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30 12:12:41 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要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最后一根火柴》讲述了在冰天雪地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科考队员身陷险境,在生死关头,老班长凭借自信和镇静,用最后一根火柴创造了生的奇迹。整个故事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学情分析:

  1、学生具备字词基础,但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品味词句方面还有所欠缺。

  2、学生对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神秘可怕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并积累“凝重、稀薄、肆虐、对峙、崇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表现。

  3、积累课文中描写点燃火柴情形的句子,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4、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认识到在危机时刻,只有坚强、镇定和智慧才能化险为夷。

  教学重难点:

  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表现,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查找关于可可西里的资料。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作好铺垫。

  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有一个地方,你们一定没有去过!老师带你们去看看。(点击课件:可可西里。)你觉得这儿怎么样?是啊,有一位导演这样评价:“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狱。”它像天堂一样美丽神圣,又像地狱一般残酷可怕。

  二、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课文《最后一根火柴》就发生在冰天雪地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板书课题)

  1、三读课题。读准字音“柴”;读出火柴的数量;突出火柴的重要。

  2、这最后一根火柴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带着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学生用“题目扩展法”归纳主要内容)。

  四、创设情境,自读自悟

  a身陷险境

  1、对科考队队员来说,可可西里就是人间地狱。在那儿,他们遭遇险情,身陷险境。(板书:身陷险境)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找出描写险情的句子。

  2、茫茫黑夜,在零下37度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迷失方向,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死亡)你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谁都明白——几乎不可能)哪个词告诉你,他们面前只有一条死路?(几乎不可能)一起读,读出他们的命运。

  3、谁都明白,老队长就更明白了,他此时的神色怎样?(凝重)。理解“凝重”(神情严肃,心情沉重)是呀,他们的生命正受着威胁,他怎能不神色凝重呢?指名朗读老队长的话。

  4、可是,这儿荒无人烟,怎么熬!这儿冰天雪地,熬得下去吗?

  我们的`心一下子跌进了无底的深渊。

  a.让我们一起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点击课件)。“我们走不出去了!”堂堂七尺男儿竟然嚎啕大哭。你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吗?(绝望)指名读。

  冰天雪地,再加上茫茫黑夜,科考队员们也和视频中的探险队员一样,陷入绝境。再次齐读这句话。(板书:把“险境”改成“绝境”)

  b.出现转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大家绝望之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3自然段)师引读。

  c.生的希望

  1、尽管火柴盒里只有几根火柴,却给大家带来了生的希望。火柴点燃了吗?快去文中找答案吧!

  2、火柴为什么没有点燃?(肆虐的狂风)听,这就是肆虐的狂风,似鬼哭,像狼嚎,它们张牙舞爪,想要吞噬一切,甚至是人的生命。(一起把狂风的肆虐读出来)

  3、看着火柴一根一根地熄灭,你的心情如何?随风熄灭的仅仅是火柴吗?(越来越紧张、害怕,随风熄灭的是人的生命,是生的希望)。指导感情朗读。

  4、剩下最后一根火柴了。(板书:一根火柴)茫茫黑夜,天寒地冻,肆虐的狂风,一根火柴。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男生读第五自然段。

  5、师随机采访:“老队长,请问,您的手为何这样颤抖?”是啊,一根火柴,六个生命,点着了,就生,没点着,就死,让我们再次感受这种紧张的气氛。(配乐齐读)

  d.化险为夷

  1、一根火柴,六个生命。(板书:六个生命)这最后一根火柴能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呢?自由读第6自然段!

  2、面对这最后一根火柴,老队长沉默了。他在想什么?

  3、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且让我们把这神圣而又悲壮的一刻定格,走进每一个角色,走进他们的内心。小组合作一下,互相说说。

  4、在那一刹那,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命运的判决。火柴终于点燃了,绝处逢生,队员们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女生读)

  5、在你眼里,这分明是一朵什么火花?

