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29 15:42:52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六第4题)

  4.90.75.4+2.640.250.87-0.49

  530+2703.50.2542-98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十七第6题: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6厘米

  2.5厘米

  ⑴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⑵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⑶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⑷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七第10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28平方米

  7米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7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5、8、9、11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纳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50吨的10%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5、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教案4

  课模简介

  日常的新授课,我基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先学和当堂训练都体现了学生一节课的自主性,教师只需要“点”。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数学有计算教学新授课、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授课、统计与概率新授课等,不同的课型有时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实、上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呈现为“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环节。一般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也经常采用设问激疑法起动新课,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明确任务环节。一般采用投影或小黑板方式呈现。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实实在在。

  3.先学环节。一般包括学生看书和动态检测两个小环节。学生需要是小组合作先学,要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动态检测是对看书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测验的手段,一般有提问、板演、书面练习等形式。动态检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并积极思考备课,为进入“后教”环节做好准备。

  4.后教环节。一般包括订正、讨论、补充、总结几个小环节。方式上通过订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教不会的,必要时教师出面帮助学生补充、订正、归纳、总结、完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最终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通过训练巩固当堂所学内容,并把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堂堂清”。在训练设计上要特别讲究,如低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多类型,有必做题目、选做题目、思考题目等等,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本节复习课我主要采用“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基本训练、查漏补缺——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评价小结、提升学力”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圆的整理和复习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能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指着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圆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多姿多彩圆的世界,对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圆形图片,加上简洁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外部形象引到思考内在联系上,水到渠成的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圆这一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知识点?

  生: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1、学生自主整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圆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有点乱,怎样是这些知识更有条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看一遍教材,然后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要求整理的结果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学生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地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完善整理结果,取长补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整理的结果进行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要求:在别的同学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倾听;评价时要看知识点是否完整,是否有条理;不要重复汇报。

  (设计意图:面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目的是创生更多的学习资源,让不一样的整理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根据整理结果,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师:通过整理图表,对于本单元你又有哪些收获?

  圆有哪些特征。

  圆的周长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计算时需要的条件一样。

  不同点:意义、计算公式、计量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整理交流完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完善,以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和复习,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功感。)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课后反思

  圆的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复习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也不太了解。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习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习(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习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习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5、学生自学教材第22页例题3.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完成教材22页的“做一做”。P23第2,4,6,7题

  集体订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数的题目进行练习,如求平均速度;复习一下画角的过程,会描述小林家在小强家什么位置,小强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检测

  学习

  (测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

  2、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侧面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利用教具,弄清侧面积与圆的关系。

  教具准备圆柱侧面展开教具。

  教学方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1、口算。

  3.1434100.5670.820

  2、长方体表面积。12㎝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8㎝

  (2)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0㎝

  探索新知1、揭示并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你们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

  (说一说、摸一摸)

  (2)你们想应该怎样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

  (学生说明、教师演示)

  板书结论: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侧面积+2个底面的`面积

  (3)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会计算吗?

  (学生说明、教师演示)

  板书推导过程。

  3、尝试练习。

  (1)求侧面积。

  a、C=2.5dm,h=0.6dm。

  b、d=8cm,h=12cm。

  (2)求表面积。

  a、S底=40c㎡,S侧=25c㎡。

  b、r=2dm,h=5dm。

  4、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2的第5、6题。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2的第7、8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 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 长方形纸、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联系

  四、作业

  1、口答(幻灯出示两道除法到分数,两道分数到除法的换算题)

  引入新课

  2、出示两道文字题

  (!)3千米是5千米的几分之几?

  (2)8吨是4吨的.几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种类型同意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1、学生用十分钟自习书本52到53页

  2、问:通过自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3、小组内互相说,解决问题。

  4、教师请个别同学说,然后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5、幻灯出示例1、例2,让学生解答,以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6、说明相关注意点。如:单位、比值、名称、写法、读法......

  1、书本53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1、2

  练习十二3、4、5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数学教案11-28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30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09-22

【热】六年级数学教案01-13

【精】六年级数学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