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2-12-31 10:56:11 八年级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据公式v3=进行计算。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

  (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内容

  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

  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

  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二、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三、课后练习

  l、课本P85,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没计。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P84。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五、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猜想

  讨论、回答

  讨论、交流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归纳 举例

  练习贴近生活

  讨论回答巩固

  观察生活

  阅读比较

  小组讨论反馈

  板书设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设计

  1. 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2.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2、3、4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二、典型例题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怎样计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辅导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课后小结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变化

  提出问题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不蹬车时,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

  实验器材粉笔、停表、刻度尺、皮球

  进行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功》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编排符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程序:包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进而加以巩固和深化。教材中对两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1.通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判断力是否做功。理

  解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自读、思考、讨论、实践,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

  的计算。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功的含义及计算,是学习功率和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功率概念及计算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利用W=FS、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机械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要描述这个过程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汶川地震、新疆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的实例,加入到课程过渡或练习中。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留意,都会发现有物理,更感觉到大灾面前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中应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相关知识

  师:(1)什么是力?单位是什么?(用激励的目光环视四周,找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回答)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师:(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3)重力的方向?

  生:向下。(别的同学提醒)不,竖直向下。

  2、新课的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搬运东西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过程?(学生们边观察边议论)

  生:都在用力移动物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效果一样使物体改变了位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物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

  板书:一、力做功

  3、功的概念:

  力学中的功与力联系紧密,功吸取了“成效”的意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教师巡视,

  询问对成效的理解情况)

  师:小聪拉箱子发生了什么效果或者成效?

  生:移动了一段距离,有了成效。(个别学生小声议论)

  师:小明呢?生:虽然费了力,但箱子没有动,没有成效。

  师:重力也作用在物体上,有没有成效呢?

  生: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没有成效。

  师: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教师板书:F)(彩笔混合书写用彩笔混合书写是为了醒目)(s)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功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让学生多媒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不时传出讨论声)

  师:对物体施力有什么不同的成效?

  生:(1)小孩推石头、搬石头。都有力没有移动距离,无成效不做功。

  (2)汽车刹车因惯性,有距离无力,成效不时来自力,不做功。

  (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有成效与该力无关系,该力

  不做功。(教师欣喜,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做简单的演示)

  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演示并分析。(如粉笔盒,学生文具、水桶等,可以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同时进行图片展示。学生们释然)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⑴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静止不动

  ⑵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⑶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边观察边分析,轻轻松松突破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和。

  2、下述情况哪些力做功:

  A.用水桶从井中打上水来

  B.手提水桶原地不动

  C.手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D.汶川地震后一男孩推水泥板救同学但未推动

  E.新疆雪灾发生后,我工程兵利用大型工程车推雪开辟生命之路

  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G.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巨人头上(各小组的代表主动站出来回答,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做能趁热打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5、功的计算:

  师:同学们已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请你们猜猜:做功的大小可

  能与什么有关?

  生:(发言)大小、方向、作用点、距离??

  师:你们的猜想应怎样得到证实?(引导复习探究的步骤)

  生:(讨论后)

  师:能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除了用实验外,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下面请

  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猜猜,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

  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讨论后)师: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说明:计算式、决定式,但不是定义式)

  2、单位:牛·米N·m焦J

  (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都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大小的概念。)

  师:1N是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1J应该是多少呢?

  生:1J就是把一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或把两个鸡蛋举高1m)

  自读例题后练习。

  [实战演练]:灰太狼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100N的喜羊羊拖回了1000m外的家;红

  太狼把喜羊羊背上了10m高的狼堡;喜羊羊趁两狼烧水的功夫,逃脱了

  并从3m高的窗户跳了出去。

  试求:灰太狼、红太狼、喜羊羊各做了多少功?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练习题中编入热播动画片的主角,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多媒体中展示三位主角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

  课堂气氛活跃。)

  6、功率:

  展示玉树灾区画面。(学生们的表情顿时变了)

  师:20xx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生]我用刻度尺测量书的宽度的时候,零刻线和一端对齐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线对不齐,该怎样算长度呢?

  [师]是不是其他同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在测量中经常遇到。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 mm,可以根据被测物的边缘所对的位置估计一下是零点几毫米就行了。

  [师]请大家看看被测物边缘对应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

  [生]我觉得是6.35 cm.

  [生]我看是6.38 cm.

  [生]被测物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超过了小格的中间,靠右,我认为是6.36 cm.

  [师]三位同学读出了三个数字,数字中前两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为什么呢?

  [生]前两位数是从尺子上读出来的,当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据个人的感觉估计出来的,就可能不相同。

  [师]回答得非常好。直接从尺子上读出来的数值,我们称它为准确值;估计出来的值我们称它为估计值。因此,一个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包括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准确值,另一部分是估计值。

  [生]测量结果上还必须说明单位。所以测量结果应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师]如果被测物的边缘和刻度尺的某一条刻线对齐了,还用估计吗?

  [生]被测物边缘和刻线对齐时,就不用估计,也可以说估计值是零。

  [师]说得非常好。在书写测量结果的时候,为了说明你的估计值是“零”。在准确值的后面应该写上“0”。

  [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测量时,能估计到零点几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溅量,就只能估计出零点几厘米,用mm尺测出来的结果肯定就比用cm尺测出来的准确。

  [师]这就是说我们在读数的时候只能估计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测量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尺子。

  [生]测足球场的长度时用最小刻度是1 m的尺子就行,测玻璃时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尺子测。

  2.时间的测量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

  [生]现在的表的种类很多,如钟表、手表、怀表、小闹钟等。

  [生]也可将表分为石英表、机械表、电子表等。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钟表、闹钟都是平时生活中计时用的。还有一种表是在运动会上跑步计时时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师]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表分成儿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种表: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还能将表分成吊钟、座钟、落地钟等等。同学们说可以吗?