  句式训练:“哧”的一声,火柴绽开一朵的火花。

  6、多么优美生动的句子,多么深刻感人的内心体验,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他们战胜死亡的喜悦与幸福!(齐读)

  五、总结全文,悟情悟理。

  1、同样恶劣的环境,为什么最后一根火柴能成功地被点燃呢?同桌讨论。

  2、是啊,在危急时刻,只有坚强、镇定、聪颖,团结,才能化险为夷。

  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

  3、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希望你们今后遇到困难和危机时,能把这些道理用上去,做一个生活的智者!

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设想】

  写寻物启事,注意内容与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启事的种类很多,但格式基本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写一种“寻物启事”。

  二、学习“寻物启事”的写法

  1、读“寻物启事”,说说寻物启事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写“寻物启事”?

  2、写“寻物启事”要写明什么内容,注意什么?

  3、分析例文,学写“寻物启事”。课件出示《寻物启事》一则:

  4、读读上面的寻物启事,说说寻物启事的格式。

  小组讨论,交流如下:

  (1)“寻物启事”是题目,居中写。

  (2)右下角注明写启事的班级、姓名,下通知的日期另起一行也在右下角写。

  (3)正文空两格,写清楚丢失的物品,丢失的时间,丢失的`地方。

  三、学生练习

  1、根据材料学写一则“寻物启事”。

  本人今天下午在学校食堂丢失黑色钱包一个,里面有现金300元、中国电信电卡一张、贴有篮球明星易建联照片的饭卡一张.请拾到者与本人联系,定当感谢.

  2、评议修改。

  3、誊抄在作文本上。

  四、课外练习

  1、请按照下面的内容写启事。

  学期即将结束,学校体育室在整理器具时,发现少了两只篮球,希望忘了归还这的班级速来归还。

  五、总结。

三年级语文教案3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默读课文,体会小豌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

  2. 展开想象,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3. 本课要求的会认字有:豌、懒、瘦、移、楚、扶。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助人为快乐之本。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豌豆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课件一:展现豌豆的成熟过程)我们今天见到的这颗小豌豆它有个美好的愿望(出示课件四),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这个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0课。(板书题目:一颗小豌豆)

  二、 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默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默读是本课读文的主要方式。要让学生按照默读的要求,在反复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把课文读通顺,读懂课文内容。

  三、 读中感悟,自主发现

  1. 读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 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交流。

  四、 从学生的'质疑中,筛选典型问题

  1. 小豌豆说了那些话?找出来读一读,从它的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 小姑娘原来病得怎样?随着小豌豆的一天天长大,小姑娘有了什么变化?你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小姑娘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3. 故事中的这颗小豌豆你喜欢吗?为什么?(小豌豆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五、 感悟朗读

  课文要学完了,在这篇课文中,你最想读哪几个自然段,请大胆地站起来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兴趣朗读,品悟小豌豆和小姑娘的情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六、 总结课文

  师:小豌豆的愿望就是能为大家做点好事,能把爱心奉献给别人,它以绿色的叶,粉红色的花陪伴着小姑娘,看着她一天天好起来,说明的愿望已经实现,因为它得到小女孩的感谢。

  七、 作业

  想像一下其它四颗小豌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选择其中一颗豌豆的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20.一颗小豌豆

  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瘦瘦的 黄黄的

  笑吟吟

  坐起来

  站起来

  心底感谢

  小女孩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安详”、“忽高忽低”、“犹豫”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 )的爱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你能说出几种答案?

  2、学生自由交流。

  3、师:对呀,爱是温暖的,是无私的,是崇高的,是令人难忘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一种爱吗?

  补充板书:看不见的爱

  4、指名读课题,齐读。

  5、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谁看不见?(盲童)

  二、读课文,说说文中介绍了盲童,还介绍了谁?

