人”法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四舍五人”的含义。

  2、能运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用近似数表示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用“四舍五人法”省略万或亿后面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与实际数值完全符合的数。如教室中有25张桌子,我们班24个男生,26个女生,像这些25、24、26都叫准确数。但在实际生活叶,有时我们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准确数。如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约是4149亿千克,世界人口约60亿,像这些都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用“四舍五人法”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明确“四舍五人法”

  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就是省略什么数?看什么位?怎样的情况采用五人法?四舍法呢?它们分别怎样操作?

  2、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万位。

  (1)出示182300,指名读数。

  (2)提问:这个数要四舍五人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尾数的最高位是什么?

  (3)操作:保留到万位,就是要省略尾数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现在千位是2,比4小,所以把2300舍去,近似数就是18万。182300≈18万,强调“≈”的读写法。

  (4)练习。784700≈( )万 94800≈( )万

  3、尝试改写2497300。

  (1)引导观察万后面尾数的最高位是几?你认为该怎样求它的近似数?

  (2)反馈评讲2497300≈250万。

  4、练习:297210≈( )万 2376500≈( )万

  5、想想怎样求省略万后面尾数的近似数?归纳方法

  (1) 看被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

  (2) 比较,选用四舍法还是五人法。

  (3) 写出得数。

  6、把下面各数四舍五人到亿位。

  8470000000 460000000

  学生先尝试练习,说说改写的思路,然后自己小结求省略亿后面尾数的近似数方法。

  (三)巩固新知

  396400≈( )万 2380000000≈( )亿

  (四)课堂总结

  1、什么叫四舍五人法。

  2、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看哪一位决定“舍”还是“人”。

  3、怎样写一个数的近似数?

  (五)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9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06-2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推荐)06-2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6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20

数学上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