  [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表实在是太多了,不论将它们分成多少种、划为多少类,它们都是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还没有表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生]我认为是用太阳或影子计时的。因为我见过老家农村的老奶奶决定干活或做饭都不看表,而是看“日头”或看院子里墙的影子。古代人没有表,可能和她们一样。

  [生]古代人用“燃香”来计时,我听老人们说过“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烧完一根香的时间。在古装电视剧里也看见过用“火”计时间。

  [生]我认为古代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古代有水钟。可以用流水来计时。

  [生]网上说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师]同学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说出了这么多种古代人可能的计时方法。不论对不对,你们都是最棒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片。

  [投影]

  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计时器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

  [生]我们今天用的表也是从古至今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计时器——“表”。大家都会用吗?想不想试一试呢?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闹钟、停表等发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使用自己的手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表测量自己写10个字用多少时间,然后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测量的。在写字前看看是几点了,写完后再看是几点几分,前后两次时间的差,就是我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

  [生]我用小闹钟测量时间,方法和前一位同学相同。

  [师]哪些同学是用停表测量的,会用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两种,和书上图11.3-2中的一样,一种是机械停表,一种是电子停表。机械停表上有两个按钮,按下中间较大的按钮,表开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针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边的小按钮,指针就会回到零;大表盘上还有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上指针转一圈,小表盘上的指针就转过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应让两个表针都指零。开始写字的同时按一下中间按钮,写完字的`同时再按一下,从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了。

  [生]电子停表的使用和机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认为电子停表读数更简单。使用机械停表时,如果测量的时间超过1 min,则需要从小表盘上读出多少分钟,再从大表盘上读出多少秒。而使用电子停表时,直接读出显示的时间即可。

  [师]大家认为他们讲得清楚吗?老师认为他们非常棒。现在请拿着停表的同学和拿着手表及闹钟的同学互相交换,将刚才写过的10个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写一次,测量经过的时间,和第一次测量的时间比较。

  [生]我发现按相同的速度写同样的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比用手表测出的时间短。

  [生]我觉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较准。用停表测量时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写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用手表测时要先看了表再写字,写完后再看表,所以测出的时间长,并且手表不停走动,也不容易记准时间。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比较,一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径赛场上和实验中测时间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测一段时间间隔操作方便也更准确。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拿着的表再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课后放学或上学的路上用脉搏估算需要的时间并和用表测量出来的时间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学们认真测自己的脉搏,教室内非常安静)

  [师]同学们刚才在测脉搏的时候,拿着钟表或机械停表的同学,一定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是什么东西使钟表滴答响呢?请看下面内容。

  [投影]

  滴答响的时钟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也一定会做一个摆,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小重物就能做成一个摆。

  (教师利用长约1米的塑料捆扎绳,下端系一把小锁头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将细线和另一端系在铁架上,拉开一个小角度,铁锁便摆动起来)

  [师]类似这样的装置叫单摆。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测量这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看怎样才能测得更准确。

  (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如果单测一个来回,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肯定不准确。可以多测几个来回然后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就能更准确。

  [生]我觉得可以几个人同时测一个来回,将几个人测出的结果平均,也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

  [师]同学们能认真思考是非常好的习惯。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测量、讨论,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小学学过的时间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小时(h)、分(min)、秒(s)。

  [师]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

  3.误差和错误

  [师]现在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

  [生]操作,读数,教师提问

  [师]被测物体真正的长度即真实值只有一个,而三个同学测同一个物体就得到了三个测量值。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大家说误差能完全消灭吗?

  [生]测量总是人利用工具进行的,并且测量时还得要估计,总会有一些误差。所以我认为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尽量减小。

  [生]可以多测量几次,多几个人测量,然后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师]这就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师]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尺子放歪了。或没有一条刻度线和被测物对齐,或读数时斜视,你们觉得会产生什么结果?

  [生]如果这样测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肯定会很大。

  [师]同学们必须明确,不按正确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存在误差,而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不应该也不允许发生的。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呢,请同学们阅读。

  [科学世界]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测硬币的直径、一张页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思考、讨论。现在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课后小结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3. 误差和错误,如何减小误差。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物理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1.形变、弹力

  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

  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的比赛录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

  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课堂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

  2、使用方法

  布置作业

  l、课本P87,作业1、2、3。

  2、同步学习与探究本节的开放性作业部分。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纸卷成的管、白炽灯;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小纸盒、半透明的白纸、胶水、蜡烛、火柴、剪刀、针;图片、动画、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光,会是怎么样一个世界?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请你想一想,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会发光的物体)

  2、演示图片、课件或播放录像——各种光源。

  3、讲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x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把、火柴、煤等;有的是x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x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4、光源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光源?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播放动画或视频(阳光透过门窗或森林,手电筒、汽车灯射出的光)下载

  2、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提出假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

  ①讲解: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器材:纸卷的直筒、发光的白炽灯)

  ②讨论:通过直管能看见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三)、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教师边讲述边演示: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用针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讲解实验过程: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或拉小纸盒,调整屏幕和小孔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

  7、问: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样关系?

  8、教师边播放录像边讲解。

  9、教师小结: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蜡烛光会通过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三、巩固应用

  1、讲述: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扩展:无影灯应用)

  2、提问:

  ①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②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b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6、回忆童年。

  回忆小学时科学课上“纸锅烧水”的实验,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并且还能将水烧开?

  7、讨论。

  8、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①蒸发的概念及特点。②体验蒸发制冷的作用。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试一试。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作业布置

  课本91页第3题,第92页第4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2-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0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08-26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07-28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12-27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篇12-28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12-23