  1、文中还介绍了母亲

  2、母亲让孩子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3、出示:让孩子用弹弓打玻璃瓶

  为了让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

  最后

  4、谁能用这几个部分把句子连起来,就是本文的内容。

  (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

  三、细读课文,了解母亲。

  1、师:读了一遍课文,你是否知道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2、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爱,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按能感觉到。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的语句。

  4、交流:

  出示: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5、还有哪一句句子也讲母亲在递识字?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1)指导朗读:这里的“安详”和“轻轻”蕴涵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是“看不见”的,只有从母亲的“轻轻”的动作中感受到母亲的鼓励。

  2)用“安详”造句。

  3)面对一个盲童,作为母亲能够如此安详说明了什么?

  4)母亲为什么慢了?文中哪里看出孩子累了(表示时间的词语)

  5)母亲不停地递出石子,同时还递出了什么?

  希望、鼓励、安慰……

  6.、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1)为什么顿了一下,轻轻说?

  7、“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1)平静说明什么?

  2)“关键是做了没有”什么意思?

  不在乎孩子有没有打中,而是在乎孩子体会到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样。

  3)做:仅仅是打玻璃瓶吗?对这个盲童来说,还可能是什么事?

  现在看到了这位母亲,你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口头回答( )的爱

  四、再读课文,了解孩子。

  1、师过渡:你是否还注意到了那个盲孩子?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描写他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师板书:很认真很有规律

  4、指导朗读,体会母亲的爱对孩子的影响。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这一声碎裂声告诉孩子( ),告诉母亲( ),告诉我( )

  5、母亲用自己与众不同的爱激发了孩子对生活( )的爱。

  五、课外拓展。

  1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关爱。请你回想一下,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2学生讨论,师辅导:注意观察细节。

  交流。

  板书:

  看不见的爱

  盲孩子 母亲

  很认真 安详

  很有规律 平静

  轻轻

  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对生活的爱

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白倒叙的特点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倒叙的方法,能运用倒叙进行作文。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倒叙的特点,学习倒叙的方法。

  研究目标: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与学生上次的学习情况作对比,总结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倒叙。

  3、小结:学生现在对倒叙的认识情况。

  二、认识倒叙

  1、ppt出示倒叙的定义。

  2、播放微课,生动的认识倒叙。

  3、ppt出示倒叙流程。

  4、结合课文《燕子专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理解倒叙及倒叙的好处。

  5、总结倒叙的好处:文章开头适当地运用倒叙:

  (1)、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2)、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3)、还可以使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文章叙述也生动,结构也曲折多变。

  三、学习倒叙的写法

  1、睹物回忆法 由眼前之物引起回忆

  举例说明

  2、对比回忆法 由对比冲突引出矛盾

  举例说明

  3、情境回忆法 由描绘情境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4、抒情回忆法 由直抒胸臆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

  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一写你父母对你的爱吧!

  五、作品展示。

三年级语文教案6

  要求:语言幽默风趣;事例典型具体;感情真挚自然;实事求是。

  释题

  (1)今天我们的题目是什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2)

  :把自己的画像写下来,让别人了解你的外表,了解你的性格,了解你的爱好,了解你的特长,写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特点了。

  给自己画像。

  (1)照镜子,观察自己的样貌。

  (2)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己与众不同的外表特点。

  (3)引导学生描述外表。

  (4)引导学生在讲述自己外表特点的同时还要加插议论。

  (5)。

  (6)用幽默风趣的`话加上议论向大家介绍自己。

  自述性格。

  (1)人有什么性格。

  (2)写性格特点的顺序:总起句(陈述)——叙事(典型具体)——议论(实事求是)。

  (3)启发学生用陈述句的形式讲一个总起句的开头。

  (4)引导叙事部分要典型具体。

  (5)引导学生给自己以实事求是的议论

  (6)用总起句——叙事——议论的方法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自述爱好或特点。

  (1)顺序:总起句(问句)——叙事——抒情(真挚自然)介绍自已的爱好或特长。

  (2)。

  (3)你认为同学们的发言哪部分讲得好,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给自己来一个实事求是的。

  布局谋。

  (1)指导分段。

  (2)重新明确要求。

三年级语文教案7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默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诗意进行质疑。

  3.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小组与同学互读互评,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深入体会诗意。

  五、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课件展示: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了解洞庭湖:洞庭湖,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2.导入课题: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二、欣赏范读,感悟古诗。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2.自己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同位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4.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全班交流,读准节奏。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师生评议,教师小结。(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景亮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陀螺。)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

  (二)感情朗读,交流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和”是什么意思?(和谐,优美。)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3)教师评议并小结:“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月亮把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后两行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里的“山”指的是哪座山?(洞庭湖中的君山。)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表现了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照应了前两句诗中的“和”。)

  (3)作者云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在月亮银色的光辉映照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水显得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读出惊讶或赞叹之情。)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小结,升华感情。

  1.交流探究:这首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2.教师小结:这首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3.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五、结合积累,拓展延伸。

  1.像本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一样,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是山水诗,在平时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

  2.小组学生回忆交流。

  3.小组代表朗诵古诗,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4.课件出示,朗读积累: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课外阅读,积累古诗。

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词析句,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书籍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读书的兴趣。

  ★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最感的报酬”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游戏

  一、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理解巴罗先生付给作者报酬的方式如何“特别”

  (4)思考:从“不是…就是…甚至…”所连接的这个句子中你感觉巴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小气)

  (二)学习第二——第九自然段

  1.默读解决问题:找出描写巴罗先生的段落,在自然段前面画上你喜欢的符号。

  2.学生汇报

  (三)学习描写巴罗先生的段落(2.3.5.7.9)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在这段中你认为巴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有关的`词语吗?(热情)

  (2)学生汇报。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3)通过看图体会“到处”,体会巴罗先生的藏书多。

  (4)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范读,学生思考:在这段中巴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2)学生汇报,师板书:大方。从哪里能看出巴罗先生的大方?

  (3)指导朗读此段。

  3.学习第五、七、九自然段

  (1)默读思考:巴罗先生的大方还表现在哪里呢?

  (2)学生汇报。(厚厚的、微笑)

  (3)再读第五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通过理解句子“这些还是我保留下来的,值得的第二遍的书”体会巴罗先生不仅藏书多,读过的书也多。通过理解“沉吟”体会巴罗先生选书时用心良苦。

  (4)思考:巴罗先生用心良苦的选书,又慷慨大方的送书,你认为他还是个小气的人吗?说说理由。

  (四)学习描写“我“的段落(4.6.8)

  (1)指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在巴罗先生送书前爱读书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遗憾”和“钦佩”.指导朗读

  (2)自读第八自然段,思考:在巴罗先生送书后“我”爱读书吗?从哪里能看出来?(不爱读书——爱读书)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一本《正义永存》使作者爱上了读书,那么那本关于人类学的书又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2.学生汇报,思考:“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是谁的功劳?为什么?

  3.思考讨论:如何理解“那年夏天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的报酬”?把其他邻居和巴罗先生给作者的报酬比较。

  4.巴罗先生是作者永远感激和怀念的人,指导朗读

  三、 分角色朗读二到九自然段

  四、你想对巴罗先生和“我”说点什么呢?

  五、总结文章叙述顺序

  六、布置作业

  课后积累文中好词好句。提出希望,全课结束

三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狐假虎威》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识记文中生字,指导书写“虎、茂、派”。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5、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6、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3、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1)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表演:什么样?狐狸这时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样读?

  课件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狸再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读法更合适?练习、评议。

  [结合上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发展想象力,并通过表演及引发争论,感悟狐狸心理和语气。不仅重视语言的感悟,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是说话时什么语气?

  指明朗读、评议。

  (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此时狐狸什么神态?(昂首挺胸、摇头摆尾)

  赛读,感悟狐狸的狡猾。

  (4)表演感悟狐狸的动作神态。

  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5、总结归纳: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6、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1)自愿结合练习。

  (2)带上头饰进行表演。

  7、拓展思维: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创设时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一、学习《鹬蚌相争》,了解内容,理解寓意。

  二、编排课本剧,通过表演、评议理解语言,体会感情。

  三、改编课本剧,鹬和蚌如何能不被渔翁抓住。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三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古诗《三衢道中》。

  2、阅读短文《小虾》,弄明白作者把小虾写得有趣、生动的原因是仔细观察。

  教学重难点:

  读背古诗,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具准备:

  录相、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读背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字志甫;号茶山居士。江西人。做过江西、浙西的提刑,一生为官正直。

  2、放录音,请同学跟读,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启发)

  学生发言。

  教师讲:对,这首诗不难理解。关键是要在头脑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阅读《小虾》

  1、初读短文,表然段,了解大概意思。

  学生发言。

  2、用“~~~~~~~~~”画出表示小虾吃食先后顺序的词语。

  (先......然后......接着......直到......)

  3、吃饱了的小虾是什么样呢?写出重点词语。

  (游来游去、互相追逐、贴着缸壁休息。)

  教师讲:“游来游去”、“互相追逐”表示小虾的动态,“贴着缸壁休息”表示小虾的静态,这种动、静相结合的写法好。

  4、齐读第三自然段,看一看描写了什么?(放录相)

  学生发言。

  教师讲:这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小虾的样子:细长的脚,钳子一张一张,胡须一翘一翘,眼睛一鼓一鼓。说明作者对小虾观察得很仔细,连两只小虾之间的活动都描述出来了。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写的是什么?找出重点词语。

  学生发言。

  三板书设计

  小虾

  吃东西总是先然后接着

  有趣有的......有的......有的......

  逗它蹦起来舞动对峙打

  每天站看喜欢

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

  1、感受自己创设的游戏乐趣,关用画表现出来。

  2、综合练习表现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

  3、通过趣味性绘画,培养绘画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记忆、表现创作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创作出欢乐的场面,画出美的、有情趣的画面。

  作业要求:

  画出孩子们吹泡泡的场面,画面要富有情趣、色彩鲜艳明快。

  教具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磁性黑板动物人体模型范画图纸肥皂液或洗涤剂吹管油画棒

  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彩笔油画棒肥皂液或洗涤剂吹管(草杆笔杆塑料管)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问好,安稳纪律,有秩序地摆放用具。

  二、导入新课程:(游戏导入3分钟)

  教师向空中吹出皂液泡,引起同学极大兴趣,然后组织同学做“吹泡泡”游戏(配欢快音乐),同学隔行轮流吹泡泡,一行吹,相对一行扇动泡泡。然后全班同学相对吹泡泡,看谁吹的泡泡大,吹得多。钱班同学在尽情游戏中,体会到肥皂液(洗涤剂)吹扇等人的动态,看到了大小不同的泡泡在空中呈现出来的如彩虹般园长七色光。

  出示课题吹泡泡

  三、讲授新课:(10分钟)

  1、体现与观察

  引导学生的回忆刚才吹泡泡的形态,色彩以及同学们的不同动态。然后看书20页图:(刚才我们有些同学在吹泡泡时,就是这样的表情,亿们多高兴,炊泡泡时多努力。)

  2、摆动态

  根据学生的回忆,老师用活动人体模型先在磁性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

  3、幻灯灯出示范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画,并分析画面的构图,色彩及人物动态。

  4、构思

  引导学生思考要画几个小朋友在吹泡泡?这几个小朋友动态怎么样?

  5、作画步骤(边讲边示范)

  (1)、定位构思:

  先按自己的构思摆出人物动态,再根据所摆动态用铅笔轻轻勾出人物动态骨式。无论全身人的都要充满画面。

  (2)、用铅笔勾画人物:

  仍用铅笔勾画人物动态骨式上画出头部、五官、发式、颈部、衣服、四肢。

  (3)、用彩笔勾线刻画:

  用一颜色较深的彩笔细致描画人物形象,并添加手中拿着的小杯子,吹管和大小高底各异的泡泡。

  (4)、涂色:

  由学生任意选用丰富的颜色染人的。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中的'二、三染色在一个泡炮里,每个泡泡的颜色都不同。染色时手要轻,颜色要淡、干净。最后用与人物颜色有差异的颜色涂涂背景,以人物,完成画面。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25分钟)

  1、放轻音乐。

  2、提出作业要求,要评出“课堂能手”并授予奖牌。

  3、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展出优秀学生作业。

  五、小结:(1分钟)

  1、展示学生优秀作业。

  2、讲评:用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学参与欣赏评定,评出8—9名“课堂绘画能手”,并授予每人一枚自制奖牌,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吹泡泡》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轻、没、重、心”四个字,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2能正确认读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3读儿歌能大致了解儿歌内容;朗读时能努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4复习笔画“卧钩”,了解“心、鱼”的笔顺,并能在田字格中认真描摹着两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入:(出示螃蟹吹泡泡图)

  师:图上有什么?谁能有一句话把图上的内容说清楚?注意发言时声音响亮让大家都听清。

  说明:

  结合启发谈话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练习说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说到螃蟹的动作、数量等,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表扬。

  2出示课题:35吹泡泡(chuipaopao)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题读准!

  及时评讲:拼读时是否做到声音响亮,发音准确。

  提醒学生注意“chui”是翘舌音。

  (自由练拼指名拼读齐读课题)

  说明:

  本篇课文位于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单元末,拼音的初步学习也接近尾声。小朋友们跃跃欲试,都想来尝试拼拼各种音节。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拼拼音节来读准字音,学习独立认读生字,并在拼读课题音节的过程中巩固所学韵母(ui、ao)、;为“读儿歌识字学拼音”阶段转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阶段,做必要的过渡衔接。

  3了解“螃”字的结构拼读它的音节。

  (1)出示螃蟹图及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师:原来儿歌的内容和螃蟹吹泡泡有关啊,一定很有趣!

  读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2)分析“螃”的结构,练习拼读“螃”的音节。

  师:大家要仔细听,认真记,看看谁最先听清“螃”的读音、记住“螃”的字形。

  说明:

  听的训练目标指向要明确,要让学生听清、记住哪些内容,一定让全体学生心知肚明,这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训练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师述:“螃”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虫,右边是旁边的旁,合起来是也念螃。但是是螃蟹的螃,同学们可要记清它的字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说明:

  同音字的概念可适时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区分同音字的字形。

  师述:“螃”的音节是“pang”,音节中有我们今天新认识的后鼻韵母a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自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说明:

  借助螃蟹的螃,学习后鼻韵母ang,要求同学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并且积极投入每一次练习活动中。

  二读儿歌了解内容,学习生字、拼音

  1听课文录音。

  师:先来听听录音,你们要边听边记:小螃蟹是怎么吹泡泡的?怎样吹,泡泡才能满天飘?(再听一遍,努力记住!)

  反馈:同桌之间把记住的内容告诉对方。

  说明:

  此时不出示儿歌内容,只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的听记习惯,并试着把听到内容与同桌分享交流。

  2朗读儿歌,学习生字和韵母。

  (1)师生互动读、同桌配合读

  师:原来,小螃蟹只有——生:不轻(qing)不重(zhong)小心(xin)吹,

  师:才能——生:吹得泡泡满天飘。

  (同桌互读)

  (2)学习后鼻韵母ingong

  师:“轻”和“重”是一对反义词,在儿歌中指的是小螃蟹吹泡泡用的力气有大有小。

  (师指到音节zhong)大家看,这是“重”的音节,里面又有我们今天要新认识的后鼻韵母o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字的读音中带有后鼻韵母ong的发音呢?(给学生想的时间)

  (闹钟、中国、巨龙,从前等)

  师:刚才我们说到,“重”的反义词是:“轻”(师指到qing),ing也是一个后鼻韵母,

  师: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两遍)瞧!“小心”的“心”是前鼻韵母!同学们可要分清ing和in的读音。(做快速反应游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吹泡泡》教案七》,来自网!

  抽读韵母ing和in)

  师:小朋友一定发现后鼻韵母末尾的发音和上海话“鱼”的发音类似,小朋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说明:

  后鼻韵母ing和in的发音比较容易混淆,结合起来教授,并推荐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法,帮助学生区分。

  (3)整体认读音节ying(出示ying及四声)我们一起开滑板车读一读!

  说明:

  用开“滑板车”的方法,借助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四声声调,寓教于乐。

  3再读儿歌,思考问题。

  师:小螃蟹真聪明,不轻不重小心吹,吹得泡泡满天飘。可是小螃蟹是一开始就知道这样吹吗?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轻轻吹,泡泡小,

  猛(meng)一吹,没(mei)泡泡,

  师:小螃蟹一开始是怎么吹泡泡的呢?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猛”和“没”是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左右结构)“没”字前一课我们已经会写了,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遍!

  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记住“猛”字。

  师:“猛”的音节中带有后鼻韵母eng,我们请出eng的好朋友前鼻韵母en,再用上刚才老师推荐给你们记后鼻韵母的方法来念准音eng。

  说明:

  “猛、没”两个生字在字形(左右结构)上稍作强调,再次适时渗透部首的概念及记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记字做准备。后鼻韵母eng的教授让学生借助en以及前面老师推荐的办法来读准音,学以致用。

  4齐读儿歌。

  师: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小螃蟹,亲自尝试把事情做好,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三巩固练习、说话训练

  1读angengingong以及ying的四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用一定的句式说话。

  (出示课文练习图并在相应的位置注明:山脚(jiao)下、山腰(yao)间、半山腰、山顶(ding)上),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己拼拼图上的音节,然后做一回小小导游员,为大家介绍山上分别有哪些景物?

  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哪里)有(什么)。

  说明:

  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做一回小小导游员来巩固认读新授的拼音,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如学生在介绍时能用上合适的量词,做到条理清晰等,老师要大力表扬,鼓励学生多说,帮助学生说得规范。

  四写字指导

  1新授笔画“卧钩”。

  (出示“卧钩”)

  师:大家看,“卧钩”多像一个人半躺在床上。

  (师范写生模仿写师生齐书空)

  2描摹“心”。

  (出示“心”字的笔顺框)

  师:看看第几笔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画“卧钩”。

  师:写“心”字时要注意观察三个点,找准了位置,“心”字就写得好看了。

  3描摹“鱼”。

  (出示鱼图)师:鱼的字形和实物鱼特别象,这样的字叫象形字。

  (出示“鱼”字的笔顺框)同学们根据笔顺框学会“鱼”的笔顺,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

  4生写,同桌互评

  (1)写字姿势要正确。

  (2)关键笔画的位置要摆准。

  说明:

  通过形象的比喻教授“卧钩”、“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字时,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关键笔画,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年级语文教案12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所处位置及内容分析

  《倾斜的伞》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教材以“爱”为主题,感受亲情。《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质兼美,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雨中,爷爷为我撑伞”和“我长大候在雨中,我为爷爷撑伞”两部分。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的同时,我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的传递中也流露着浓浓的感恩之情。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起来,使“雨中共同打一把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通过精彩的文字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人间亲情的温馨。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前后两部分内容穿越了时空,人物发生了变化:外公已经苍老,我已经长大。两部分情节相似,语言描述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那份隔了时空依然传递着的浓浓的亲情却永恒不变,愈久愈浓。

  作者编排本单元的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让我们就会体会到每个人都需要关爱,也应该把爱心献给别人。这篇文章在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课《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第二篇《平分生命》,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而这篇课文我觉得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感受后,不仅仅感受到文中祖孙俩的浓浓亲情,更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无微不至地关爱,从而懂得去回报家人,明白爱不仅仅是享受,同时还有付出和传递。“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相信通过学习,学生一定对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针对当今孩子的特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好教材。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而语文重在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腻,所以把“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悟情,找到语言感悟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认为本课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关爱他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说教法

  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实施要以朗读为基础,要在品词析句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这节课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语言和思维上的不足,老师只是相机指导和引导,不做整齐划一的点拨,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在教学中王老师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指导学完“时候在雨中,爷爷为我撑伞”后,出示小黑板,用老师教的方法去学习“长大后我为爷爷撑伞”这部分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达到用不着教”的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节课学生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让我们就会体会到每个人都需要关爱,也应该把爱心献给别人,既把“边看、边读、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了“我”小时候,外公为我撑伞的事。再写了多年后“我”为外公撑伞,这伞中传递的是晚辈对长辈的浓浓亲情。最后写“我”会永远珍爱这把充满温情的伞。对,这是一把倾斜的伞,也是一把充满温情的伞。下面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伞下感人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学生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话题阅读思考,可以使学生达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同时师生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

  (2)朗读感悟,学习课文1~5自然段

  (3)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4)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幅图内容写的?(1~5自然段)

  (5)从第一幅图当中,你能看出“我”和外公的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6)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高兴?(一蹦一跳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

  (板书: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

  (7)可是,老师发现文中的“我”也有“惊讶”有“困惑”,这又是为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板书:困惑惊讶)师提示(1)我惊讶地发现了什么?(外公头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追问:“本来”是什么意思?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变了?(三歪了)我“困惑”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

  (8)(师指板书的几个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我们把它放进句子中,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出示重点句子)

  (9)大家再把这几个句子带进课文中读读,联系上下文,看看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外公对丹丹的关爱)

  师小结: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位长辈对晚辈那种充满温馨的关爱,谁能用朗读再次表达这种情感。(指明读2—4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阅读的要求中说: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老师把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作为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这是教给学生的又一个阅读方法。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我觉的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10)学习6~8自然段

  过渡: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11)请同学们看第二幅图自学6~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①看第二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②默读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多少年过去了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③全班反馈。

  (12)“我”为什么也会这样做?(受外公爱心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实践这种方法,让学生去发现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从当年外公把关爱更多地给予“我”,后来“我”把关爱更多地给予外公的画面中,体会外公的爱幼之爱和“我”的爱老之爱都是一种亲情之爱,体会到这种亲情的至纯至真。以上教学中重点的语句要进行朗读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排比句。

  (三)学习第9自然段、

  过渡语:倾斜的伞下,我得到了外公对我的爱,但我更重要的学会了感恩,所以我要爱护它,珍惜它。想想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倾斜的伞”?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意思?教师总结:这真是一把倾斜的伞,但更是一把温情的伞。

  文章的结尾让学生读中思考:“我”永远珍惜爱护的仅仅是那把伞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雨伞下笼罩着的是浓浓的亲情。

  (四)谈谈感受

  在这把温情的伞下,我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但是我们身边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儿关爱,请你举例说一下,并写在爱心卡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文最终的目的是为育人。此环节将语文课堂延伸至家庭生活,教育学生感恩回报、珍惜亲情,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品格。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帮助别人。

三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你们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从生长环境、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2、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芦苇 蛛网 一畦畦 熠熠耀目 飘拂 飘逸 缤纷 恬静 纯真 纺织娘 魂牵梦绕 触须 羽翼 裹着

  (1)“一畦畦”是一个数量词,你能找个词来替换它吗?文中“一畦畦”的是什么?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么样的吗?(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

  (2)“魂牵梦绕”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二、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1、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2、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二)自由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一、两个比喻句。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魂牵梦绕”。

  5、(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要求: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讨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三、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3、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4、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5、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6、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7、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8、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我们从“唧”

  5、师: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

  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唱《小燕子》

  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四、朗读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

  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

  (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2)什么叫“赶集”?

  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3)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5)“增添”“生趣”是什么意思?

  (6)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作业:课文的语言真美,请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外形特点:活泼机灵

  观察细致飞行:掠一转眼沾(动态美)

  休息:五线谱上的音符谱成春天的赞歌(静态美)

三年级语文教案15

  一、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二、设计思路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

  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2、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

  3、指导背诵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略读第一段

  (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7-25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4

三年级语文的教案09-14

语文三年级教案01-04

三年级语文的教案02-28

三年级下册语文习作语文园地教案04-29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1-31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1-29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